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乌鲁木齐市井沟矿区石灰岩矿床地质特征成因分析
范文

    隆云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新疆总队, 乌鲁木齐 830002)

    摘要:石灰岩矿体赋存于上石炭统祁家沟组下亚组(C2qa)地层中,按其矿体自然出露形态的分布情况,矿体间的上下矿层分布情况,求得水泥用石灰岩矿石(331)+(332)+(333)保有资源量5155.43万吨;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757.89万吨。

    关键词:单斜构造; 石灰岩; 地质特征; 矿体成因

    1 区域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层。区域地层多呈似层状,北东—南西方向延伸。地层按岩性组合、生物群和沉积旋迥,可划分出石炭系、二叠系地层,与本次石灰岩矿有关的主要地层特征如下:

    2.1.3.1 上石炭统祁家沟下亚组(C2qa)。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中部一带,近北北东向呈长条带状分布。出露的岩性主要为黑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灰绿色钙质粉砂岩、厚层灰岩与黑色薄层凝灰质粉砂岩不均匀互层、泥质粉砂岩等组成。与下伏柳树沟组(C2l)呈整合接触,与上覆祁家沟上亚组(C2qb)呈整合接触。厚度194~302m。

    2.1.3.2 上石炭统祁家沟上亚组(C2qb)。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中部一带,近北北东向呈长条带状分布。出露的岩性主要为黑灰色中厚层凝灰质粉砂岩、灰黑色粉砂岩夹中粒长石硬砂岩、粉砂质泥岩及不稳定生物灰岩、灰色厚层钙质长石质硬砂岩、富含腕足,植物化石等组成。与下伏下亚组(C2qa)呈整合接触,与上覆石人沟组(C2sh)呈整合接触。厚度180~324m。

    1.2构造。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博格多复背斜(西端)的北翼,总体呈北东向延伸的单斜构造,其内部有次一级的小褶皱。区内断层主要分布在东部上石炭地层中,但对矿区影响不大。

    1.3岩浆岩。区内仅见晚石炭纪浅成侵入岩,且分布较少。

    1.4矿产。区域内除分布有石灰岩资源外,未发现其它有价值的矿产資源。

    2 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矿区出露地层有上石炭统祁家沟组下亚组(C2qa)、上石炭统祁家沟组上亚组(C2qb)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3.1.1.1 上石炭统祁家沟组下亚组(C2qa)。分布于矿区南部,是矿区内的主要地层,由紫红色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灰绿色含生物碎屑细砂岩夹灰白色生物碎屑灰岩、灰白色生物碎屑灰岩组成,矿区内按岩性大致可分为三层,现主要岩性分布特征介绍如下:a、第一层紫红色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C2qa-1]:呈北北东向分布于矿区东北部和东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已延出矿区。中东部部分被第四系覆盖,西部该组第二层[(C2qa-2]整合与该层之上。b、 第二层灰黑色、灰绿色细砂岩夹生物碎屑灰岩[C2qa-2]:呈北北东向分布于矿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北部,东部,南部均延出矿区,与上、下覆地层呈整合接触。产状300~320°∠20~28°,在矿区内呈单斜层状产出。c、第三层灰色、深灰色燧石结核条带状生物碎屑灰岩、微晶生物碎屑灰岩[C2qa-3]:呈北北东向分布于矿区,总体产状300~320°∠20~35°。在矿区内均呈单斜层状产出,与上覆、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3.1.1.2 上石炭统祁家沟组上亚组(C2qb)。该层为矿体的顶板,呈北北东向分布于矿区西北部和中西部,西部、北部均延出矿区,与下伏上石炭统祁家沟组下亚组(C2qa)地层呈整合接触。矿区内呈单斜层状产出,产状290~320°∠18~30°。岩石组成为灰黑色凝灰质细砂岩,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碎屑、胶结物组成。碎屑为长石、石英、岩屑等,部分呈次棱角状-次园状,部分呈棱角状-尖棱角状,粒径0.25~0.125mm,长石为斜长石,约占70%,岩屑为凝灰岩、生物碎片,少量黑云母;胶结物为泥质,分布于碎屑之间,约占30%。岩石地表风化严重,较为破碎。

    2.2构造。矿区所在大地构造位置属博格多复背斜(西端)的北翼,总体呈北东向-南西向延伸的单斜构造。未见有褶皱构造,断层分布在矿区南部的上石炭统祁家沟地层中。

    2.3岩浆岩。矿区内晚石炭纪浅成侵入岩较为发育,且分布面积较大,对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层的形态、产状、分布规律等特征影响较大,但对矿体的矿石质量变化情况影响不大。

    2.4矿区矿产。矿区内除分布有石灰岩资源外,未发现其它有价值的矿产资源。

    3 矿体地质特征

    3.1矿体形态、规模。石灰岩矿体赋存于上石炭统祁家沟组下亚组(C2qa)地层中,按其矿体自然出露形态的分布情况,矿体间的上下矿层分布情况,划分为五个矿体,矿体总体走向为北北东向,矿区内呈单斜层状产出,产状290~320°∠18~30。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估算在1370~1885m的标高之间,共求得水泥用石灰岩矿石(331)+(332)+(333)保有资源量5155.43万吨;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757.89万吨, 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1216.51万吨,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3181.03万吨。 总剥采比0.20:1。

    3.2矿石质量:(1)矿石的自然类型及岩性特征。从整个矿区来看,矿石自然类型较为单一,为浅灰色微晶生物碎屑灰岩,详细描述如下:呈浅灰~灰色,生物屑结构,块状构造。矿石由生物碎屑(70%)、方解石胶结物(30%)及少量的内碎屑组成。内碎屑呈次棱角状,粒径<0.6~0.1mm的砂屑为主,成分为泥晶灰岩;生物碎屑呈碎片状,部分形态完整,粒径0.1~2.0mm,种属有海百合茎(具单晶结构)、藻类、苔藓虫等生物碎片,壳体成分为方解石;胶结物为微晶方解石,粒径<0.03mm,分布于碎屑之间。岩石中有少量不规则状微裂隙,内充填碳酸盐,宽约0.1~0.2mm。(2)矿石的化学组分。根据基本分析和组合分析成果,矿区矿石的化学组分加权平均值为:CaO48.61%、MgO 0.78%、SiO2 10.17%、Al2O3 1.13%、Fe2O3 0.53%、K2O 0.17%、Na2O 0.16%、SO3 0.05%、Cl- 0.0048%、烧失量 37.60%、fSiO2 9.15%。

    3.3 矿石品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13—2002)《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中水泥原料矿一般工业指标,矿体中的矿石质量均达到了质量要求。

    3.4 矿体围岩及夹层。底板围岩与矿层界线主要依据燧石质结核的分布,界线基本清楚。

    矿体夹层较少,夹层分布延伸基本稳定。

    4 矿床成因分析

    矿区内岩石组合主要为晶屑岩屑凝灰岩、含生物碎屑细砂岩夹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凝灰质细砂岩等;其岩石呈次棱角-次圆状,以次圆状为主,杂基含量低,其结构成熟度高;在生物碎屑灰岩中含海百合茎(具单晶结构)、藻类、苔藓虫等,除部分保存完好外,部分呈碎片;说明矿区内岩石组合为一套海相沉积环境,因此,本石灰岩矿床为海相沉积成因。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5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