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2013—2015年世界体操优秀运动员吊环动作发展动态分析 |
范文 | 周曰智+邵斌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录像分析、访谈等方法,从动作选择、编排等方面,分析了世界体操优秀运动员吊环动作发展动态。结果表明:优秀运动员对不同组别动作的选择并非平衡,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是运动员的重点选择,不同组别动作编排各有特点。 关键词:巴西奥运周期;吊环;动作;态势 中图分类号:G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3-0073-06 Abstract:Using literature, video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flying ring development trend of world elite gymnastics athletes in terms of element selection and arrange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athletes' choice of different element groups is not balanced, strength elements and hold elements are the main selection, and that the layout of different group elements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Brazil Olympic Games Cycle; ring; element; trend 自2006年国际竞技体操评分规则作出重大修改以后,除部分规定进行微调以外,未曾产生大的变动,世界体操优秀运动员吊环成套动作的选择与编排也呈现出“规定套”特点。伦敦与巴西奥运周期的竞技体操规则并没有大的变化,然而巴西奥运周期却“井喷式”涌现出难新动作(难新动作主要集中于摆动至静止动作、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然而,国内学界对世界吊环动作发展(尤其是巴西奥运周期)并没有表现出热情,唯有几篇吊环项目的专门文献或文献的部分章节展开论述[1-4],较少的研究成果难以反映出巴西奥运周期吊环动作发展动态。那么,巴西奥运周期中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吊环动作发展情况如何,有何创新动作,这些问题需要探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以巴西奥运周期中2013-2015年世界体操锦标赛单项决赛前8名运动员成套动作为研究对象,并以2013-2015年世界杯系列赛的部分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为辅助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年来吊环项目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以及2013-2015年世界体操锦标赛、世界杯相关比赛的新闻报道、成绩,从多方面了解吊环动作变化及参赛选手的相关信息。 1.2.2 录像分析法 通过网络媒体等公开途径搜集相关比赛视频;利用在国内体操比赛执裁机会,搜集了公开渠道所不能获得的相关视频。通过反复观察所搜集的视频资料,对吊环项目比赛动作进行统计和处理,对动作间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2.3 访谈法 针对优秀运动员吊环动作选择倾向、编排特点等,对国家队、省市队教练员以及体操裁判员进行访谈。在研究撰写、论证过程中,针对特定动作发展、特殊运动员动作选择等情况,进一步访谈裁判员、教练员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优秀吊环运动员动作的发展变化 为了更好地分析巴西奥运周期世界优秀运动员吊环动作发展动态,本研究依据《2013-2016年世界竞技体操评分规则》中“动作组别”分类方法进行分析,吊环动作组别包括屈伸上和摆动动作(Ⅰ)、摆动至手倒立(Ⅱ)、摆动至静止动作(Ⅲ)、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Ⅳ)和下法(V)。 2.1.1 屈伸上和摆动动作的发展变化 1)屈伸上和摆动动作的选择特点。该组别动作包含了以“屈伸上”和“摆动”技术完成的动作,竞技体操评分规则动作表中由“屈伸上”完成的动作少且难度非常低,该类型动作几乎不出现在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之中,故不作赘述。