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试论语文教学导入和收束的途径与方法
范文

    林 佳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艰深的学问,有人称之为“说不尽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富有教学的艺术性。那么,要把握好语文教学,其如何开好头,又如何煞好尾,是个比较实际的问题。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抓住这“两头”,在导入时能先声夺人,激发学生兴趣,而在收束时能余音绕梁,让学生欲罢不能呢?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分别谈一谈。

    一、恰到好处的导入

    (一)抓住文题,切中文义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一目了然,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意味深远。当然,题目导入法也不像一般人理解的那样容易,需要教师细心推敲作者命题的潜在意图,由题目建立与文章的关联,真正起到唤起学生的阅读视野,建立阅读期待的作用。

    如讲解《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笔者是这样导入的:有意省去“我”字,板书“祖国啊,亲爱的祖国”,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学生朗读后,纷纷发现少了个“我”字。笔者再大书“我”字,要求学生朗诵,然后问学生有“我”和没“我”有什么差别,体会有一个“我”字更能体现“我”与祖国水乳交融的关系,这样导入,顺利地奠定了阅读全诗的情感基调。

    有些文章题目概括性强,也可以从题目入手,这主要针对情节性强的文章。如《群英会蒋干中计》这一题目便是文章故事情节的高度浓缩,有位老师这样导入课文:“群英中的一员蒋干,非等闲之辈,更非酒囊饭袋,却也中人之计。何人、何时、何地施计?令蒋干落入圈套之中?”这一串问题,无不扣题而来,既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又使学生迅速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还有一些文章,具有阶段性,或时间,如《长江三日》;或空间,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可以从文题着眼,帮学生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引人入境,激发兴趣

    1. 故事导入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感人的故事可以牵动无数个学生的思绪, 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学生在故事的引导下深思, 在对故事主人公肃然起敬的心态下去思考文章所阐述的深刻主题。苏轼《石钟山记》是一篇说理性游记散文,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讲课前,笔者给学生讲述了苏轼把王安石的“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改为“明月当头照,黄狗卧花荫”的典故,学生从文学大师的尴尬中领悟到了凡事要注重实际,不可主观臆断的道理。从学生的笑声中巧妙地引入了新课。

    2. 音乐导入

    音乐是用音符、旋律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所以它比其他任何语言更容易与人沟通。在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时候,就先让学生听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并讲到了贝多芬坎坷不幸的一生和他“扼住命运的喉咙”这句名言。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你在活到最狂妄的岁数时突然遭遇不幸,你会怎么办?学生都陷入沉思,并很快进入了对史铁生命运的,对人的命运的思考。所以,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语文教学的背景,并且能够与教学内容水乳交融,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 图片导入

    图片具有直观性,是生活的剪影,恰当地在教学中运用图片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到文字所蕴涵的丰富情感。《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游记散文。在导入课文时向学生展示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陵园图片,指定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两个陵园,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把我们带进托尔斯泰的栖息地和感人的精神世界。历史上很多名人死后都安卧名园,有高耸的坟墓、颂扬的碑文、精美的雕像,甚至森严的殿堂。但一代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死后却葬于平凡的土坑,上面只覆盖着一捧黄土。周围没有碑石,没有雕像,有的只是人们的敬意和阳光的爱抚,那逼人的朴素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在比较中学生对文章所抒发的情感就很容易把握了。

    (三)创设情境,引发激情

    情境是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情境导入的基本特点是“情境”,根据“情”创设“境”,即以景动人,以情感人。它重在感染,其目的是使学生从接受者、观赏者转换成为其中的角色进行直接的体验,让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同时,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从而形成“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之妙。苏霍姆林基说:“教育素养的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而情感性导入起的正是“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调动学生的情感的作用。这种导入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是最合适的,尤其适合诗歌、散文的教学。

    例如杜甫的《登高》一诗可以这样导入:1200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在夔州的长江边,寒风猛烈地吹,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落叶。江水滚滚翻腾,奔流不息,凄冷的风中,孤鸟在盘旋,猿在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百病缠身。重阳节,本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令,可这位老人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此时,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一人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交集, 发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这位老人就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 这首诗就是他的名作《登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情境导入最重要的就是氛围的创造,同时将学生带到一定的氛围中,让学生的情感与氛围融合在一起,并产生共鸣,这无疑对进一步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究写作的奥妙,挖掘深层的意义都是大有裨益的。

