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无痕”渗透与教师教育智慧 |
范文 | 陈丽雯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 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德育的渗透,实现文道统一,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和文化养育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无痕”渗透;教育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实践智慧、情感智慧的有机统一。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诸多的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具有敏锐感受;具有把握教育时机智慧;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景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愿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优势,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精于教学设计,进行“无痕”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 一、课前,布置德育预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始于学生的自学。这是课始环节,也是启动情趣的环节,如果抓不住这个环节,整堂课将会逊色不少,德育的价值显得较大缺损。如课前,我总是引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针对课题、课后问题、文本中关键的字词句段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每人问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课上进行交流梳理,并围绕这些“有价值问题”组织教学,学生兴致高、主动性强。如《梅花魂》,教师归纳学生预习的六个“有价值问题”是:(1)读了课文我知道文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说说梅花的品格?“魂”是什么意思?(3)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课文是怎样来表达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的?(5)“梅花魂”的内涵是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什么?(6)本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说说最后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只有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和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细微地去体会,这样的课前德育预习渗透才是有价值的。 二、课中,落实德育内容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思想性与文学性并重的课程。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不少老师往往习惯于把课文中所涉及的道德观念灌输给学生,其实,这样脱离文学性的道德教育是缺乏实效性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语),“巧妙地运行课堂互动,是落实德育内容的关键。” 课堂互动是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碰撞,通过课堂互动,能够生成德育渗透点,成为文本价值的拓展和提升的引子。课堂互动与德育目标渗透,并不是不可预测,我觉得,课堂互动与生成在于教师课前对教材文本的钻研程度,在于对学生学情的掌握程度,在于对教学环节的预设程度,在于课堂上对文本价值的引导程度。有智慧的教师在钻研教材、寻找文本的德育渗透点,是层层落实的:“文本说了什么”→“文本是怎么说的”→“文本为什么这样说”,这正是文本的价值趋向所在。比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的时候,我是抓住“承诺”展开教学的,小鸟答应树要唱歌给他听,第二年回来的时候见不到树了,然后千辛万苦地去寻找好朋友树,让学生知道“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做到”,诚信是立人之本…… 课堂上,只有围绕文本的价值趋向,做到有效互动,才可以及时生成、有效生成,那么文本的价值达成就不会太远了,达成德育目标渗透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课后,拓展德育作业 有学者指出:“科学世界是我们进修理性的‘营地,我们建在异乡的家园;生活世界是我们故乡的家园,我们最根本意义上的‘家,我们生命的根。”既然生活世界对于人的生长、人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作为培养人的教育、作为教育核心的课程,回归生活世界也就成为必然。 从这一角度说,课程教学目标应关注学生,即关注学生的生活。那么,课后德育作业也是一种延伸。语文教学是为了学习内容、感悟体验、净化心灵,同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闻的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拓展作业设计时,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可以画一幅画、编写一首诗、讲一个故事、做一份调查、演一个小品、编一首歌、做一次实验……因此,拓展延伸是德育渗透极其重要环节,能拓展延伸到课外读物,也能拓展延伸到生活经历,还能拓展延伸到社会实践等,只要有利于德育渗透,拓展延伸就会显得无比重要。 有人曾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诠释“渗透”,似乎可行,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应当是不经意地不留痕迹,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充分调动、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尝试臻于完善。 因此,“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示出个性的独特风格。教育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 (编辑:龙贤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