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汉语惯用语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 |
范文 | 杨万成 【摘要】本文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从固定性、灵活性这两个角度梳理汉语惯用语的语法特征,从双重性、变异性等两个方面分析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特征,从浓烈的感情色彩、鲜明的口语色彩方面探索汉语惯用语的语用特征,希望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汉语惯用语;语法;语义;语用特征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际汉语热的持续升温,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惯用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惯用语具有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幽默含蓄等语言特点,使其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是提升汉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而要真正进行卓有成效的惯用语教学,又不得不掌握惯用语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的基本特征,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一番思考。 一、汉语惯用语的语法特征 (一)惯用语的固定性 惯用语属于固定词组,拥有完整统一的意义和结构。惯用语的结构有两种,即单体和双体结构。“开场白”等为单体结构,在单体结构中有一种特殊的形式——超单句结构,指的是结构上是单体结构,语义上像复合句子的惯用语,如“杀鸡给猴看”“树倒猢狲散”等。双体结构的惯用语一般都是对偶并列式,比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行得端,坐得正”等。 在汉语惯用语中最常见的语法结构是动宾结构,其次是主谓结构、偏正结构、补充结构、联合结构、“的”字结构等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惯用语“骨头硬”“耳朵软”等为主谓结构;“半边天”“铁饭碗”等为偏正结构。惯用语是长久以来人们口耳相传固定下来的,结构和成分相对稳定,如“戴绿帽”就不能说成是“戴黄帽”或者“戴黑帽”等等,这是不能轻易改动的。 (二)惯用语的灵活性 惯用语具有灵活性,但是这种灵活性不会对惯用语的整体稳定性造成影响。惯用语灵活性主要表现为构成惯用语的成分的顺序可以改变。这种改变有三种形式:第一,动词重叠。如“去水泥厂啃硬骨头”中的“啃硬骨头”。第二,语序改变。如“暗箭放了一支又一支”中的“放暗箭”。第三,成分插入。如“结婚前她开了两年的夜车”中的“开夜车”。 二、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特征 (一)语义的双重性 汉语惯用语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语义的双重性。说的是汉语惯用语既有字面的含义,又有由字面含义引申而来的真正意义。划分汉语惯用语与其他词汇的重要依据就是汉语惯用语语义的双重性。如人们熟悉的、经常使用的“耳旁风”的字面含义指的是从耳朵旁边刮过的风,但是它的真正含义指的是听了却不放在心上的话;“走后门”,它的字面含义指的是从后门走,而它的实际意义则指的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拍马屁”的字面含义指的是拍马的屁股,而这个惯用语的真正含义指的是不顾客观实际,献媚奉承、讨好别人的行为。这些词汇都有双重的含义,因此都属于汉语惯用语的范畴,而像色彩斑斓、随遇而安、振振有词等只有一个含义的词语,不属于汉语惯用语。 (二)语义的变异性 汉语惯用语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语义的变异性。大多数汉语惯用语的字面意义都是语源意义,通过字面意义我们可以了解惯用语的起源,但是一旦成为了惯用语,字面意义将不再起作用,而我们真正使用的是惯用语的引申意义,也就是汉语惯用语的实际意义,这就是惯用语语义的变异性。如人们熟悉的惯用语“烧高香”指的不是它的向神佛虔诚烧香字面意义,而是用来比喻真诚地向人致谢;又如“白日做梦”原意指的是白天睡觉做梦,但是作为惯用语它的含义指的就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干打雷不下雨”作为惯用语使用时不再单纯的指天气现象,而是引申为嘴上说的很好、很积极,但是却没有任何的实际行动;而“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摆脱曹操投奔刘备”中的“过五关斩六将”使用的就是这个词语的语源意义,也就是字面意义,所以,在这里这个词不能被看作是惯用语。 三、汉语惯用语的语用特征 (一)浓烈的感情色彩 惯用语来源于民间,与其他词语相比惯用语更加形象生动,感情色彩浓厚。主要包括:褒义、中性和贬义色彩。据资料统计,含贬义色彩的惯用语约占全部惯用语的七成,带有中性色彩的惯用语不多,带有褒义色彩的惯用语则更加少。“打开话匣子”“八九不离十”是中性惯用语,而“传家宝”“拿手戏”等则属于褒义惯用语的范畴。“狗眼看人低”“大懒使小懒”“认钱不认人”“掉在钱眼儿里”等都是表示贬义的惯用语,使用一种诙谐的方式对一些负面现象和恶习做了一些描述。 (二)鲜明的口语色彩 惯用语多数是来源于民间,是人们口耳相传下来的,所表达的东西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十分熟悉的。所以,惯用语不仅精炼准确、含蓄幽默、生动形象,而且通俗易懂,具有鲜明的口语色彩。例如,《红楼梦》第67回中说道:“赵姨娘进门的时候兴致高高,哪里会知道最后竟然会‘抹了一鼻子灰,怏怏离去。”这里的“抹了一鼻子灰”就是一个典型的惯用语,生动贴切,生活气息浓厚。 总之,通过对惯用语语法、语义和语用的基本特征的梳理,可以促使学习者更深入地掌握汉语词汇学习方法,增强汉语学习兴趣,并最终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小龙.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学习[J].现代语文,2000(11). [2] 陈彩兰.试论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特征[J].青春岁月,2014(18). (编辑:龙贤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