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提升文学性初探
范文

    赵春香

    【摘要】提升高中语文教育的文学性,是当前我们教学实践面临的最大挑战。为了增强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兴趣,可以通过从调整教学观念和手段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语文教学的文学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性;教材资源;学习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最近三十年来,中学语文教育备受诟病,前几年在网上热炒的一篇民国时期的学生作文大受追捧,原因之一,就是中学语文文学性缺失,造成学生一方面对语文课没太大兴趣,一方面不再像过去那样热爱文学。高中语文课有责任改变这一现状,这是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的历史使命之一。

    为了增强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兴趣,可以通过从调整教学观念和手段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语文教学的文学性。

    一、开发教材资源,赋予教材教学以更高的文学性

    高中课本的选文大部分来自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应该说代表了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最高艺术成就。从文学艺术的样态来看,也算是多元化的,但为什么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文学作品时却未能全面养成对文学的兴趣呢?原因在于教师未能充分开发教材资源,赋予教材教学以更高的文学性。

    一般来讲,语文教学一方面按照统一的教学规定执行教学任务,一方面教材上的练习、教参的固定模式和考试的方式和题目类型限制了教师的发挥,也限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和素质成长。周国平先生就说,他的文章被选入考试题目中,他都回答不了那些问题,这说明什么呢?我们很大程度上背离了文学教育的宗旨,走入了狭隘的文本分析、思想归纳等应试歧途。好的文学作品一定从语言、结构、思想、形式等多方面展现出文学艺术魅力的,但是我们如果割裂了作品本身的整体性,陷入了对某一细小问题的考察和想象,事实上很难真正理解文学作品本来的艺术精神。比如《故都的秋》,作为一篇在现代文学史上经典的散文,我们阅读中获得了很好的快感,但是如果我们陷入了某个具体的考试类型的分析中,甚至将这种文本分析模式化,就肯定会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以,我们有必要开发教材资源,对经典的、艺术风格鲜明的篇目,要挣脱原有的教法和套路,从纯粹的文学欣赏的角度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品读,帮助他们了解文学艺术的发展及其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在更为本质的层面帮助学生发现文学之美、语文之美。

    二、突破教材的篇目范围,帮助学生培养学习文学的信念和兴趣

    通过兴趣课、校本教材、文学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学习文学的信念和兴趣。某种程度上来讲,文学艺术是我们人类进化史上最重要的精神结晶,仅就中国传统的文学来讲,它几乎构成了中国人的性灵史,唐诗宋词等艺术形式就是中国人审美精神和文化精神的体现。对应地,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的悲喜剧、歌德、托尔斯泰、泰戈尔等,谁不是他们民族文化的精神旗帜之一呢!在高中语文教材有限的选文内,很难真正让学生对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有一个真正的、客观的认识,更何况还有其他的教学任务分割了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所以,必须突破教材选文的篇目,适当增加学生阅读量,以补充课文选本的不足。比如,教学计划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可以安排一些学生阅读苏轼传记,一些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在自修课或者其他文体活动时间,找学生来给大家讲讲苏轼的奇闻轶事、朗诵一些苏轼的作品,这样就能从更广泛的层面让学生了解苏轼其人,通过作品的朗诵、比较和互相学习,对苏轼的作品也能够有更多的认识和体会。如果可以做成一个文学兴趣活动,那就更便于由此帮助学生培养兴趣,比如借助苏轼的教学,让学生去分别找一篇唐宋八大家的古文来朗读,体会不同的风格;还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苏门四学士的作品来交流朗读,办一个朗诵会;也可以把苏轼的画、书法和诗歌放在一起赏析。通过多重教学形式和课文兴趣活动,逐渐培养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则文学素养自然而然就逐步养成了。

    三、扩展传统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领会和把握

    中国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悠久文化的一个丰碑,一方面它们承载中国历史、思想的演进和辉煌,一方面它们又展现了自身艺术的独特性。如果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很难领会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的,比如古人的诗文中经常用典,如果不能掌握这些基础知识,那么根本就不懂古人在说什么。屈原的《离骚》之所以那么优美、那么经典,却又如此难懂,原因也就在于此。再说,中国文学艺术所彰显的那些价值和精神,是《诗经》《论语》《孟子》《春秋》《大学》《中庸》《左传》《楚辞》《庄子》等经典逐步奠定的,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知识,那么对曹操、李白、杜甫、陆游、范仲淹、王安石、三袁、曹雪芹等等文学家的理解,必然会出现偏颇。所以,高中语文教育不能拘泥于一篇文章、一道练习、一次考试、一本教材教辅,应该以更宏大的视野、更整全的观念、更强的文化使命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站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上,放眼古今文学艺术活泼的生命,才能真正与艺术的精神相通相融。

    四、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培养热爱文学的精神气质

    有人说,在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度里,文学便是宗教。我想,庄子的《秋水篇》、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秋兴八首》、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伟大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就是中国人精神信仰的根基。但是,现在的很多学生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不再从我们的传统文学艺术中汲取精神养分,而是漂浮在浮躁的大地,如同“漂泊的荷兰人”一样,失去了精神的家园。所以,高中语文教育有义务和责任将学生引领回到追求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的轨道,转变他们学习语文只是升学手段的错误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语文是培养自己的性灵,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必由之路。

    所以,提升高中语文教育的文学性,是当前我们教学实践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必须应对这个挑战。

    (编辑:龙贤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