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电影作品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参照意义 |
范文 | 李安一 【摘要】莫言曾说:“电影与文学是相互依赖的,好的電影以文学作品为基础,但反过来,如果一部小说改编得很成功,就会扩大这部小说的影响力。”电影与文学颇有渊源,如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电影元素,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解读文本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高职语文;电影;教学;叙事视角;小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电影作品与文学作品在主题、人物以及叙事等方面均具有许多共同点,对文本教学有一定的参照意义,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仅从叙事视角这一层面进行说明。所谓叙事视角,即叙述者在讲述故事时所处的立场以及表现出来的态度。在电影叙事学研究中,热奈特提出的聚焦理论被发展扩充为认知聚焦、视觉聚焦、听觉聚焦三个层面。与小说一致,确定了叙事视角,就等于确定了影片叙事的基本结构以及感情基调。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讲述相同的故事,表达方式很可能会大相径庭。“叙事视点不是作为一种传达情节给读者的附属物后加上去的,相反,在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事视点创造了兴趣、悬念乃至情节本身。” 一、叙事视角的分类 (一)固定内聚焦叙事视角 热奈特将“叙述者=人物”的叙事方式定义为内聚焦叙事,而固定内聚焦叙事视角则是内聚焦叙事视角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其对应的是内视角。固定内聚焦叙事视角是指叙事视角固定在一个人物身上,以该人物的见闻作为叙事对象,它与无聚焦叙事视角的最大区别在于,电影文本中有明确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在叙事过程中,“我”的旁白、讲述会贯穿其中,第一人称的讲述会令观众产生亲切感,从而使电影叙事更为顺畅且可信,根据李显杰教授的观点,“我”者叙述又可分为两类:“画内”与“画外”,画外的“我”主要以画外音的形式参与影片叙事,可使叙事带有一定客观性,通常用于表现现在与过去两种叙事时空的交叠。 画内的“我”既作为叙述者,又作为影片人物,使人物的情感世界更为全面地呈现于观众面前。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例,这部影片的叙事从女主人公的第一人称视角出发,她既是叙述者,也是影片的主人公,在叙事过程中,叙事视角根据叙事需要而变化,或聚焦于叙述者“我”,或聚焦于主人公“我”,双重聚焦与女主人公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状态相呼应交错,带给观众不同的感知体验。而原著小说则是从男主人公的视角出发,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故事,此类电影与小说在叙事视角选择上有所区别,可以带给受众不同的审美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这种电影文本可以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解读课文,激发创造力,增强审美体验。 (二)外聚焦叙事视角 所谓外聚焦叙事视角,即“叙事者<人物”的叙事,对应文学作品中的外视角,这说明叙述者的视角范围窄于人物的视角范围,在叙事过程中,叙述者无法支配叙事视角,观众是在影片人物的行动中了解故事的进展,叙述者尽量使影片的客观性达到最大化,“隐形叙述者”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让观众无法琢磨故事的进展,猜不透人物的命运。唐晓白执导的《完美生活》即采用了这种叙事策略,李月颖离开家乡独自到深圳闯荡,她所经历的人与事都以一种不加修饰的状态呈现在画面上,剪辑也只是出于叙事必要才会进行简单的组接,让观众在最为平实的电影语言中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这种尊重生活本来面貌的记录方式可以更加贴近客观现实,从而使观众产生更多的共鸣。《变形记》便属于这类文本,偏于“散漫”的叙事会使学生不容易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实质内容,配合生动的电影片段进行强化,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零聚焦型叙事视角 在电影作品中,零聚焦叙事视角是最常见的,其对应的是文学作品中的全知视角,即热奈特所说的“叙述者>人物”,电影叙事没有明显的叙述者,也没有固定的叙事视角,常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可以使电影语言的叙事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文本,此类“‘全知叙述者熟悉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感情活动,了解过去、现在和将来,可以亲临本应该是人物独自停留的地方,还能同时了解发生于不同地方的几件事情。” 无论是画面、台词,或是情节转折,都显现着叙述者的叙事策略。如根据鲁迅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阿Q正传》,在摄像机的介入下,故事以客观的状态被讲述出来,主人公阿Q生活中的坎坷经过与心路历程,在镜头的展现下明晰地呈现于观众面前,充分保持了原著的思想性与深刻度,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情节时,分别配合影片的相应片段,学生会对阿Q的形象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忠实于原著的影片也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鲁迅“含泪的笑”这一写作风格。 当然,在运用电影元素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电影和文学的本质是不同的,语言文字的魅力不会为电影语言的多彩所掩盖,而领会文字之美,正是高职语文的学习目标之一,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知识,还可以认识社会,感悟人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电影元素是课堂的辅助而非主体,要在合理的范围内采用,影像材料的选择须慎重,其时长也须把控。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中适当地引入电影作品,让学生们了解两种艺术形式的区别,将二者融会贯通,思考主旨,感悟人生,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申载春.影视与小说[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 [2]王峰.论教学中影视作品的运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1). [3]杨舒慧.在小说教学中介入影视手段[J].语文教学研究,2010(35). (编辑:李艳松)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