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体育课堂新常规的三个维度 |
范文 | 蒋小春 摘 要:体育课堂常规是体育课堂教学有序、高效、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体育课堂中,不仅要夯实传统常规,更要创设课堂新常规。具体表现在:基于安全的新常规、指向高效的新常规、重在内化的新常规。 关键词: 新常规;安全;高效;内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8-0026-03 众所周知,体育课堂常规是体育课堂教学有序、高效、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参与、主体认知,活动更加丰富,比赛更加激烈。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课堂常规的重要性,除了整队问好、清点人数、队列队形等传统常规以外,还必须针对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课堂中的新常规。既然如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来设定新常规呢? 一、从安全角度,制定常规 安全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体育课也自当如此,那么,从防范安全事故的角度来制定课堂常规,我们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呢?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应该从细节管理、安全隐患、事故易发三个层面,制定具体的课堂常规,防范体育课堂安全事故的发生。 1.夯实细节管理 细节能决定成败,一个疏忽、一丝马虎,都会引发安全事故,因此,体育课堂安全应着眼于细节管理,特别是要防范那些容易被学生忽视的“细枝末节”,从而牢牢地拴住安全这条红线。例如,学生提前达到了指定地点,而课堂教学还没有正式开始,应该如何管理呢?学生是自由走动,是在队伍中保持安静,还是参与相关活动……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此时,就可以制定体育课课前“二检一静”常规细则(表1)。 当然,课堂中的细节问题比较多,不可能一一列举,教师必须在平时上课过程中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并结合课堂中暴露出来的细节问题,制定相对应的课堂常规,确保体育课堂安全、有序。 2.规避安全隐患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看似平静的体育课堂,其实隐藏着诸多的安全隐患,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例如,在参加体能练习时,个别学生因为喜欢表现自己,往往忽视自身的身体状况;因为体育教师的“威严”,个别学生尽管身体不适,也不请假……基于这些情况,可以指定体育课堂“三不”细则(表2)。 这些细则,虽没有说成是课堂常规,但在学生眼中不就是课堂新常规吗?当然,课堂中安全隐患非常多,如器材因素、场地因素、天气因素……这些隐患,都需要教师带着发现问题的眼光观察、发现和思考,制定课堂新常规,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3.防范易发事故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参与体育项目练习,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这既与学生个体身体素质有关系,也与活动项目的剧烈程度有关联,就像慢跑和快速跑,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是不一样的。 当然,教师不能因为体育锻炼存在风险就不组织教学。初中阶段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一定强度的练习,增强身体素质。例如,耐久跑是初中体育中考必测项目,在平时练习中,通常采用300米、400米等中距离速度耐力跑,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集中完成。那么,从防范运动损伤的角度,就需要制定“两提前两严禁”安全常规(表3)。 清晰的常规,具体的要求,加上教师动之以理、晓之以情的教育,必然会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从而有效地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從高效角度,制定常规 高效的体育课堂,已经成为课堂改革中的热点,追求课堂的高效,就是要优化课堂教学中各要素,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那么,我们就要以此为导向,从课堂组织、教学过程、过程评价等方面制定课堂常规,提高课堂效率。 1.制定常规,优化课堂组织 有序的课堂组织,是高效课堂建设的重点内容,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有效保障。对于体育课来说,课堂组织往往是一节课优劣的外在表现。那么,如何让体育课堂的组织高效起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制定课堂组织“三快”细则,让队伍调整、小组合作、课堂练习等内容明确、具体、可操作(表4)。 课堂常规的制定,让课堂的组织更加有序,最大限度地压缩了体育课中无效时间。通过教师的不断思考,针对课堂的问题所在,制定相应的课堂新常规。通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长期合作、不断磨合,让这些常规成为一种默契,从而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2.制定常规,规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体育课堂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面对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望强烈的初中生,教师往往还没有讲解与示范结束,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练习。这样,不仅扰乱了课堂秩序,影响了教学效果,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其实,这类学生出发点是好的,肯于学习,积极学习,如果教师一味地批评,就会打击他们练习的积极性。既然如此,就需要制定“课堂学习四步骤”,来规范这类行为(表5)。 “一听,二看,三调整,四练习”,不仅让学生明白应该如何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让课堂教学显得井然有序。因此,体育教师应该依据自己的特长,提炼具体明确、便于操作的学习规则,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规范有序,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3.制定规范,注重过程评价 课堂的评价具有导向性,对学生品德修养、行为习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个体差异较大,对于体质较好的学生,课堂教学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体质较差的学生,往往是不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优秀层次。这就需要教师制定过程性评价表(表6),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成果,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表6可知,大部分内容是学生自我评价、小组长评价、班干部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样,教师也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拓展课堂常规内容,创造性地制定评价细则,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作用,让每一名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能找到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从内化角度,制定常规 常规的制定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为课堂服务,换句话说,常规制定再多,在课堂中无法落实,也等于没有常规,因此,常规的制定重在内化,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修正,以多元的教育方式作为保障,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课堂常规,不断为课堂注入正能量。 1.因地制宜 课堂常规的制定要符合实际,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制定常规:一是校风学風,校风学风建设是学校的灵魂所在,要以此为基础,深入解读校风学风,制定切合实际的课堂常规。二是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学生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教师要将课堂常规纳入到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成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三是学生个性,制定常规时,要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应该有一定的差异性,不能一概而论。总之,教师在制定体育课堂常规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班级、学生等诸多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各类常规,发挥课堂常规的最大功效。 2.多元教育 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当然,教育的方式是多元的,只有赏识而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 所以,在课堂常规的制定中,既要赏识又要惩罚,不过,惩罚不等于体罚或变相体罚,可以是停止参加其感兴趣的活动、减少自主练习时间等。体育课堂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要给予鼓励或精神奖励,学生做得不好就要给予相应的惩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信服课堂常规,才能真正去拥护课堂常规,才能让课堂常规落到实处。 3.不断修正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课堂常规也应该不断地进行修正,这就需要教师从两个层面进行思考:一是不断反思。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先前制定的课堂常规实施情况,对学生、对课堂、对教学等是否产生了积极意义,是否符合体育课堂的实际,这些都需要教师去思考,针对问题,不断修正,才能让课堂常规切合学生的实际。二是滚动提高。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不断提升、滚动提高的过程,当学生已经很好地适应先前的课堂常规时,当课堂出现新的问题时,就要重新修正课堂常规,这样才能让课堂常规始终引领着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静.适度的惩罚教育很有必要[J].网络科技时代,2008(2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