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寻找作文课堂教学的支点
范文

    邓小华

    长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处于两难的境地:学生写了不少的作文却难见长进,教师费尽心机地教却难见成效。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没有深入分析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忽视了学的规律与教的规律,由此而导致了作文教学的低效率或无效率。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借助心理学理论研究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研究学的规律和教的规律。笔者依据心理学有关理论,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了一堂题为“一片树叶”的作文课,借一片树叶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在体验中感悟提炼,学习作文,较为成功地尝试了心理学理论在作文课堂教学的运用。

    一、设计理念

    学生作文是一种心智活动。作文能够尽情地培育和充分展现学生的语文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心灵培育、情操陶冶、人格取向都将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然而作文现状极其令人担忧,学生作文或胡编乱造,或寻章摘段,或无病呻吟;技术作文因应试而大行其道。常常是远离生活,对身边活生生的生活视若无睹、缺少感悟,使得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带有鲜明的应试教育的烙印,很少能够直面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因而难以萌动人文精神的萌芽,难以汲取拓展精神家园的丰富营养。社会的道德标准没有内化为学生的内在情感,真善美的指向没有在学生心中引起强烈的认同,久而久之,学生的自我日趋压抑,心灵日渐冷漠。

    从学生的写作状况看,因为写不好作文而害怕作文,深究根源,主要是学生缺少对作文的认知,即学生有关作文的元认知处于尚未开发状态或模糊状态。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通过信息加工获得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并能够转化为策略性知识。就作文知识而言,学生要明白的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即“作文是什么”“要写些什么内容”“有哪些规则”等等,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即如何审题、如何选材、如何构思、如何开头等关于方法的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作文,如何提高作文能力等方面的知识,属于最高级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过多的强调“那么”(即动作)而忽略了“如果”(即条件),导致学生认知的不健全或者无认知,写作能力当然是提高不快或提高不了。由此学生对作文了无兴趣甚至视作文为畏途也就不足为怪了。长此以往,消蚀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转而反感厌恶,从而因无写作的归属感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认知的方式因个体的独特性而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对课堂教学方式也体现出不同的要求。场独立型的学生喜欢独立自主地学习,易于适应结构不严谨的课堂模式;场依存型的学生有较强的依赖性,喜欢结构严谨的课堂模式。深思型的学生偏向理性,思考问题仔细慎密,回答时正确率高;冲动型的学生更感性,往往凭感觉回答问题而易出错。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的特点与信息加工的通道,创造有利于学生认知的课堂环境。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是指人在实际生活中面对错综复杂的事物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它是以组合的方式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多种智力组合的个体。他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九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这为主体体验式个性作文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成功的、有效的学习者。

    新课标倡导学生作文要写出真性情,要说真话、抒真情、议实理,忌无病之呻吟,无情之喊叫,无实之喧哗。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依据,试图通过学生在课堂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认识有关作文的知识,感受作文的快乐,以转变学生作文的观念,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调动自己全身,激活自己已有知识,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二、教学策略及理论依据分析

    教学目标:借叙述树叶故事,观察树叶,触摸树叶,嗅树叶,尝树叶,听树叶,联想树叶,充分调动人体感官,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去思考描绘事物。据此,基本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知道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角度去描绘事物,写出自己的真感觉、真想法、真性情。

    根据马杰的行为目标理论,本设计以可以观察的行为来表述教学目标,突出学习过程中的外显行为,让目标变得更加明确和便于操作。同时力求目标单一集中,将有助于指引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上。

    课前准备:走进自然,捡一片自己喜爱的树叶回来。

    ——心理学认为,学习准备是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为促成学生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教师有必要提前要求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这一环节有两个作用,一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二为进一步学习作准备。它是本设计的关键,不完成这一准备,整个教学设计将无法进行。

    教学过程:

    1.导入:大自然是神奇的,也是伟大的。我们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除了懂得欣赏、学会感悟,别无他法。难怪面对秋叶,杜甫感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牧惊喜: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刘禹锡赞叹: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今天我们也来谈一谈一片树叶,学习全方位多角度地描写这一片树叶。

    ——从学习过程来看,这属于预期与注意阶段。设计导语正是为了引起注意并告知目标。

    2.请同学们展示你带来的那片树叶。

    ——此环节既是引起学习的注意,又是对学习准备的检查,还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认识了解。但必须要学生明白本节课的重要性,如有同学尚未带来树叶,要提请同学注意,并允许这些同学马上去完成这一任务,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强化。

    3.叙树叶来历。

    思考:你是什么时候?为什么采了这片叶子的?是什么吸引了你、感动了你呢?请用通顺有文采的一段话谈谈你这片叶子的来历。(是一见钟情,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还是美丽的邂逅?)

    ——这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激活及激活的扩展。激起学生对有关树叶来历的人事物的回忆,并调动已贮存的有关能够促成通顺有文采表达的相关词汇,经信息加工,达成激活的扩展。

    4.观树叶,绘形色。

    请仔细看一看你手中的这片树叶,你看到了什么?可以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5.触树叶,写感觉。

    请同学们用你的肌肤去触摸一下树叶,你感觉到了什么?

    6.嗅树叶,写气味。

    请大家调动嗅觉,闻一闻你手中的树叶,你能闻到什么气味?

    7.听树叶,写声音。

    我们看看自己的听觉是不是很灵敏,我们听一听树叶的声音。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这需要我们放飞想象。它应该有很多很动听的声音。

    8.尝树叶,写味道。

    我们已经从多方面、多角度欣赏了树叶,我们还要尝一尝它的味道,品品叶的生活。

    ——以上五个环节依据认识规律从视、触、嗅、听、味等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体验,并据此描写树叶。这个过程相当要紧,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高潮。既有学生的实践活动,又有学生对自己活动感觉的信息加工而成的表达。从教学过程看,通过呈现有组织的信息,让学生有所选择地把新信息收入到原有的命题网络,达成认知结构的重建与改组。学生既有对陈述性知识的认知,也有对程序性知识的认知,更是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阶段。

    9.想树叶,引诗文。

    我们还可以联想与树叶有关的诗文。

    ——这是上一环节的延续与提高。有所不同的是需要进行再一次的激活以及再一次的信息摄取与加工,学生需要从大脑仓库中提取原有的知识储备,选取恰当的诗文来进行拓展学习,以达到丰富作文内涵的目的。从学习过程看,也是认知结构的再次构建。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应为学生提供范例,为学生最近发展区提供教学支架。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仿佛听到了风吹叶落的声音。以上各环节的设计也正切合多元智力理论,试图调动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打通个体的认知通道,达到智力的开发与重组。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0:5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