以“摆动”完成的动作中包含了一些较高难度价值的(团身/屈体/直体姿态)前、后空翻2周,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共出现10~14次(表1),这些动作也就成为世界优秀运动员的主要选择。但是,分析前、后空翻2周动作不难发现,世界优秀运动员对前、后空翻2周动作的使用次数存在明显差异,较为集中地选择了团身或屈体前空翻2周(简称“前空翻2周类”),而团身/屈体/直体后空翻2周(简称“后空翻2周类”动作)在上述3届世锦赛单项决赛中仅有中国队员尤浩在2014-2015年世锦赛中使用(即,直体后空翻2周),出现次数极少。 2)屈伸上和摆动动作编排特点。运动员选择吊环项目某一动作有着多种目的的考量,即满足动作组别要求以获得加分(即规则规定运动员每使用一种动作组别可获得0.5分)、通过单个动作提高成套动作难度价值、满足规则的特定要求、重视与前后动作的衔接以及最大限度的控制或避免扣分因素等。 从有关动作看,“后空翻2周类”动作由于使用人数和出现次数很少,并没有表现明显的编排特点,特有的案例就是中国运动员尤浩在2014-2015年世锦赛吊环项目中分获第三、二名,在比赛中完成了近年来少见的“直体后空翻2周”,尤浩使用该动作目的与直接连接“李宁2成十字”有关。“前空翻2周类”动作的编排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如果运动员使用一个“前空翻2周类”动作,其编排位置一般处在成套动作的第三或四个动作(可计算难度的动作)位置上。这种编排与规则要求有关,竞技体操评分规则规定“成套动作中Ⅲ和/或Ⅳ组别动作连续不能超过4个,中间间隔至少要一个B组及以上难度的摆动动作”[5],运动员为了避免第Ⅲ和/或Ⅳ组别动作连续超过4个而做出如上选择;二是,如果运动员使用两个“前空翻2周类”动作,第一个“前空翻2周类”动作编排在成套动作的第3或4个动作位置,第二个动作则和第一个动作间隔1~2个摆动成静止动作,或者两个“前空翻2周类”动作连续编排。就连接的动作而言,“前空翻2周类”动作可以为其后的动作提供动力,因此其连接的动作完全是以摆动来完成的动作如“后摆成水平十字”“后摆成水平支撑”和“前空翻在环中直接成十字”。可以看出,世界优秀运动员对“屈伸上和摆动动作”选择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规则特定要求、重视与前后动作的衔接。 2.1.2 摆动至手倒立动作的发展变化 1)摆动至手倒立动作的选择特点。①“悬垂摆动至手倒立”的优先发展。“摆动至手倒立动作”可以通过支撑摆动、悬垂摆动和屈伸上等技术完成,而竞技体操评分规则动作表中仅有6个动作,可供运动员选择的机会非常少,尤其是由“支撑摆动”和“屈伸上”完成的手倒立动作更少。因此,在近十年来的世界体操大赛中几乎很少出现由“支撑摆动”和“屈伸上”完成的动作,仅有个别欧美运动员使用由支撑摆动完成的“宏玛后摆成手倒立”。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中,由“悬垂”摆动完成的“直臂前摆成手倒立”和“直臂后摆成手倒立”(简称“悬垂摆动至手倒立”)出现12~13次(表2),体现出优秀运动员对“悬垂摆动至手倒立”优先选择与发展的态势。②“悬垂摆动至手倒立”的波浪发展。综观近十年“直臂前或后摆动至手倒立”的发展,该类动作在不同奥运周期中使用次数呈现波浪性发展,如2010-2011年世锦赛单项决赛为12次、11次[6],伦敦奥运会单项决赛则递减为9次[7],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中为13次、13次和12次,2016年奥运会可能又会减少。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不仅在于“悬垂摆动至手倒立”动作难度较低,更重要的是运动员甚至世界优秀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时,非常容易出现环绳摆荡、晃动、倒立不稳等问题,通过减少该类动作的选择,以达到避免扣分的目的。 2)摆动至手倒立动作的编排特点。世界优秀运动员“摆动至手倒立”的编排位置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①“间隔编排”和“连续编排”。如果运动员使用2个“悬垂摆动成手倒立”,可以有“间隔编排”和“连续编排”两种方式。“间隔编排”即第一个“悬垂摆动至手倒立”一般置于3个第Ⅲ和Ⅳ组别动作之后(即在成套动作的第三个或第四个动作位置,主要目的是发挥“间隔”作用,简称“套前编排”),另一个“悬垂摆动至手倒立”置于结束动作前(主要目的是为结束动作提供动力,简称“套末编排”);“连续编排”是两个“悬垂摆动至手倒立”在结束动作前连续编排,这种编排的目的在于“悬垂摆动至手倒立”之后再无其他静止或力量动作,从而避免环绳摆动对其后静止动作的完成带来难度,最大程度上减少扣分因素。