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加强土地整治,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
范文 | 张玲+王大鹏+李孟楠 一、快速城镇化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的“城市病”和耕地流失、环境污染、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的“乡村病”。在土地利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工业化快于城镇化,城镇、村庄用地“双增”。长期以来各个地方都把推进城镇化简单地等同于城市建设,过分注重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城市人口规模的集聚,结果导致了现在比较严重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居住,原有的住房留在农村闲置起来,而留在农村生活的人仍需要改善居住条件,虽然农村常住人口大量减少,但农民住宅却仍在持续增多。同时,一方面城镇建设用地在快速刚性扩张,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点用地不减反增。“城镇增人就增地,农村减人不减地”的城乡建设用地“双增”态势给耕地保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2、“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土地利用低效粗放。由于国家税收体制影响,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增加财力,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农业户籍人口和乡村常住人口快速减少的“双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并未适时随之退出,一方面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仍在增长,另一方面“空心村”越来越多,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粗放、效率下降, 3、优质耕地逐渐减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外延式发展必然首先占用城市周边的优质耕地。虽然国家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做到耕地数量平衡的同時,但很难保证新造耕地与被占耕地质量平衡。长此下去,耕地的总体质量就会下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受到影响。 二、土地整治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指明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方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在总结和反思过去30多年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城镇化不等同于快速城镇化,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的城镇化。通过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多农民到城镇就业生活,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与城市居民共同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与此同时也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城镇化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 2、土地整治的主要任务。土地整治是通过项目实施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形式,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实现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土地整治内容包括农用地整治(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复垦、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建设用地整治和区域性综合整治。其中建设用地整治包括以农民旧房改造、新居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和以旧城镇、旧厂矿、“城中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镇工矿用地整治。 3、土地整治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连接城镇和农村的纽带和平台。新型城镇化是产业、人口、建设用地向城镇集中,资金、技术向农村倾斜的过程。土地整治可以承担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基础平台作用。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的布局和结构;通过城乡闲置地处置,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通过工矿废弃地复垦,挖掘土地利用潜力,盘活和调整建设用地布局;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可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土地整治措施 1、调整完善各级土地整治规划。按照国家“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和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发展布局,调整完善各级土地整治规划,进一步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2、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在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基础上,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安排和实施土地整治项目,通过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项措施,使现有耕地达到集中连片,田块平整,配套水、电、路设施完善,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生态修复能力得到提升。 3、创新土地整治模式。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市场,让农民土地财产权得以实现。农村宅基地通过土地复垦变为耕地的,可以作为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到统一的交易平台买卖,使其财产权得到应有的补偿,可以离土离乡,无后顾之忧。 探索实行“人地挂钩”试点政策。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可以形成“农民进城、地随人走、钱从地出、以城带乡”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形成产业支撑有力、人口转移有序、资源集约利用、环境保护良好、发展成果共享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局面。继续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实行“占一补一,先补后占,占好地补好地,占水田补水田”,防止占优补劣。 完善现有的征地补偿制度。制定合理的征用补偿标准,提高耕地占用成本,让农民自觉地提高耕地质量,质量越好补偿越高,越有利于耕地保护。 建设新型村镇和农村社区。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特色产业,形成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根据各地自然历史差异,从各地历史、文化、地域、民族特点出发,规划建设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保持传统建筑风格新型村镇和农村社区。使新型村镇和农村社区在就业机会、居住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接近,让更多人享受城市生活,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