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范文 |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本文主要探讨以情感渗透的方式进行作文教学,关注学生的心理因素,设计吻合心理需求的写作话题,尝试心灵交流式的评价方式。 【关键词】作文教学;情感渗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201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课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五大教学板块之一的写作教学,在学生书面文字的表达能力上具有显而易见的提高作用,在陶冶、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促使学生形成和谐人格等方面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作文,就是写作主体以书面的形式对自我意识的表达,对生活情感的丰富呈现。它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是个体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心理及生理需求。 这一特点决定了作文教学在情感渗透方面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因此,情感渗透式的作文教学,可以起到教学和育人两不误的效果。基于此,我们的写作教学可以首先关注作为写作主体的心理因素。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只有靠学生内在情感动力,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我们应看到,作为写作主体的中学生,他们的生活、学习和交往等一切活动都是与心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且不同的写作主体因家庭生活环境的差异、学习阶段的不同、个体特质的各异性,呈现不同的心理状态。作为主导的我们,应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差异性,寻求差异中的共同点,从而进行写作的心理引导。因此,关注写作个体的心理因素是我们进行写作教学的首要任务。 文学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中说道:“有一件小事……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我的心灵……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我想,被誉为灵魂工程师的我们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心灵的呵护,应学上个世纪的蔡云芝先生,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柔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大门。所以,我们应不单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棒”的话语,还应在课堂外进行细节关心,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关注日常生活,关爱情感需求。這样,他们在写作时才不会把我们当偷窥者、当敌人看待,才愿意敞开心扉,与我们进行心灵的美好对话。 记得在一次针对初三学生的作文教学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初三了,你们即将离开熟悉的母校,离开与你朝夕相处了三年的老师。此刻,在离别之际,我想你们定有千言万语要述说。那么,就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把你们想说的、不敢说的话,都倾泻在作文中吧!今天我们的作文题目是‘? ? ? ? 老师,我想对您说。” 一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您用温暖的话语温热了我在困苦时的心灵,是我最为深刻的记忆;您用真诚的眼光看待我拙笨的学习,是我更为感动的期盼;您用质朴的品质滋润我的幼稚的思想,是我极为真心的收获……此时此刻,有什么能及得上师生间最为珍贵的真心相对呢?××老师,这就是我想对您说的每字每句。” 我想,如果不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关注,不是将心比心式的交流互动,学生定不会写出如此情深意切的感激话语,定不会如此敞开心扉地倾诉意愿吧! 其次,设计吻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作文话题。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我们必须针对每一年龄阶段的初中生,根据不同的心理需求,设计不同的作文话题。但不管何种话题,都必须能搅动沉淀在他们心底的生活积累,使他们产生写作的冲动。 初一的学生,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是他们的共性,他们满怀着对初中生活的无限憧憬与美好向往,开始了崭新而紧迫的学习生活。此时,可以引导他们写有关“童年的趣事”“我的爸爸、妈妈”“我的同桌”等作文,让他们从自我、从身边熟悉的人、事写起,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一名学生在她的作文《母爱相随》里这样写道:“‘来,把手套和伞拿去,早上叫你拿,你不拿,现在冻坏了吧!都这么大了,还不会好好照顾自己。这还有一杯奶茶,也喝了吧。温暖的潮流充斥着我的心灵。无意中,竟瞄见妈妈的手捂着肚子。‘妈,你肚子不舒服吗?我开口问道。‘没事啦,有可能受凉了,回去吃点药就没事了,妈妈又嘱咐道,‘别担心了,回去上课吧。妈妈转身欲走,我却叫住她。妈妈转过身来疑惑地看着我。‘没事,回去记得吃药。妈妈微微颔首就走了。望着妈妈离去的背影,心口又被闷慌肆虐着,在心中反问着自己:难道那句‘谢谢就那么难于说出口吗?