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变脸》及《枣儿》的教学思考 |
范文 | 戏剧是文学作品四大样式之一。作为舞台演出基础及戏剧主要组成部分的剧本,历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中学生必须了解和学习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一般地说,选作教材的剧本应该主题鲜明,文质兼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戏剧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即《威尼斯商人》《变脸》《枣儿》及《音乐之声》。这里,笔者重点说说《变脸》(节选)和《枣儿》这两个本子。 《变脸》是被誉为“巴山鬼才”的著名川剧作家魏明伦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个本子着重表现了狗娃作为一个流浪女孩的人生遭遇,塑造了不是男孩却胜过男孩的狗娃形象,同时也刻画了心地善良而命运不幸的老艺人水上漂的形象。全剧的主题思想无疑是积极、健康、向上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意在倡导人们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偏见,树立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遗憾的是,教材编者似乎没有注意到主题思想上局部与全局应该相统一的关系,以致选作教材的部分体现不出《变脸》的主题思想,给读者造成一种女孩生来命贱的错误认识,从而在学生中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水上漂和狗娃的几处对话: ——当狗娃问水上漂的婆娘、儿子到哪里去了,水上漂说:“唉,儿子出天花死了,独苗苗早就断了。婆娘哩,嫌我穷,跟野汉子跑了。哼,幸好,我没把变脸绝活传给她,从此赌咒再也不跟女人打堆了。呸,女人家,扫把星,滚她妈的三十三!” 狗娃央求水上漂传授自己变脸绝技,水上漂要狗娃先记住几句口诀:“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传女要背叛祖先,要遭天打雷劈哟……” ——水上漂为救狗娃,不慎被蛇咬伤,他要狗娃给酒碗里撒尿,并说:“童子尿,拌布灰,祖传单方,消肿去毒!”当得知狗娃是女孩时,水上漂“重新审视假小子,气得双手颤抖”,他说:“格老子的眼睛瞎了!”此时的舞台提示推波助澜:“酒碗粉碎,灯火熄灭。暗中,远处吼起无词的川江号子……复明,满天阴霾,满江愁浪……狗娃在一旁愧疚而紧张地等待老头的取舍。” ——因狗娃是女孩,水上漂斥责狗娃:“谁是你爷爷?格老子一场空欢喜!你小小年纪就充当假货,串通人贩子,骗了我老江湖。”并且说,“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格老子要宝不要草。”他又悲愤地唱道:“我家香烟今何在?愧对祠堂祖先牌。养儿方能续后代,女生外向遭祸灾”。可怜的狗娃呢?心如刀绞,悲伤的哭诉着自己的心声:“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错投女儿胎……被人拐,被人卖,被人骑,被人踩……”把受苦受难都归结为自己是女儿身的缘故。 以上唱白及舞台提示充分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真实写照。但这些唱白及舞台提示是服务于全剧主题的,一旦离开全剧这个大背景,必然影响主题思想的表达,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写到这里,顺便插一句,笔者先后给06、07两届初三学生教读《变脸》(节选)一文,每每读到文中那几乎充斥全篇的尊男贬女的唱白及舞台提示,心里总感到不大舒服,总觉着它客观上不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助长了男尊女卑的不良风气。在课堂上,笔者分明看到为数不少的女同学那自惭“性”(性别)秽的无奈的眼神!笔者不禁要问:谁之过?鉴于此,笔者认为,编者在编选教材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处理好节选部分和全剧主题的关系,任何失当都有可能偏离原作主题,误解作者本意,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教育功用,反而有可能伤害了一部分人的感情,这恐怕不是人们愿意见到的。 下面说说语言。大凡文学作品尤其是选作教材的文学作品,应该以优美的语言陶冶人,以纯洁的语言净化人,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总之,在语言上要给学生美的享受。而课文《变脸》短短的篇幅中“尿”字出现竟达九次之多;无独有偶,该单元另一篇剧本《枣儿》“尿”字出现更高达十四次。读这两个本子,狗娃要求上岸撒尿,水上漂要狗娃站在船头撒尿;枣儿尿了爹一脖子;小男孩大喊着要尿尿;枣儿一放学就到枣树下痛痛快快地尿了一泡;老人小时候囫囵吞了一颗枣,蹲坑的地方长出了一颗小枣树……还有,水上漂的婆娘跟上野汉子跑了;小男孩的父亲在城里又娶了一个老婆……这些情节叠加在笔者的脑海里,几乎要窒息了,因为感受不到美,眼前总是晃动着一个“尿”字。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无意否定《变脸》(节选)和《枣儿》的思想性及艺术性,它们肯定是卷帙浩繁的剧本中的上乘之作,只是教授的对象是一群求知欲强,可塑性强,正在汲取人类文化营养的孩子,而提供给他们的,应该是那种语言优美、纯洁、隽永的文学作品,应该用心守住这一方净土。 孙鸿的《枣儿》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这是一出话剧小品,结构很是精致,犹如一件精心打磨成的艺术品。全剧首尾童谣呼应,以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剧情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再用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转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无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课后练习上有这样一道题:本文作者借枣儿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参提示道:全剧“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这些,学生尚可理解。问题是下面又接着说,“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从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笔者认为,让一个初中学生理解这些深奥的东西,实在有些勉为其难了!这恐怕是社会学家研究的范畴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他们的到来,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诸如《枣儿》一文中提到的老人的儿子长期不归,小男孩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新家”等。或许这些事情就发生在身边,但又奈之若何呢?三言两语又怎能说清楚呢?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的。由此笔者认为,对初中学生而言,教材还是应该降低难度,降低要求,尽量少选或不选那些思想内容具有双重性、双向性和多样性的剧本。倘能如此,对教、学双方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总之,戏剧是中学生必须了解和学习的一种文学形式,入选教材的剧本必须主题鲜明,文质兼美,必须适合中学生阅读。 (李洪哲 甘肃省平凉市第七中学7440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