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提高小学德育实效的途径探讨 |
范文 | 张姣姣 【摘要】现代教育作为一项育人的教育系统工程,小学德育是作为这项系统工程的基本阶段,可见它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因此,实效性的德育工作才有利于小学德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技能,了解更多的社会知识。本文主要结合工作实际,通过探讨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来全面提高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关键词】小学教育;实效性;德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的教育工作中因为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当时社会缺乏实践经验,对于教学缺乏艺术性的指导,又由于当时教师资源有限,导致教学的德育工作有缺失,效果并不理想。从古至今,小学德育工作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的双重考验。现代教育中德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国家也尤为重视德育工作,要求学校教育是以实现德育教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从小学起就全面做好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如何做好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成为我们现如今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一、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内容和意义 教育局明确指出小学需要开展的德育工作有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遵守秩序等多个教育内容。小学德育的开展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特殊意义,对小学生全面发展有导向意义,甚至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小学德育教育发扬一种积极意义,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培养小学生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及自身知识。这些都可以通过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加以实现,改善并提高小学生的基本素养与思想道德品质。 二、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 (一)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开展新的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在不断进步,我们的教育也需要进行改变,传统的教育做法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学生的要求,在教学理念上要有一个彻底的改变适应现代的需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教学严谨,语言幽默,对待学生和蔼可亲,这些都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效果从而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会给学生带来积极向上的精神,学习气氛浓烈的环境下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之下都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使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目标。 2.学生与老师角色变换 传统教育都是老师作为主体,学生听从老师安排的教育理念。如今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自律能力。老师作为学生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与精神上的鼓舞,在学生有困扰的时候给予适度的点拨摆脱疑惑。教师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认真做好这个角色,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将自己融于学生之中,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3.教师不断提高自我能力 传统教育中因为教师缺乏人格魅力导致德育实际效果的不甚理想,因此作为教育者的同时,老师也要成为一名学习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深厚的知识积累以及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应该是作为一名教师该有的能力。教师要做好表率作用,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扩大知识范围,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和科研素质。教师应认真教学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一位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高素质的教师会更受学生欢迎,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激发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和信赖感。这样学生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发展自我,完善自 我,有任何问题寻求老师的指导与意见,让教师参与学生的生活与情感,师生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素养。因此,具有教师道德素质是重中之重,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灵魂的体现。 (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开展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工作的主体在于学生。小学德育工作主要是采用学科教学模式,学生在德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小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为提高小学德育实效, 应该制定相对应的德育工作策略。 在小学德育教育观上,教师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强化教学服务意识,提高教学服务质量,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在优化服务、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力。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学生应充分发挥主体性,加强自身的参与 感,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社会活动并付出行动,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不断前进,真正提高学校的德育实效性。学生在获得真实的参与、快乐的感受,付出辛勤的劳动,获得珍贵的经验后在道德选择中形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们在一个文明、积极、健康的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氛围中学习生活,包括学校设施建设、环境处理、生活后勤的保障等都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实施,全面建设供学生自主发展的育人氛围。 (三)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现代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德育教育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将两者结合有助于学生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教师在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德育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浑然一体的关系。教师利用教材的显性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知识的感悟与体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身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意识和能力。教学与德育相融合使教学充满特色,利用教育资源使用多种手段开展教育活动。教材本身的内容就充满活生生的德育范例,也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最为丰富生动的载体,教师可以利用此来挖掘教材本身的含义的同时以德育教育学生。这些带有指导意义的教育内容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体验,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丰富了自己拓展知识,更让自己的能力和思想得到提高。 教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教育不仅仅是科学事业,更是艺术事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用严谨的思维逻辑传授学生准确的科学知识,更要利用幽默的语言,将抽象的哲理化,让课程变得生动,通俗易懂,以此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丰富了自己知识的同时陶冶了自身的情操,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提高学习的兴趣,积极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上的主导者。这种教学风格不仅调动了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拓展了教学资源,有利于道德的学习和人性的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指导他们的行为,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开展各种关于道德的实践活动 小学德育工作需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近几年,小学品德课开始逐渐重视开展实践活动,枯燥乏味的课堂上的内容并不能让年幼的学生理解课堂上的知识,唯有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相关德育教育,才能让学生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实践活动的情感体验能够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符合道德准则,如遵守纪律、懂得感恩、守时惜时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有助于学生拥有良好的品质。 教师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并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这样才能得到锻炼,掌握思想道德的同时注意生活中的实践。教师需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将理论付之于实际行动中,这对学生道德的形成有着莫大的好处。 教师在课堂上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同时,要让德育活动融于生活,在课后教师还应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家长联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课下的实践活动中在家长的陪同下一起完成,扩大教育工作的影响范围,全面提高德育教育的工作质量,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三、结语 教师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用生动的艺术课堂和多彩的實践活动教育教导学生,作为学生健康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引领学生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品德。从身边小事抓起,立足课堂,持之以恒,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确保德育工作的进行与落实,涓涓细流地培育学生,使得到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创下基础,全面发展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参考文献 [1]唐海兰,杨德福.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与教学的关系[J].东方教育,2014(Z1). [2]顾祯.如何创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J].文教资料,2010(4). [3]陈慧宁.谈谈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J].龙岩学院学报,2006(S2). (编辑:郭恒)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