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提高课堂效率,拓展教学深度
范文

    张三华

    【摘要】“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是读书的名言,也是教学至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厚重晦涩的文章读薄、读懂,又怎样把看似简洁平淡的文字读厚、读深,是语文教学中经常面对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具体操作上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厚薄转化”。

    【关键词】语文教学;厚薄转化;课堂效率;教学深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直清楚地记得华罗庚老先生“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的十字箴言。学生时代,我的老师就是这样引导我们阅读与学习;初为人师,教研组长也一直这样教育我们年轻教师;而如今,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学尤其面临着课时少、任务多的困境,如何才能切实地提升语文课堂效率和拓展教学深度?下面将进行分析。

    一、化繁为简,把厚书读薄,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一)抓住文章标题,引导学生把文章读薄

    眼睛乃心灵的窗户,题目能突出地表现文章的内容及主旨。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多从问题入手。在未读文章之前根据题目做大胆的预设,由简入繁,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几个回合下来,再厚的书也会变成一张薄纸,再难读的文本也会变成几个大的问题,而这就是读书的收获。

    (二)抓住文眼,引导学生把文章读薄

    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荷塘月色》的开头第一句话:“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不仅交代了作者夜游荷塘的原因,而且定下了全文思想感情的基调。抓住“不宁静”一词,我们便能发现作者眼中的景物大都带有忧郁和伤感之色彩,即使是在欣赏荷塘月色这样的美景时,虽暂时超脱,但也仍然会出现一些不协调的意象,如“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阴阴的树色”“没精打采的路灯光”等,都暗合了作者此时内心深处的不宁静。

    (三)设计精练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把文章读薄

    一篇优秀文章往往以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见长,故而在引导学生分析读懂文本的时候,常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丽水市语文教研员应慈军先生对这个方面有很成熟的研究,他提倡阅读教学要能引导学生从“内容情感是什么”“怎么表现”“为什么这样表达”三个问题上思考作品的内容、技巧与效果,学生便能简捷而有效地把复杂的文章读懂,并能在他们自己的写作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在《想北平》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时,我试着引导学生先从文章着力表现的内容情感入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老舍先生笔下北平的种种好处以及作者对于北平的爱与赞美。整堂课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怎样表现北平的独特之美?”“作者是怎样来表现他对北平的爱?”“反复地说爱北平说不出来,进而说爱北平像爱母亲,又像杜鹃啼血,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三个问题层层深入,简捷而高效地让学生读懂了文章,同时在写作与写作技巧上有了很好的范本,课堂容量加大,学习效果反而更加明显,课堂效率显著提高。

    (四)抓住文本内在的层次与思路,引导学生读薄文章

    无论看多么厚重的书,都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善于从总体上把握和理解逻辑结构。教学时,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结构与脉络,对于读懂文章非常有效。

    《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两篇文章同为借古讽今的文章,其结构层次大体相似,我引导学生从“贿赂——灭亡——借鉴”这个脉络上读《六国论》,从“纷奢——灭亡——借鉴”这个思路上读《阿房宫赋》,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读同类型借古讽今的文章。由此来设计教学主问题,便大大增加了语文“教”的效率,学生学起来也感觉轻松多了。

    二、由简入繁,把薄书读厚,拓展语文课堂的深度

    把厚书(丰富的材料理论)中的精华部分汲取出来,变成“薄书”,而对于有“精华”的薄书或文字则要好好理解,把内涵充分地挖掘出来,从而使薄书变得厚重。厚重的不是书页,而是内在蕴含和所学到的东西,简而言之,就是语文课堂的“深度”。

    (一)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疑点,刨根挖底,把文章读透

    在阅读作品时,关注阅读中有疑惑的地方,是与文本和作家对话的过程,更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关键。杨绛先生擅长用节制的文字来承载厚重的情感与生活中的苦难,其作品风格沉定简洁、朴实厚重,有时寥寥几字就是一段曲折的故事、一份厚重的情感。教学中试着把这两个点引入进去,带着学生去思考,学生对于老王的不幸、善良与杨绛先生的“幸运”有了更深的解读,对于其作品风格以及文章主旨“愧怍”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一篇千字左右的小文章中我们读到了善良与罪恶,读到了社会与历史,读出了知識分子的反思与胸怀,更读出了读书的经验。

    (二)借助文章写作背景,广博地了解文章内涵与外延

    任何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作家的生活体验,这种体验愈是独特和丰富,作品就愈见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读懂一篇文章,有时仅靠课本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时的心境与广泛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会一篇文章的内涵与外延。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满足于课堂教学和教材内容的学习,应将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对于文章作者做全方位的了解,深入感悟作者的用心

    所谓“知人论世”,作品是作家表达其情感与态度的窗口。在教授《指南录后序》这篇文章时 ,学生发现第2自然段中“但欲求死”表现出的凛然大义、视死如归与第3自然段中“隐忍以行”完全相悖,第5自然段中的22个“死”字有故意炒作之嫌。这时适时地让学生了解文天祥的经历及被俘后几经劝降诱惑而毫不动摇的态度,并另举《指南录》中其他的一些诗歌来进行作证,学生才豁然开朗:死比痛苦地活着更容易,而正是这种无法忍受的“隐忍”,才更加表现出文天祥对南宋朝廷那种深沉的责任感与爱。

    (编辑:龙贤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