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主题教学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范文

    【摘要】思维训练是写作训练的核心与难点。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图形化思维工具,可以有效突破写作过程中的诸多难点,诸如构思中的充分合理联想、立意的独特创新性以及临场素材的精准遴选。在学习写作过程中,师生可以依托思维导图,“教学做合一”,从而让我们进入到更宽广更深入更具个性的自由写作境界。

    【关键词】主题教学;初中;散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主题教学的定义

    窦桂梅老师是主题教学较早的提出者。她认为:“主题教学为更好地超越教材、超越课堂,以‘积累、感悟、创造为形式,由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全身,即由‘主题,把那些散乱的‘珍珠串联起来,统整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里,个性与共性相融,从而形成立体的主题教学统整效果。”2012年,李祖祥总结了前人的相关理论概念提出:主题教学是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跨学科领域的主题探究与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建构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方式。笔者阅读了近年来主题教学的研究,对主题教学作如下定义:主题教学是基于文章内容或知识系统,根据文章中所传达的文化、知识、能力等,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提出某一教学点,联系课内外的文章进行教学,旨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式。

    二、主题教学在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初中学生处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初中生的阅读需求量增加,阅读的方法也会有所转变,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同时课程增多,接触的知识更为复杂,加上中考的应试压力大,这就需要一种更为统整的教学模式。主题教学容量大,一节课可以包含多篇“同主题”文章,目的性强,将“一类”文章放在一起研究,可以说对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满足。

    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是教材中占比较多的文学作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对散文的要求是“品味语言,理解作者感受和思考,了解不同散文特点”。对于部编本教材的单元编排也按照主题划分,比如七年级第一单元 《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的主题是“四时之景”;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的主题是“亲情之爱”。同时,部编本教材中“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与主题教学相契合。除了教材上按照人文主题进行分类,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按照散文的语言特点、写作手法、描写对象等方面自由组合,将自读课文、课外散文和课内散文相结合,灵活选择主题。

    三、主题教学在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

    将主题教学应用到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是对散文阅读的深化,有利于整体把控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系统的散文阅读方法。本文将以部编本七年级上册散文为例,从写作内容、作者情感、语言特点、写作手法、同一作者的文章五个角度选择主题,尝试将主题教学与散文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教。

    (一)根据写作内容选择主题

    根据散文的写作内容,可以将散文分为写人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或议论性散文。在主题教学中可以根据这三种写作内容进行主题的划分。

    在部编本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一单元《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三篇散文的写作内容分別是春景、济南的冬景、雨,不难看出,这三篇文章的写作内容都是景物,属于写景抒情散文。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之初,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纵观目录,对比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这几篇文章的共同点,选择教学点,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符合“生本理论”的观点。在教授第一课《春》时,就可以以“一篇带动多篇”的思想,联系整个单元,将教学主题设置为“体会四季之美”,引导学生阅读《济南的冬天》和《雨的四季》,将原本互不相关联的文章在主题的引导下“串联”起来,使学生在“四季之美”的特定主题下,对比阅读不同的文章,体会写景抒情类散文的写作特点。除了找对课内文章的“共同点”选择主题外,教师还可以将目光放长远,大胆联系课外的写景抒情类散文。以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春》为例,以“春”为写作内容的名家散文还有很多,教师都可以经过筛选放到课堂上供学生阅读,如可以联系巴金的散文《春天里的秋天》、姜旭光《春的消息》,将写作内容相同的散文放在一起,可以给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初步体会散文的写作和语言特点。

    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金色花、荷叶·母亲),这三篇文章都是以“母爱”为写作内容,属于写人叙事类散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依照上述操作程序,确定本单元的线性主题是“母爱”,以此作为主线进行教学,除了本单元的课文外,还可以联系课外名家的关于“母爱”的散文,如季羡林的《寻梦》、周国平的《用什么来报答母爱》、宗璞的《我的母亲是春天》等,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散文的“情真意切”。除了线性的主题选择,还可以按照“放射性”,即发散性的,以“一”引出“多”的主题。例如可以确定本单元的放射性主题“亲情”,联系出父爱等其他情感,再统整关于“亲情”的散文篇目,但应该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合理的目标,七年级上册注重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只对散文进行初步感知,如果花费大量时间深入研究某一篇文章,那么学生将很难抓住重点,也将失去主题教学的真正意义。

