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德育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融合策略 |
范文 | 魏本会 【摘要】笔者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现状和德育教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然后指出了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与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必要性,从德育教育对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进行探讨,最后提出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几条策略。本文研究成果对我国进行德育教育,构建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习作教学;德育;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现状 语文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语文习作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初步应用,借助语文习作,学生可以更加贴近生活,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真实性地描述。然而,目前小学习作教学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习作,教学条件、学校对习作教学的不重视等,都影响学生利用习作对真实情感的表达。 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是社会公德与素质教育的永恒话题,其不仅是一关乎个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还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强和改进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是加强小学德育教育和管理,而后小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和道德教育,我国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才会上升。 德育教育工作,即对个人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将人的品德进行加强塑造,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和求学同等重要。吕型伟老先生指出:一个人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对社会有用的“合格品”,但是那个人如果智育不合格那就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而德育不合格则是“危险品”。这告诉我们教育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德育,在读好书和做好人之间,做好人甚至比读好书更加重要。 当前的德育教育存在许多问题:过于看重社会的政治功能,而看轻个人的发展功能;学生成为了德育教育的被动者,而不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主体;让学生顺从既定的、预设的规范法则,但是学生在这些所谓规范法则下,学生却不能与实际社会接轨,脱离了现实生活。在这样的德育过程中,学生的天性被压抑,得不到释放,学生的情感被忽视,学习生活也渐渐被扭曲,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学生逐渐走向极端。而德育教育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学校对未成年人实施生活化德育,德育教育融入生活细末之中。 三、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小学语文习作对于小学生思维创造很好的一个方法,可以通过习作了解到学生内心想法。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习作教学时,必须要求学生做到不说假话,实事求是,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通过习作表现出来,要想表达真实的自己就得做到说真话。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闪光点,发现生活的美好而不是一直处于生活的阴暗面,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对生活进行深度的思考,从点及面,透过生活的现象看到从生活中折射出来的本质内容。 语文习作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教师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故应树立好教学观念、摆正教学态度,将自身的修养去影响并且引导学生的思想成长。加强教师德育渗透意识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及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习作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要求学生做好习作、丰富文化内涵,更要要求学生通过习作教学使学生个人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提升。教师不再仅仅是将课本里的知识交给学生,还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变化,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给予学生指导正确的方向,给学生指引。 挖掘和丰富语文习作教学的内容,拓展德育渗透资源。笔者多年语文习作教学发现,习作教学的内容应该随机应变、与时俱进,然而,教师所设定的越来越多样的习作内容对学生学习习作而言是一种抨击,习作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矛盾各不相同,学生对此并不能准确把握其中的真正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并仔细认真地对学生教学解释指导,让学生得以接受,将正确的写作观念和写作手法教给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是教师教学的重点,通过习作融合德育的渗透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老师安排漫画习作,设计两幅漫画,第一幅漫画中:两个学生站在垃圾洒满一地的垃圾桶旁边;第二幅漫画:两个同学大汗淋漓,地上的垃圾却没有了。这个习作漫画不仅是要让学生对习作进行学习,在进行习作时同时也进行了德育教育,从两幅漫画中学到要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道理,这就是语文习作教学与德育教学的有效融合。 四、结论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让学生要得到的不仅是作文能力的提升,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做到习作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融合,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习作技巧,有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德育教育要全方位渗透到语文习作教育,做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德育的无痕教育。习作教学时,任课教师要积极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并且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吴安春.从“知识本位”到“德性本位”——教师创造教育观的整体性与根本性转型[J].教育研究,2003(11). [2]邵琼.文以载道,以道育人——浅谈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1). [3]苗青,郭继民.中国哲学视野下的知识与德性[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7(10). [4]郭继民.西方哲学视野下的知识与德性[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编辑:龙贤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