    以上,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学语文的导入设计进行了论述,我们了解了导入设计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可以说成功的导入,能开启学生的心智门扉,诱发浓厚情趣,激发情感共鸣,给学生带来快乐和美的享受。使学生听之有趣,悟之有味,欲罢不能,从而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得体适中的收束

    (一)对比深化,知识串联

    正反或同向比较都可以,同中求异,异中见同,让学生对知识的区别更细致、确切。如在教《陈情表》一文时, 将《出师表》与之对比。

    首先,指出此二文的相同之处。古人云“忠则《出师》,孝则《陈情》”,可见此二文用情方面是相似的, 都是以情动人的千古佳作。不同处:《出师表》强调“忠”,《陈情表》注重“孝”。《出师表》以议论、叙事为主,字里行间渗透了诸葛亮眷念“先帝”知遇之恩的强烈感情。作者与刘禅兼有“君臣”和“托孤”的关系。作者陈述意见借“先帝”之口道出,字字句句,饱含深情;告诫刘禅,语重心长,率直诚恳而又不失长者、臣下身份。全文无处不流露出忠君爱国之情。宋代陆游赞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其语言感人之深。而《陈情表》则通过陈述自己的“苦情”“亲情”“忠情”来打动晋武帝,希望武帝准许自己侍奉祖母以终余年,文章无处不流露出一个“孝”字。言辞委婉流畅,情文并茂,动人心弦。难怪晋武帝看完文章后,不禁赞叹:“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二)以疑存趣,诱其深思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儿童如果看出了说话是由问答组成的,他自己也有了发问和答复问题的习惯,他便学会了推理的程序,即辩证法的初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使学生能自觉地反问自己,使之思维活跃。

    一位教师在讲授完《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后,公子那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情感也随着“救赵”这一件事的圆满解决而感到心满意足。那么还有没有余味留给学生呢?且慢,这位老师说,我这里尚有两个疑团解不开,请同学们课后认真思索一下,帮我解决:

    1.信陵君将晋鄙军后,进攻秦军是一场激烈的战斗。本来可以写得场面阔大,如旌旗蔽日,风烟滚滚,喊声震天,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等等。然而,作者却只写了公子勒兵发布的一道命令,然后就交代战斗的结果。公子千辛万苦,不惜违抗君臣之礼,绝兄弟之谊,窃虎符,矫王命,挥泪杀晋鄙,不都是为了与秦决一死战吗?可是,对如此关系全局的战斗,作者却只写了一道命令,是不是太吝啬了?

    2.作者写信陵君窃符救赵,却又将公子如何求如姬,如姬如何窃得虎符,公子如何与秦交战等等,一并从略。反而去大写公子如何结交侯生,侯生怎样料事如神,怎样献窃符之策,怎样荐朱亥同行,朱亥又怎样欣然前往,笔墨大多停留在门客身上。这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其实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尽在老师囊中,不过这样一问,学生又被注入一支兴奋剂,兴致盎然地把探求思索带到了课外……

    (三)卒章显志,升华感情

    在教学终了之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文的精要之处进行点化、揭示,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达到文章“如出我手,如出我口”的境界。比如,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讲完《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是这样收束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明知道一去不复返,仍然就车而去,义无返顾。这正体现了我们人类不可征服的伟大精神,体现了我们人类在与自然、社会、命运抗争搏斗时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主题。这种精神和主题的本质,就是悲壮!一旦失去了悲壮,就失去了力度;人生失去了悲壮,就失去了尊严;一个民族失去了悲壮,就不可能强盛而只有懦弱和胆怯!”这样的课堂收束,学生怎么能不受感动呢?

    当然,结尾艺术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还可以采用作业式、检查式等一些方法,也可以当堂归纳,使学生对其得以巩固。

    古人作文讲究凤头豹尾,归有光在《文章指南》里指出结尾“要言有尽而意无穷”。语文课堂教学也同样需要一个好的结尾,课堂收束得好,能给人一种“曲终不见人,江上数峰青”的悠长回味。

    总之,语文课堂好比一间房子,教师是引路人,要能善于把学生引进门,而又不使他们感到有一种被动的压力;教师又是留客者,使他们久久不肯离去,即使最终被动而不是自愿地离开,房子里的各样东西都能深深印在脑海里。当然,把握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继承前人已有的经验,又要善于创新,敢于实践,勇于发现,让语文课尽可能地有语文味,有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段昌平.课堂教学艺术研究[M].重庆: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3]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林佳 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321004;浙江省温岭第二中学31750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