感觉自己就像一条活在水中的鱼,一说话就变成了一串又一串的省略号……” 初二,是学生自我意识觉醒的阶段,他们开始探究“我是谁,我为什么来”这样的哲理问题,开始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了疑惑与抗争。网吧、网络游戏、吸烟、打架、言情小说、逃课等开始充斥着他们的生活,构成一幅斑斓多姿而又迷惑不安的初中生活画面。此时,我们的作文教学更多的是起心理疏导的功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灵魂的审视,进而自我顿悟、自我提炼。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一期黑板报背后的故事”“我成长中的一件事”“故事发生在你的右手上”“给生活加点糖”等叙事作文,让他们通过以文字自省和同伴影响的方式进行成长的蜕变、自我的完善。记得,有一初二学生在《与梦想同行》这篇作文中写道:“‘梦想是需要付出汗水和努力的。我喃喃重复着。曾经不知道梦想的可贵,曾经不相信信念的价值。直到我遇见了那个笑容甜美的女孩,才懂得了有梦才会有人生的目标,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当你迷失于黑暗中,消沉而彷徨时,它会给你前进的力量;当你沉沦于痛苦中,失意无助时,它会给你温暖的安慰,使你坚定成功的信念。我相信,我的梦想会像童年的纸飞机一样,乘着风越飞越高……” 初三,面临升学的压力的他们,彷徨、迷惑、焦虑、不安,有的是对未来的迷茫,找不到方向;有的是对自我的不肯定,认为自己比别的同学差;还有的是迫于父母的压力,不得不学 习;有的是为考不上理想的学校而焦灼不安……针对种种状况,我们可以尝试让作文变成他们释放压力、寻找目标的一个好地方。“迷茫时寻找一盏灯”,让他们以文字的方式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成功;“总有属于我的季节”,让他们明白一个人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失败的时候,要学会坚强面对,抱有坚定的信念,这样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在《迷茫时寻找一盏灯》这篇限时作文中,一学生这样写道:“偶然推开窗,发现窗外阳光温暖,树木葱茏,一副生机勃勃的朝气,我突然意识到:未来的生活,宛如一张白纸,静静地等待着我去涂抹。一切都会好,一切困难都会远去,美好的未来终会到来。生命之中,总是需要一盏明灯,驱走内心的黑暗,带来白昼的温暖。” 我想,只要我们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好真正适合他们表达情感的作文话题,他们就会给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给我们诠释另一个崭新的他们。 再次,我们可以尝试心灵交流式的评价方式。 学生写作水平的参差不齐,写出来的文字深浅不一,但只要是“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我们都应该鼓励他们继续写下去。但以往的模式化的评语只对写作内容和写作技巧做出评价,并未关注写作主体的心理感受。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心灵交流式的评语,以此来增强作为写作主体的写作动力,激励他们发挥更大的写作空间。并且通过与学生不断的双向互动,久而久之,便会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个衡量好坏、美丑、善恶的标准,使其用这种标准衡量生活,可以提高识人知物的辨别力,丰富情感,健全人格等。所以,我們可以尝试这样的评语,如: 你清新的文字扑面而来,让我如沐浴在春风中,感受着你真挚的情感,真好!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几日不见,你的作文水平有很大的进步哦!不过,有个小小的建议,如果你的字能写得工整点,写得胖一点(该生的字小的像蚂蚁,又狂草),那就更好啦!加油哦!我看好你哦! 我想,学生看到这样有别于以往的评语,他们的心里或许会泛起阵阵涟漪,或许会“心有戚戚焉”的想法,或许会有“更上一层楼”的写作动力吧!笔者的教学实验证实,得前一评语的这名女生,在练兵考作文中得了58分的高分。得后一则评语的那名男生,在看到我给他写了这么一段评语后,立马跑过来信誓旦旦地跟我说:“老师,我会把字写好的。”另外,根据新课标对评价方式的鼓励 “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我们还可采用小组评价的方式,让组内成员对其作文进行评价,表扬优点,指正缺点,达到同伴互助的效果,起到同伴影响的作用。 一学生在该组同学的作文《致青春》中评价道:“青春是一场大雨,即使感冒了,还盼望回头再淋它一次。谢谢,你的回忆让我感动。不管时光如何变幻,我定会记得三年来所有在一起的欢笑与泪水,定会记得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永远。” 那位写《致青春》的学生回复到:“We? Are? One!时光的磨炼,让我相信老师的话‘我们在一个班是缘分。所以,这一辈子,我们都是兄弟姐妹了。就算,今后天各一方,天涯海角都是一家人!”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明确“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写作文的过程既是培养、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过程,又是陶冶、丰富学生情感的教育过程。应明白,学生是一个个情感丰富的个体,是一个个独立而唯一的大写的人;应学会,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巧搭作文这一教学平台,借助心理情感渗透,让个体关注生活、释放心灵、自由表达、真我做人、自主做事……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沈伟强.浅谈中学作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9(9). 作者简介:顾群艳,女,1981年生,江苏太仓人,教育硕士,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兼职心理健康教育。 (编辑:陈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