②如果运动员仅使用一个“悬垂摆动至手倒立”,编排亦存在“套前编排”和“套末编排”两种。但是,综合来看,无论运动员采用几个“摆动至手倒立”动作,“套前编排”逐渐减少,而“套末编排”(尤其是采用单个动作)则逐渐增多。 2.1.3 摆动至静止动作的发展变化 1)摆动至静止动作的选择特点。摆动至静止动作中包括了大量由“屈伸上”和“摆动”完成的、最后静止姿态为(锐角)十字支撑、(前)水平十字支撑和水平支撑在内的高难度动作。综观2013-2015年世界大赛,摆动至静止动作的发展并不平衡,以“摆动”完成各种静止动作备受重视(表3)。 ①鲜见以“屈伸上”完成的静止动作。巴西奥运周期中,优秀运动员以“屈伸上”完成的摆动至静止动作并不多见,鲜有运动员使用(如莫利纳里使用了“屈伸上成锐角十字支撑”)。以“屈伸上”完成的静止动作使用次数少,与竞技体操评分规则有关(规则规定“摆动接力量静止动作时,如果该力量静止动作方向相反,将被视为两个动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类动作的使用)。 ②重视以“摆动”完成的静止动作。以“摆动”完成的各种静止动作往往是D组及以上难度动作,在当今世界优秀运动员追逐难度背景下,这些动作成为优秀运动员选择的重点则不言而喻,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出现15~20次,由此可见一斑。在各种以“摆动”完成的静止动作中,“后摆上成水平支撑”“后摆上成水平十字支撑”又是世界优秀运动员选择的重点,在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出现10~14次。 但是,以“摆动”完成的静止动作发展也并非平衡。首先,“前后摆动成倒十字支撑”动作明显偏少。在世锦赛单项决赛中仅有个别运动员完成了“后摆上成倒十字支撑”,如2013年世锦赛的荷兰范杰尔德、美国怀纳和日本的山室,并且“前后摆动成倒十字支撑”几乎不出现在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前3名运动员的成套动作中。其次,以“摆动”完成的“前空翻直接在环中成十字支撑”减少。“前空翻直接在环中成十字支撑”虽是世界体操比赛中常见的动作,但单项前8名运动员对该动作的选择却在减少,如2013-2015年世锦赛出现2~4次。究其上述动作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无论是“前/后摆动成倒十字支撑”,还是“前空翻直接在环中成十字支撑”,动作难度并非很大,但运动员甚至世界优秀运动员在完成上述类型动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动作的角度偏差”“动作多次控制”“倒立不稳”等问题,也就非常容易出现扣分,由此导致优秀运动员少选或减少上述动作。 2)摆动至静止动作的编排特点。在世界体操大赛中,以“屈伸上”完成的静止动作出现次数很少,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编排特点,故本研究不再赘述。综合2013-2015年世锦赛运动员以“摆动”完成的各种静止动作,其编排主要呈现3种方式。 ①由力量(静止)动作直接连接。这种编排在世界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中普遍采用,但是这要依赖于运动员对环绳的严格控制,并从一个较高的身体位置和静止的身体状态来完成,如“直臂直体压上成倒十字支撑”接“后摆上成水平十字支撑”。 ②简单动作过渡。即在“摆动至静止动作”前使用诸如“倒悬垂”“悬垂向前慢转肩”等简单动作进行过渡,如“直臂直体后滚慢翻成水平支撑”落下接“倒悬垂”接“后摆上成水平十字支撑”。简单动作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环绳的晃动,达到避免扣分的目的,并且可以获得短暂的休息。 ③空翻动作直接连接。即通过“空翻2周类”直接连接摆动至静止动作,如“屈体前空翻2周”接“后摆成水平十字”“团身前空翻2周”接“前空翻直接在环中成十字支撑”,这也是世界优秀运动员通用做法。 2.1.4 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的发展变化 1)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的选择特点。①不同动作使用的差异化。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中包含了大量高难度的、最后静止姿态为(锐角)十字支撑、(前)水平十字支撑和水平支撑动作,这也是优秀运动员创新动作、优化编排、表现自身技术特点以及提高成套动作难度的重要选择。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中,该组别动作出现11~13个/29~31次,且以E组及以上高难度动作居多,足见优秀运动员的重视。