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再别康桥》的语言特质
范文

    赏析《再别康桥》,不能不说它的形式美,而它的形式美,除了一般所讲的新格律诗的“建筑美”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精妙而又自然的语言表达。依愚之见,《再别康桥》的语言特质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整齐匀称,节律恰切传情

    《再别康桥》的结构之美,主要表现在它的七节诗,每节四行,每行六至八字,首尾二节,以反复相呼应,形似回环,婉曲而又整饬。这一点无需再作过多的分析,这里主要分析一下诗中的韵律之美。

    这首诗共分七节,大体上每节一韵。以十三辙衡量,首尾二节押怀来辙,韵脚均为“来、彩”;第二节押江阳辙,韵脚为“娘、漾”;第三节押遥条辙,韵脚为“摇、草”;第四节押中东辙,韵脚为“虹、梦”;第五节“溯”属姑苏辙,“歌”属坡梭辙,依作者方言可能是协韵的;第六节押遥条辙,韵脚为“箫、桥”。所以总体来讲,全诗每节一韵,节内隔句押韵。每节首句不入韵,为次句换韵创造条件,因此各节间转韵非常自然。此外,四、六两节可看作“交韵”,即除偶数句押韵外,奇数句之间也是押韵的。第四节一、三句押言前辙,韵脚是“潭、间”;第六节一、三句押坡梭辙,韵脚是“歌、默”。全诗各节换韵,“听起来灵动变化,显得有生气。同时也是对诗章形体整齐、对称的‘建筑美及统一有序的节奏的有意调整,使得规整中有变化,从而避免了诗歌的平板单调。”[1]

    全诗各节的用韵,采用平仄通押的办法。如果把每节四行,首二行称为上句,后二行称为下句的话,那么,一、二、三、四、七节,上句平收,下句仄收,前扬后抑,这种形式适宜表达低抑委婉的感情。而在第五节,诗人则采用了上句仄收、下句平收的形式,第六节更采用了上下两句全部平收的形式,这种形式往往适合表达激越、高亢的思想感情。从全诗的感情线索上来看,的确第五、六节属于感情的高潮之处。其中第五节是作者畅想在康河里撑篙寻梦的欢乐,幸福陶醉之情达到顶峰。而下一节则是写即将别离的现实使诗人内心充满激烈的冲突,四行末尾的用字从平仄上看分别为平、平、仄、平,辞情真切地表达了自己不愿告别又不得不告别的复杂情感。所以在诵读此诗时,朗诵者在这一节都会不由自主地加快语速,提高音量,感情变得深沉而强烈。

    这首诗的节律之美,不光体现在押韵方面,在句子内部节奏的处理上也有很好的体现。诗中每节各句的字数有一定的规律性,大体上是一、三句六个字,二、四句七至八字,这样就形成一种隔句呼应的感觉,同时在句内停顿上也就大体上形成了奇数句一顿(两个音步),偶数句二顿(三个音步)的节奏模式。比如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再如第三节: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小草!

    这种二、三相间的节奏模式,使全诗顿挫有致,富有节律感。当然在这一点上,全诗也是常中有变、并不呆板的。比如第五节首句就是“寻梦?撑一支长篙”,这就打破了上面所说的节奏规律,在整首诗中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都起到了转换的作用,犹如古木之筋节,显示了虬曲苍劲的古拙之美。

    二、巧用顶真复沓,句式整散交融

    诗中多处采用顶真的方式,表达作者缠绵依恋的感情。严格意义上的顶真当然只有一处:“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但如果我们比较宽泛地理解“顶真”这一概念的话,我们还会看到好多“顶真”的例子,比如五节后两句:“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星辉”二字顶真。五节末句“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与六节首句“但我不能放歌”,用“放歌”二字架起了两节之间语意和情感上的桥梁。再如第四节:“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一个“虹”字,把整节诗的构思贯通了起来,语意也显得非常凝练集中。

    徐志摩先生有着古典诗词的深厚功底,他六岁开始读私塾,直到十一岁,能信手写出洋洋洒洒的骈四骊六文章。曾得到老师孙萌轩“初学聪明超侪辈”的赞扬。[2]同时他又有对新格律诗创作的积极探索,所以他的诗作中精妙地吸收了古典诗词格律的精髓。在这首诗中,诗人有意无意地运用或者说化用了格律诗词的平仄格式,使人读来既和谐上口,又典雅隽永。比如这首诗的第六节,我们试把它的平仄格式及语音停顿分析出来(“的”字略去不计)。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仄仄仄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别”是入声字)

    仄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仄平平

    我们试在每句中加上一个停顿,这简直就是一首绝妙好词!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

    如果我们进一步把后三句各句第三字“是、也、是”除去,这四句变为: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

