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把握编排特色,彰显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价值 |
范文 | 李春燕 潘云霞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就是指运用图片、表格、示意图等非语言连续性表达的文本形式,与连续性文本相比,这种形式的文本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契合了学生内在的认知特点,成为了统编版教材编排时的重要特点。针对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师既可以从中开掘出丰富的教学价值,同时也可以将其与所教学的课文结合起来,凸显非连续性文本在统编版教材中的促进作用,为推动学生语文核心能力助力。 一、图文对照,利用非连续性文本拓展补充信息 作为一套完备的教材,编者不仅精心编选了大量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形成一体化的教学资源,编者结合所编选的课文,还设置了形式多样化的资源形式,为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就需要充分关注非连续性文本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洞察编者在此处设置非连续性文本的作用,开掘出其中的真实用意。 以统编版四上第一单元《观潮》为例,这篇课文以清晰的结构、形象的语言,展现了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作为一篇描写景观的散文,这篇课文所着力要关注的训练点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在引导学生深入品析文本语言表达精美之后,不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形成的科学知识产生了兴趣:为什么别的大江没有这样的情况,而只有钱塘江才会有这样的情况呢?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的困惑就表明学生对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信息有着较大的兴趣。为此,教师就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借助教材中所提供的文字材料和图片,在图文对照的过程汇总,了解由于杭州湾外宽内窄小,呈现出鲜明的喇叭状,东面的湾口宽达100度公里,而进入到海宁市盐官镇时,迅速窄化为只有3公里左右。正是这种独特的地势,使得潮水进入到盐官镇时,快速涌入,最终形成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在了解这一知识信息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而是借助非连续性文本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图文对照中,用文字来阅读理解,用图片来印证思维,让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联系对比,利用非连续性文本明晰学习方法 统编版教材中课后所编制的“资料袋”,不仅仅是信息资源的代表,同时以图表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支撑。这些方法都与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紧密相关。教师要将其与具体的课文区别开来,找准文本内容与资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洞察编者的编排用意,将非连续性文本更好地为落实单元的语文要素服务。 比如统编版四上《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后面的“资料袋”,就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罗列了观察日记的两个重要形式:第一种是图文结合式,分别记录了每天的具体日期,拍下了当天的照片,并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观察所得,比如叶片颜色的变化、果实成熟的过程等;第二种是表格式,以“蚕”为具体的观察对象,分别从时间、长度、颜色、吃食情况,将自己观察的结果作为范例进行记录。很显然,在这篇课文后面设置这种非连续性文本形式的资料袋,其目的是为了与《爬山虎的脚》这篇整合起来,以课文为范例,以非连续性文本为方法支撑,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极落实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作者连续性的观察,并在观察之后,能够运用所积累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撰写出日记。鉴于此,教师就应该将这一非连续性文本的资料袋作为学生进行观察记录的方法范例,引导学生以联系对比的方式来学习观察记录的方法。比如第一种图文结合的形式,除了关注日期和具体的图片之外,还需要聚焦于观察所得,对比其变化,比如银杏的种子从9月10日的“浅绿色”,变成了9月25日的“黄色”,再到10月25日种子开始掉落,借助这种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了解观察日记所描写的内容和方法。 三、链接生活,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发展综合素养 陶行知先生指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所要学习的内容,几乎都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到注解。统编版教材深切认识到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常常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就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并以直观形象的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呈现。因此,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非连续性文本形式的特点,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提炼出具体的方法,指导学生的真实生活。 比如统编版六上语文园地中设置了这样的练习:你注意过路牌吗?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认识地名。随后,编者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路牌:浦宾路和顾榭、北凫等地,并标注了拼音和具体的路程。这样的题型就以生活中路牌作为非连续性文本的载体,教师就可以将这一内容的教学定位于两个方面:运用地名拼音进行拼写的基本原则,运用拼音来拼写自己的名字。首先,以题目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路牌为范例,组织学生对拼音的拼写原则进行观察,了解基本原则,并运用这种方法和策略,拼写自己的名字;其次,教师将题目中所学习的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学会利用路牌来识别地名,并了解路牌中所提供的信息,在生活实际中加以运用。 四、实践操作,利用非连续性文本提升实践能力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就曾经指出:“儿童是依靠动作、色彩和声音来思维的。”一味机械而被动的接受,不能完全将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应有的层面上,而是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为学生搭建实践操作的平台,鼓励学生从非连续性文本中开掘资源,提升学生内在的言语实践能力。 统编版六上第三单元是一个典型的策略单元,着重训练学生学会“有目的的阅读”,编者为学生编选了不同类型的文本,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文本题材和所写的内容,形成不同的阅读目的,继而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展开阅读。其中,这个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北京博物院》分成了四个材料:材料一,以详尽、精准的文字,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结构、景点和陈设;材料二,介绍了与故宫博物院相關的轶事;材料三,截取了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上有关于游览规则的网页;材料四,则是故宫博物院的结构示意图。这篇课文的四种材料中,后面两种材料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材料一中的内容与材料四中的结构图片对应起来,进一步了解故宫博物院的整体结构,用材料的文字材料,来阅读、观察材料四中的结构示意图;用材料四中的结构示意图,来印证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比如在阅读材料一时,学生就可以依循着文本内容表达的思路,以故宫博物院的中轴线整体感知文本表达的顺序,随后教师相机组织学生从材料四的结构示意图中找到相应的地点,比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在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和操作之后,教师就可以将下面的内容完全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习得方法的基础上,及时运用方法,让学生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基础上,历练学生的操作能力。 五、对比资源,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历练表达素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但对于很多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性思维还不够成熟,编者如果仅仅是依托语言文字的方式来提出要求,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更为重要是会影响学生对于随文练笔的思维意识。因此,统编版教材在三年级教材中设置了从读到写的动笔练习,都是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呈现的。教师就需要充分了解编者的设置用意,紧扣学生认知的链接点,提升学生内在的言语实践能力。 比如统编版三上第六单元的语文训练要素是“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大意”,在《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课后练习中都设置了随文练笔的题型,而且都是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呈现的,出示了多幅与语文要素相关的图片,但统整对比中就能发现,都是图片的设置,但还有着较大的区别。其中《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编者所选择的四幅图片,都与这篇课文的情境相仿,都展现了海底世界,是基于文本内容情境下的内部迁移;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后的随文练笔要求是: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写一段话和同学交流。题目中为学生提供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最典型的图片,这些图片在内容上并没有选择与小兴安岭相关的内容,而是体现了家乡一年四季的景色。为此,这些图片就可以作为学生进行言语练笔的重要载体,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为学生的随文练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统编版教材中重要的编排形式和内容,自身储备了众多的教学资源,同时对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就可以在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定位中,运用巧妙的方法,彰显其教学价值,为学生言语素养的综合发展助力。 李春燕,潘云霞,江苏省淮安市白鹭湖小学教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