但是,综合3届世锦赛运动员使用的成套动作,各种动作明显表现出分散与集中的差异化发展特点,除“经背水平拉上成十字支撑”“直臂直体向后滚翻成水平十字支撑”高频率使用外,其他动作在每次比赛中基本维持在1~3次,且不同届次出现的动作甚至都互有差异。 ②最高难度动作备受重视。最高难度动作的使用是运动员实力的体现,也是创新编排、博得裁判认同的重要尺码。巴西奥运周期中,吊环最高难度动作备受优秀运动员重视,F组高难度动作“从背水平压上成水平十字支撑”“直臂直体向后滚翻成水平十字支撑”和“经背水平直臂直体压成倒十字支撑”在比赛中多次使用,3个F组动作在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中均出现9次;特别是“直臂直体向后滚翻成水平十字支撑”在3届世锦赛单项决赛中分别出现6~7次,成为巴西奥运周期吊环动作的重要发展。另外,3届世锦赛单项决赛中荷兰的范杰尔德、俄罗斯的阿布里亚金以及法国的艾特赛德均使用了上述两个F组动作,进一步说明了优秀运动员对高难度动作的重视。 ③力量过渡动作的频繁使用。为了利于动作间的有效衔接、降低环绳的摆荡等,优秀运动员往往采取易控制的力量动作或简单动作进行过渡。“从或经背水平直接拉上成十字支撑”(纳卡雅马)在成套动作中发挥了过渡动作的作用,在比赛中高频率出现(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中各出现7次);“从或经背水平直接拉上成十字支撑”的前面一般连接水平十字支撑和十字支撑动作,其后则连接摆动至静止动作或摆动至手倒立(运动员一般采取“纳卡雅马”慢落下成悬垂,然后成倒悬垂,再接摆动至静止动作或摆动至手倒立,这种做法意在减少环绳的过多晃动等问题)。可以看出,“纳卡雅马”与十字支撑和/或水平十字支撑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④“倒十字支撑”动作的稳定发展。以结束姿态为“倒十字支撑”的动作中,在3届世锦赛单项决赛中世界优秀运动员基本维持在5~6次,使用次数相对较少,主要涉及“从悬垂直臂直体慢拉上成倒十字支撑”“从十字支撑直臂直体压上成倒十字支撑”“从水平十字压成倒十字支撑”。“倒十字支撑”动作使用次数少,这归因于运动员完成倒十字过程和最后姿态肩角度过大、倒立不稳等问题有关。 2)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的编排特点。当今,优秀运动员“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的编排呈现出两个特点:①力量(静止)动作的直接连接。这种编排在世界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中普遍采用,力量(静止)动作的直接连接可以很好地避免环绳的晃动,运动员一般在前1/4套动作进行编排,如“直臂直体后滚慢翻成水平支撑”接“从背水平压上成水平支撑”接“直臂直体后滚慢翻成水平十字支撑”。②简单动作过渡。即在“力量和静止动作”前使用诸如“倒悬垂”“悬垂向前慢转肩”等简单动作进行过渡,如“直臂直体后滚慢翻成水平十字支撑”落下接“倒悬垂”接“直臂直体压上成倒十字支撑”。通过简单动作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环绳的晃动,达到避免扣分的目的,并且可以获得短暂的休息。 2.1.5 下法动作的发展变化 世界优秀运动员对吊环下法动作的选择主要涉及“直体后空翻2周转体360°”“直体后空翻2周转体720°”,且以“直体后空翻2周转体360°”居多。F组的“直体后空翻2周转体720°”在3届世锦赛中仅有3人4次使用,如2015年世锦赛尤浩和美国的威特伯格、2014年世锦赛俄罗斯的伊格纳特耶夫、2013年世锦赛日本的山室,高质量完成下法动作是运动员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从世界大赛比赛实况看,由于吊环很难形成稳固的支撑点,运动员完成下法动作整个过程中,往往存在空中分腿、屈髋(尤其是第二周)、落地不稳等问题,这可能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成绩及名次。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中刘洋环上动作并不劣于第一、二名,但最后下法出现空中分腿、落地一大步的失误,导致与冠军失之交臂。因此,高质量下法应是运动员的发展方向,这也应是中国男子体操运动员备战奥运会的重点。 2.2 巴西奥运周期吊环难新动作的出现 2.2.1 摆动至静止动作 2013年以来,“摆动至静止动作”中出现了多个最后静止状态为锐角十字支撑的难新动作,如“李宁2成锐角十字”(E组,又名楚卡哈拉)“前空翻在环中直接成锐角十字”(E组,日本运动员田中在2014年南宁世界体操锦标赛中首次完成)“屈伸上成锐角十字支撑(D组,又名莫利纳里)后摆成锐角十字支撑(E组,又名加藤),这些动作是在锐角十字支撑出现后的新发展,比赛中尤其以日本运动员使用居多。