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写真实生活,抒真情实感 |
范文 | 综观2008年全国各省高考作文试题,写真实的生活,抒真实的情感仍是各省语文高考作文命题的追求。如上海卷要求以“他们”为题,考生根据平时的积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平时比较关注的、有过一定思考的“他们”来写;浙江卷以“触摸城市”或者“感受乡村”为题,城市或农村,是每一个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命基点,是考生熟悉的生活,其他如天津卷 “人之常情”,重庆卷 “生活在自然中”,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等,这些带有生活气息的命题,更多的要求考生写出自己的真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在考场作文中,能真正打动阅卷老师的,往往是一些文风平实、言之有物、能反映考生真实生活细节的、带着考生真情实感的文章。 新课标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生活,发掘自己身边的写作资源,能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文中有“我”。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己的心灵,通过独立思考写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表达自己心中的真实情感。 一、走进生活,写出作文的真情实感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没有观察身边的事物,没有体验生活的百味,没有对自己每天呼吸的空气作些过滤并留下痕迹,那就失去作文了的根基,必然导致学生作文言之无物。 1.真情,源自平凡的校园生活 首先,从学生的自身来看,他们的经验、情趣和同学之间的交往,都是极具生活气息的作文资源。有位高考专家曾经说过,高考作文题目就像一颗种子,而学生熟悉的生活就像一盆土,种子种植在土中,只要浇浇水、施施肥就能生根发芽。并且这一盆土,可以种活作文的各色种子。这也就是说,感悟熟悉的生活,可以写好所有的文题。 有些学生不善于审视自身,认为是单调的生活造成了自己写作空间的狭窄。表现在作文中,到高中时,一写到自己,往往是“记得初中时”甚至是“还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更有个别学生不惜搬出幼儿园的事件来,他们恰恰忘记了自己是最好的材料来源。在他们看似单调枯燥的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中,其实,蕴藏着许多写作素材。老师的一言一行,同学的你争我赶,学习的进进退退,生活的酸甜苦辣,其实都是实实在在的作文资源。就像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每天有不同的体验,只要抓住生活的闪光点,构建自己个性化的写作素材库,就能写出自己熟悉的与众不同的生活。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教师要让学生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勤于思考的头脑,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引导学生写出真人真事真情来。作文题不必讲究,平实即可,如我的同桌、老师等等,重在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老题,只要引导得当,连作文基础差的学生都能写好。记得在《我的同桌》中,有位学生写道: 有一次,英语听写特别难,很多人都没过关。英语课代表在讲台上大声喊着:“英语发到听写本的同学去办公室重新听写。” 老板戴黑框眼镜的一双眼睛死死盯着我们组的听写本。“哈哈,”他一声大笑,对我们伸出两个手指头,得意洋洋地说,“本人已经走出贫民窟,不再是英语特困生了。”一语未了,只见后面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班长,英语老师叫你去办公室。”这下他有些傻了,却拿出壮士断腕似的决心,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办公室。结果呢,顶着一张苦瓜脸出来了。 这样的文字,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却真实可感,是真实的具有自我个性的生活的写照。如能鼓励学生记录所见所闻,记录下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思考,对生命的探求等,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积累写作素材,就能最终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2.真情,源自平淡的家庭生活 家,是一个人感情的归宿,家庭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之一。对学生来说,父母是他们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可是在学生的作文中,不是觉得无话可说,就是千篇一律的妈妈送雨伞、爸爸背我上医院等“脸谱化”的话题。对父母的认识、感受似乎是符号式、公式化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融入家庭生活,为他们说真话、诉真情、写真文提供条件。在一次 “我的父亲母亲”写作练习中,学生搜寻出了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画面。有的在作文中写道:“我回头看见妈妈,肩上背着一个大包,那里装着我一周的脏衣服;两手抱着一叠书,那是我假期里的复习资料。或许是为了躲开地上的积水,妈妈的身子一斜,书滑下来掉在地上,妈妈赶紧去捡书,一边的背包滑落下来……雨下得并不大,我却看见妈妈的头发上有些模糊,我的眼睛也有些模糊:考不好难道是父母的责任?难道父母应该照顾我们一辈子?” 不同的家庭上演着不同的故事,学生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如果学生能在不断的成长中积累好这份家庭资料,多一份热情去投身生活,多一份理智去感悟生活,去捕捉生活的闪光点。何愁写不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二、与经典为伍,提升作文的深度 有人说生活是一地鸡毛,有人捡起的是一堆垃圾,有人拾到的却是别致的饰物。生活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与虚情假意、空洞无物相比,真情实感自然是优秀作文的基础。但并非情感真、感想实的作文就一定能得高分。因为真情实感也有高下之分。有些情感思想真则真矣,但或囿于浅薄,或流于低俗,或失于偏激,跟有深度、有品位、有思辨性的真情流露就有天壤之别。我们所要求学生表现的真情实感,要能超越平庸,摆脱童稚,要能体现学生十几年来,在学习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人文情怀,要能展现出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而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欠缺,往往导致他们对生活的感悟流于肤浅。如何弥补这种缺陷?大量的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填补生活的空白,增加人生的经验,是一种提高学生思想深度的有效途径。 叶圣陶先生以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书不仅是读文字,读故事,更是在和作者对话,进而和自己对话,从这个角度讲,读书就是“读脑”,读别人的脑子,进而丰富砥砺自己的脑子。读过周国平、钱钟书等的文章的学生肯定会有这样的感受:读书能加速人的成熟。而人一旦对生活有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作文也就自然与众不同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大量的阅读特别是经典的阅读带来的审美体验和语言积累,可以形成厚积薄发的写作能力和思想的深度。一个读书多的人不一定是一个会作文的人,但一个会作文的人一定是喜欢读书的人。 当代作家刘亮程的散文,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绝无一个引用的字句。但是刘亮程所有的字句都在证明,这是刘亮程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而已故学者钱钟书,恰恰相反,几乎是一个字接着一个字,一句话接着一句话的引用。但是钱钟书所有引用的字句都在证明,这是钱钟书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写作方法,恰恰可以提供给我们这样的思考:前者强调贴近生活、认识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的素材。后者体现积累,大量的阅读积淀出丰厚的学识和底蕴。如把这两者结合在我们的写作训练中,既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属于自己的生活和感情,同时又要指导他们关注自己,关注社会生活,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才能最终写出有深度、有广度又充满个性的自然之文。 (孙蔓红 浙江省上虞中学3123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