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范文

    王绍亚

    【摘要】就中职语文教学而言,存在着审美教育弱化的现象,学生的审美意识不强、审美能力差、缺乏审美情趣。而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抓住文本的画面美、音律美、意境美、情感美,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更好地提升其语文审美素养。

    【关键词】中职语文;审美情趣;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审美教育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听说读写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和理解基础审美知识,拥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中职校学生审美教育的现状

    (一)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审美意识需要增强

    中职录取的学生多是遭遇中考滑铁卢,总的来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多数同学以就业为目的,比较重视技能水平的提升。在语文学习方面,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审美鉴赏能力不强,创造力不够,审美的各种能力需要提高,审美情趣需要加强培养。

    (二)教师对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中职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而审美教育看不见摸不着,长期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情操产生影响,是美的教育。但有些教师认为审美教育不关于全局,影响不到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所以一些语文教师不够重视。同时审美教育需要一个可教育的客体,这个客体需要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并且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不高,是审美教育弱化的一层因素。教师是另一个因素,教师除了课堂教学教授语文知识外,需要语文教师用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去影响、感染、熏陶学生。

    (三)学校对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中职类学校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在学校课程设置上虽然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是并驾齐驱的两架马车,但是学校层面更侧重于专业课程的教学,而对于文化课的教学则有所轻视,在教师和学生心里形成“轻文化、重专业”“轻理论、重技能”的观念。学校非常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倡“先成人,后成才”的理念,如果各任课老师将审美教育结合德育教育,德育工作将会更见成效。

    二、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一)画面美以养眼于视觉中欣赏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迅速地吸引学生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通过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比如《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可通过图片观察比对,分析人物的性格。从林黛玉和王熙凤的人物图片比对中发现林黛玉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柔弱美和王熙凤的“粉面含春威不露”干练美。在《雨霖铃》教学中播放《山楂树下》静秋与老三离别时隔江拥抱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看到离别之痛,体会离别之苦涩。画面直观展示,离别气息氤氲,感受到的悲伤也是一种美。《母语之美》综合实践中可播放名家书法视频,在横竖撇捺折钩提中欣赏汉字形体之美。李泽厚曾说:“通过有限的感知形象,不自觉地感受到某些更深远的东西。”

    (二)音律美以感耳于吟诵中感受

    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吟唱、吟诵的方式感受语言的音律美。蕴藏在文字间的作者情感只有被有感情的朗读出来,才能使听者调动感官,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流行风·古典味》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先播放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朗读、吟诵的音频,让学生聆听后模仿,并尝试配上音乐朗读、吟诵。从模仿到配乐朗诵,是一种跨越,也是审美能力的提升。还可以播放流行歌曲《知否,知否》,让学生代表演唱歌曲,在演唱中感受诗的音律美。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流行音乐与古典诗词之间有何联系,小组合作找出与古典诗词联系紧密的几首歌,如《明月几时有》《寂寞沙洲冷》《蜀绣》探究流行音乐与中国古典诗词结合的几种形式,比如直取式、改编式、化用式等。有节奏有韵律的音乐能带给听者的耳朵带来美的享受,同时更能触动人的心灵。在优美动人的旋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课文情趣并能理解作者志趣。

    (三)意境美以感心于体悟中感悟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意向分析,意境赏析,让学生在分析和赏析中体悟意境之美。比如《青玉案·元夕》中“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句中的“那人”需要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可以把“那人”看作是词人的意中人。热闹场景中的丽人与身处冷清之所的佳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佳人性情的孤独与孤傲。也可以看作是词人理想的化身。身处“灯火阑珊处”“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梁启超语),自甘寂寞,不愿随波逐流,保持自身高洁情操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结合词人的经历,可以把“那人”看成是词人自身。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激愤到“灯火阑珊处”的无奈,壮志难酬表现的淋漓尽致,辛词是蘸着血泪书写而成。

    五千年的文化,三千年的诗韵。诗词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加人的文化底蕴,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屈原、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的诗词中蕴含的厚重的民族情感,鲍照、李白、杜甫、苏轼等人诗词中蕴藏着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柳永、李清照、秦观、晏几道等人诗词中饱含着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种种人文精神感染熏陶,使学生人格更为完满,精神更加健康。

    (四)情感美以感怀于体验中感动

    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发挥学生审美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别康桥》教学中可选取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黄磊朗诵的視频片段,在学生深情演绎中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不舍与眷恋。“青春诗会”综合实践中,可选择齐豫、赵照演唱的《乡愁四韵》,在优美的旋律中体会思念的深情;《长江三峡》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当讲解员,在娓娓而谈的语调中感受祖国的壮丽河山之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审美主体,通过学生个体自身尝试,在体验中体会文本不会外露的情感美。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互动过程中,需要教师发挥主导性作用,挖掘文本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收获感动,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结束语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具有情感需求。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是每一个健康的生命个体的内在需求。语文教师应该发挥语文的思想性、情感性和美感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应该发掘文本的画面美、音律美、意境美、情感美,美美其美,美美与共。将审美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要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让学生成为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热爱生活的人。

    参考文献

    [1]谭容杰.“那人”的美——浅析《青玉案元夕》的审美意境[J].安徽文学,2015(4).

    [2]何健.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8(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5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