2014年以前,竞技体操评分规则并未对锐角十字支撑动作的“屈体”程度提出严格要求,运动员完成上述动作时往往存在屈体不足等质量问题。为此,2014年竞技体操评分规则要求所有的“锐角十字类”动作都必须直腿完成,腿和面部的距离不超过“手掌”大小的距离,并且在成套动作中只有在动作连接之间必要时才能屈臂。这一措施提高了“锐角十字类”动作的完成质量,但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关动作的发展。 2.2.2 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 本研究依据动作的最后静止状态,将动作简要分为(前)水平十字和水平支撑动作、(锐角)十字支撑动作和倒十字动作三类。 1)(前)水平十字和水平支撑动作。巴西奥运周期中,(前)水平十字和水平支撑动作难新动作出现多个,并且出现F组高难度动作。“经背水平(无需停留)直体拉上经十字支撑成前水平十字支撑”(命名“扎赫兰”,F组,2013年世锦赛中埃及运动员扎赫兰首次完成),“从悬垂直臂垂直拉上成水平十字支撑或水平支撑”(命名“巴兰丁”,E组,2013年欧洲体操锦标赛俄罗斯运动员巴兰丁首次完成),“直臂直体向前慢翻经十字悬垂再压上成水平支撑”(D组,香港运动员吴翘充在2014年仁川亚运会首次完成),“直臂直体慢翻上成前水平十字”或“阿扎良成前水平十字”(E组,英国运动员塔洛克在2014年南宁世锦赛中首次完成),这些动作在任何慢翻上阶段、经过悬垂部位时或动作转换过程中不允许出现支撑姿势,否则将会扣分或导致动作不被承认。 2)锐角十字支撑动作。锐角十字支撑动作的出现是巴西奥运周期吊环难新动作发展的代表,“直臂直体后翻慢压上成锐角十字支撑”(E组,2013年世锦赛中新加坡运动员Wei An Terry TAY首次完成)要求在动作转换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支撑、停顿,“从悬垂或倒悬垂直臂直体向前慢翻成十字悬垂或直角十字”(D组,亚美尼亚运动员达夫迪安阿图2014年卡塔尔多哈挑战杯首次完成)要求在完成过程中不允许有摆动成分,“从前水平悬垂直体直臂压上成锐角十字或PINEDA压上成锐角十字”(E组,2014年南宁世锦赛代表澳大利亚参赛运动员冢原直也首次完成)重点强调的是锐角十字时的屈髋程度,并且强调了“从”(“前水平”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以获得承认)而非“经”。 3)倒十字动作。巴西奥运周期中出现的倒十字难新动作多带有向前慢翻过程,“从前水平悬垂直体直臂压上成倒十字或PINEDA压上成倒十字”(E组,2014年索菲亚欧洲锦标赛保加利亚运动员柏图尼亚斯首次完成)要求从前水平至倒十字过程中不允许出现任何支撑,并且要求从前水平悬垂经十字悬垂至倒十字一直保持直体姿势至最后姿势;“直体直臂向前慢翻经十字悬垂成倒十字”(E组,美国运动员永利在2014年加拿大密西索加泛美锦标赛首次完成)动作要求在任何慢翻上阶段或经过悬垂部位时不允许出现支撑姿势,否则将会被扣分或导致动作不被承认。 3 结论 3.1 优秀运动员对“屈伸上和摆动动作”选择主要集中在“前空翻2周类”动作,“摆动至手倒立动作”表现出悬垂摆动成手倒立的优先发展和悬垂摆动至手倒立的波浪发展特点。 3.2 优秀运动员对“摆动至静止动作”发展表现出不同类型动作的非均衡发展和重视以“摆动”完成静止动作的特点;编排主要有有力量(静止)动作直接连接、简单动作过渡和空翻动作直接连接三种方式。 3.3 优秀运动员对“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发展上表现出重视最高难度动作的选择、力量过渡动作频繁使用、“倒十字支撑”动作稳定发展的特点,编排主要有力量(静止)动作的直接连接和简单动作过渡两种类型。 参考文献: [1]祝文钢,周曰智.当今世界男子竞技体操动作的发展态势[J].体育学刊,2015,22(1):109-113. [2]姜斌.从第30届奥运会看世界吊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J].济宁学院学报,2013,34(3):86-91. [3]张瑞会.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比赛成绩分析[J].体育科技,2015,36(4):46-47. [4]关朝阳.当代世界男子吊环比赛发展特点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9):67-61. [5]国际体操联合会.男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2013-1016年)[S].2013. [6]周曰智.新奥运周期中国男子优秀体操运动员动作的发展[J].体育学刊,2010,17(5):78-85. [7]周曰智.第29届奥运会男子体操单项决赛动作分析[J].体育学刊,2009,16(2):85-9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