    哲理散文或议论性散文也同样适用,教师可以联系课内外的哲理性散文,将哲理散文所说的“理”作为主题,进行课内外文章的阅读。

    (二)根据散文的情感选择主题

    关于人的情感,可以分为人与人的情感、人与自然的情感、人与社会的情感三种,具体又可细分为多种情感,散文的形式多样,但最终都是在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以散文的情感作为主题,是进行散文主题选择的合理路径。

    散文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第一单元《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这几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是人与自然的情感。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金色花、荷叶·母亲)写的是人与人的情感,还有一些散文是写人与社会的情感,以人的情感为主线进行主题选择,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散文的情感,实现课标中规定的理解作者情感的教学目标。

    根据散文的情感进行主题选择,一定程度上与根据散文内容进行主题选择是重合的。例如在教授《春》这篇课文时,以? ?“春”为主题进行教学,选择的课内外散文一定是包含“春”的,在这些文章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这与以“情感”为主题差别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探索细化的“情感”主题。如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中,作家史铁生通过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自己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在这篇课文中,可以联系课内朱自清的《背影》、课外赵丽宏的《挥手—怀念我的父亲》等文章,以“怀念亲人”或者“珍惜亲人”为主题,让学生体会亲情易逝,珍惜当下,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情感,理解“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真正含义,在达到知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再如《散步》一文,通过写祖孙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了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教学中可以以“孝心”为主题,联系毕淑敏《孝心无价》、胡适《我的母亲》等散文,体会亲情的重要性,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利用情感进行主题选择,最重要的就是深入挖掘散文的情感点,以一带面,根据情感进行主题选择可以更深入地让学生感受散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根据散文的语言特点选择主题

    散文的语言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大多数散文的语言都是极具特色的,教师在讲解散文时,可以根据散文的语言特点进行主题选择。

    例如,在莫怀戚的《散步》这篇文章里,语言特色是平实却感人的,文章的语言清新淡雅,文章没有华丽或生僻的词语,也没有令人难以理解的段落,文章的最后部分较为含蓄,其他部分都是简单且容易理解的。但这篇文章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句式整齐,音韵铿锵,语意的对举与反衬,平实但富有哲理。根据这一特点,确定“平实富有哲理的语言”为主题,联系《背影》《白杨礼赞》等文章,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体会语言特点,领悟平实中但富有深意的语言。

    再如《春》这篇散文中,借由大量动词、形容词和叠词,以及生动的短句,充分展现了万物萌发的热烈景象。在教学中,可以以“叠词的运用”或“短句的运用”为主题,结合朱自清的《匆匆》、龙应台的《目送》等文章,感知叠词、短句的妙用,深入理解這一类散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语言,经过深入的理解和探究,可以将这种语言特点运用到写作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根据散文的写作手法选择主题

    根据散文的写作手法进行主题选择,是主题的另一种统整方式,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以《春》为例,文章运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正侧面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都是极具特色的。教师选取某一写作手法作为主题,以此为主线进行教学,联系课内外散文,例如以“正侧面描写”为主题进行教学,结合《荷塘月? ?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散文,引导学生自发找出关于正侧面描写的句子,还可以发动学生联系课内外文本,反复阅读、探究,加强对这种写作手法的认知和运用。

    (五)以作者为主题

    虽然每一篇散文都承载着不同文字,表达不同的情感,但同一作者的散文都是有共性的,探究同一作者的多篇散文,可以加深学生对该作者的认识,使学生形成针对该作者的“条件反射”,以文章为契机,在文章中了解作者,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挖掘文本,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闭环”,在这个循环系统中加深对作者的印象,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例如学习老舍《济南的冬天》时,联系老舍生平,引导学生阅读《猫》《落花生》《北京的春节》《想北平》,在此过程中,了解老舍的生平,他的人格魅力和对自然、社会的态度,在熟悉了作者后,再读到老舍的文章,学生就会较快地知人论世,理解散文背后的深层含义。

    可见,在初中散文中运用主题教学,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有明显的作用。除了上述主题选择方面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教学目标,有目的地选择主题,主题教学还可以运用到其他文体中,这种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张晴雯,女,1994年生,山东省泰安人,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生。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