标题 | “批评”的价值探究 |
范文 | 耿怀明 黄宏亮
摘 要:体育教学异于其他学科教学,其教学彰显的独特性往往更易导致错误行为的发生,批评的使用需要教育智慧和技巧的支持,使用不当不但达不到教学需求,还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本文以低年段学生教学实例为基础,探讨批评背后隐藏的内在价值,对教学实践有较强参考价值。 关键词:批评背后;隐藏;价值;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2-0046-01 当人年满18周岁会受到法律约束,但在18周岁之前的社会规则教育实际上处在忽视状态。青少年由于知识经验有限,认识能力相对欠缺,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很难保证学生“突然”适应成人的法律。体育教学中的游戏部分,对建立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起着这一时期“法律”的效力。因此,老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批评,建立批评效果的控制模式(表1),对批评对象纠正不良行为实际过程进行循环控制,保证批评教育目标的达成。 【案例】:在一节主教材为跑的一年级日常体育教学中,热身游戏部分我安排了“红绿灯”,尽管我一次次强调“红灯停、绿灯行”的游戏规则,但仍然有很多调皮学生无视游戏规则,发生多起“交通事故”,我把几名“肇事者”揪出来,正要严厉批评时,其中一个却高高举起小手说:“能让我说说我的想法吗。”我一想,也好,于是听他说:“我父亲是一名驾校教练员,据我所知,开车考验的是驾驶员的驾驶水平,每位驾驶员只有十二分,扣满就吊销驾照,我们根据“违章”或者“肇事”的程度酌情扣分,最后看分定输赢好不?”另外一名“肇事者”补充道:“注意力不集中算作“醉酒驾驶”好不好”,很多同学都大呼好。于是在制定好新的规则后我们又开始了游戏,学生不但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规则意识也大大提升,基本上都能做到“红灯停、绿灯行”。看着学生有序的进行着游戏,我也对自己如何运用批评的艺术有了新的认识。 【分析】:新课标将“体育课”修改成为“体育与健康”,旨在淡化体育的竞技色彩,强调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游戏通过游戏虚拟各种社会角色,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身体、心理负荷,在游戏中互相配合、团队协作,发展学生个性,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理性对待,提升批评艺术,合理运用批评方法,让学生乐于接受批评,享受“绿色批评”带来的乐趣。 如何有效的实施批评,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批评的心理学相关原理 1.感知原理-记忆原理-思维原理-情意原理 成功的批评指的是在教师通过感知准确地观察学生及其所犯的错误,并进行建设性的批评, 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批评。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批评的内容记住记牢,少犯类似错误。抓住要点,一一点出,把握批评时的情绪,这几个原理存在一定的先后顺序,对达到批评效果的第一步起着关键作用。 2.需要原理 需要是产生内在动机的前提, 有了目标才会主动行动,为了有效地批评学生必须重视批评的需要原理。 3.个性原理 学生的气质类型特征、性格和能力特征因人而异,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在批评时因人而异。 二、批评的注意事项 1.批评有度,信任先行 尊重是前提,上述案例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斥责,对调皮生没有一丝的信任,结果自然不会很好。在尊重、信任的氛围中,让学生理解批评的合理性、公正性,学生才会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并化为行动而相互配合。 2.批评适度,量度而行 教师对学生的批评要搞清来龙去脉,弄清事实情况,不能因为是“调皮生”“差等生”就另眼相看。首先态度要真诚,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在为自己考虑,在批评力度上要适中,以免产生不良情绪,这样批评只会带来副作用。 3.批评过后,鼓励先行 事实表明,适度的批评过后也会产生短暂的失落、消极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加以鼓励,相信学生在以后能做的更好,教师的赞扬酷似一剂良药,对学生后面的表现也有很大影响。 三、批评后的控制反馈 批评不仅要考虑到本身的艺术,还要讲究批评后的艺术,观察批评过后可能出现的心理活动,建立“跟踪—评价—反馈—再跟踪—再评价—再反馈”控制反馈体系,教师除了正确实施批评外,加强对学生纠正不良行为实际过程的有效控制也是不可缺少的。 根据学生心理状态和特点,灵活运用批评的方式和方法,让批评更加艺术化、人性化、个性化,成就“绿色批评”,唤醒他知错的良知和改错的行为才是更高层次的教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