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合作学习对语文教学的优化
范文

    苏 历

    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最终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社会化进程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是一个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领域。

    1.合作学习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这一部分中明确地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言是工具,但它又不是一般的工具,它是人们思维和交际的工具。人们在思维和交际中创造并发展了这一工具。所以语言又是饱含了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由此可见,语文教师既不能用语文的工具性否定它的人文性,也不能以它的人文性否定工具性。只有坚持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有效地识别和防止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错误。

    新课标中的十条总目标,是基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以及“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而设定的。但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更强调工具性,重视“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却比较忽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这两个维度。因为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逐渐形成了以“语文知识”为教学中心内容的现象。而所谓的“语文知识”又大多停留于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静态的知识层面。以学科为中心,必然会追求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并导致对知识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训练。以知识为中心,教师只需要传授,学生则从根本上丧失了成为教育主体的可能。因而,在这种认识下,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教育的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的目标与教学活动几乎分离。

    合作学习高度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往语文教学中重分析、重讲解、重机械训练的弊端在合作学习中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它更重语感、重体验、重运用。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与思考,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加深了对语言材料的品味与感悟,进一步加深了对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理解,也丰富了自身的审美体验。合作学习以小组学习的整体水平为评价的依据,以学生间的人际互动为动力。这就在学生中营造出一种公平竞争、合理比较,既有帮助、又有协同的支持性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自发行为、敏锐知觉和移情理解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激发。这样,充满着情感因素的合作学习方式和充满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内容便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2.合作学习改进了语文教学方法

    口耳相传,是我国语文教学沿袭已久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把语文教师放在了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剥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语言实践机会、体验和理解的机会。因为学生无法作为听、说、读、写的主体进行言语实践活动,因而很多人把学习语文看成是令人生厌的苦差,致使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极差。虽然传统模式下的语文教学也强调“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谓的大语文观),然而大多数语文教师所能想到和做到的,似乎就只是用“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解决问题。这种作法,将语文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当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分隔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无助于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改进、语文能力与素养的提高。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从古到今,人们大多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而又被人教育的。合作学习的方式正遵循这一基本的教育规律。它通过组织学生间的交往与合作,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并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彼此激励、相互启发。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班级授课制的孤立性和绝缘性原则。可以说,合作学习的方式更接近于生活的本来面目。学生在语文课内的学法与他们在语文课外生活中的学法达到了相对的统一,发挥了课内教学对课外教学的指导作用,真正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与促进者,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及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在语文学习时听说读写的机会,帮助学生在使用语文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学习中的评价方式,也大大降低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焦虑。

    (苏历陕西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