    这样一来,就很像一首六言小律。单从每句的前二字(第一个“音步”)看,就完全符合律诗的粘对规则,只不过第二个音步没有严格粘对罢了。过去读《再别康桥》,总觉得这一节特别富有韵律感,但没有细想其中的道理。近来指导学生进行实习,经反复品味,才发现其中果然大有妙处。

    反复的修辞手法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首先是首尾二节基本上是整体反复,首尾呼应,形成回环之美。当然这两节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如果说首节感情较为轻浅的话,末尾则极为深沉。首节只说“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显示出诗人客游将归时的惜别感情,而在末节中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则表现出诗人视康河为心灵归宿、精神家园的深厚的眷顾和挚爱之情,爱之深沉,惜之真切,如赤子眷恋慈母一般,令人为之伤神而又動情。正如蓝棣之先生分析的那样:“‘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方面是说诗人的洒脱,他不是见美好的东西就要据为己有的人,另一方面,是说一片云彩也不要带走,让康桥这个梦绕魂牵的感情世界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来,让昔日的梦,昔日的感情完好无缺。”[3]

    除首尾两节之间的呼应与反复以外,这两节内部也充分地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节连用三个“轻轻”,末节则连用三个“悄悄”,表明诗人感情的痛切。此外“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一句可以看作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全诗中只有这一句写到了声音,但还是无声的声音。“悄悄”中有作者心底的波澜,“悄悄”中有诗人对青春的赞美、对时光的叹惋、对爱情的期盼、对自由和平的祈祷和追求……凡此种种,岂是一支世俗的笙箫所能承载得起的呢?所以,诗人以“悄悄”为自己吹奏出心灵深处无声的乐曲,为自己送行,为自己的未来深情地祝愿。这一节中“沉默”一词也出现了两次,表达的效果与“悄悄”互为映衬,互为补充。此节中“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与“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可谓情之所至,语为之奇,无意警策,但却妙语天成。

    上面分析的第六节,从句式特点上说,属于典型的整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这种句式在全诗多数小节中都有运用。比如第二节整节与第三节前两行结构大体相似,语意之间有排偶关系,因此气韵贯通。第五节“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颇见一种忘情徜徉的悠然之乐。当然诗中也穿插使用了一些散句,比如第四节整节都是散句。整句与散句交叉使用,避免了句式的板滞,收到了变化错综的效果。

    三、绘景醇美真切,比喻浑然天成

    关于《再别康桥》的美,读者直接感觉到的主要是景物之美。在景物描写上,这首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善用比喻,如:金柳—新娘、我—水草、榆荫下的一潭—天上虹、彩虹—梦。二是善用比拟,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招摇”用于青荇,属于拟人的方法;“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以及“满载一船星辉”,则是拟物的方法,将无形之物拟成了有形之物。再如“夏虫也为我沉默”也显然具有拟人化的意味。

    在写景绘形中,一些形容词和表示色彩的词语的运用也是一大特点,如轻轻、悄悄、油油、金(柳)、艳(影)、青(荇)、柔(波)、清(泉)、彩(虹)、青(草)、(星辉)斑斓等等,都使所绘之景鲜明生动,情景交融。诗中“轻轻的”和“油油的”这两个词语的使用也需要格外注意一下。“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上半句状语“轻轻的”提到句首,起到了强调作用。试改为“我轻轻地走了”则大为逊色。“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也同样如此。还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如按散文句式则是“在斑斓的星辉里放歌”,这样写便会拖沓而平淡。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之所以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与它精妙绝伦的语言表达是分不开的。诗人曾在《诗刊弁言》中说过:“要把创格的新詩当一件认真事情做”,“我们的责任是替它们构造适当的躯壳,这就是诗文与各种美术的新格式与新音节的发见;我们信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唯一的表现;我们信文艺的生命是无形的灵感加上有意识的耐心与勤力的成绩;最后我们信我们的新文艺,正如我们的民族本体,是有一个伟大而美丽的将来的。”[4]由此看来,《再别康桥》无疑是诗人对上述主张躬身实践的结果,也是诗人思想及艺术造诣的必然体现。作者在他短暂的一生中,苦苦追寻着对“爱、自由和美”的理想,而这首诗以景物为筋骨,以情感为血脉,以传统诗歌的形式及意蕴为全诗的底色,正可以看作他对这一理想世界的精心构筑。

    参考文献:

    [1]王传飞.论《再别康桥》的音乐美[J].语文学刊,2001,(1).

    [2]蒋心焕,李成希.《再别康桥》与中国诗歌传统[J].语文学刊,1994,(4).

    [3]林志浩.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4]徐志摩.诗刊弁言[N],晨报副刊·诗镌(第一期),1926.

    (刘永桂 甘肃省张掖市体育运动 学校 73400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9: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