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班幼儿生活教育中的习惯培养 |
范文 | 钟铁舟 摘 要:十年教育,百年树木,教育是一国发展的基础事业,也是根本事业。而幼儿教育作为学习生涯的第一个环节,必须对这一阶段的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小班幼儿年龄尚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没有定型,这一阶段的可塑性极强,是培养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本文首先分析了培养小班幼儿良好习惯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习惯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小班幼儿 习惯培养 困境研究 解决对策 在以往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背景下,整个社会的重心都置于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上,教育事业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在经济建设的推动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一系列新政策、新思想、新理念、新方式为教育事业注入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对于幼儿园教育更是如此。幼儿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幼儿教师在对幼儿展开教育时,必须根据幼儿的心里及生理特点采取适当的管理方式,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他们的学习之路和成长之路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培养小班幼儿良好习惯面临的困境 1.幼儿教师教学理念存在偏颇 受过去陈旧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影响,现阶段幼儿教育仍然固守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没有从幼儿的特点出发来安排教学内容,限制了其自我能力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拓展。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学现象就是“老师教几遍,小朋友跟读几遍,然后小朋友整齐读几遍”。还有一些幼儿教师在班级管理中,遇到问题学生时,只是向家长反映,缺少有效性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1]。 2.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形式落后 课堂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与讲解知识的第一场所,然而课堂气氛死板而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被激发却是我们在幼儿课堂中经常见到的现象。一本书、一支笔就构成了一个课堂,一板一眼地把“好习惯”教给孩子们,完全忽视了幼儿的思维方式和成长规律。 3.教学内容欠规范化 《幼儿园的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一日的活动内容应以游戏为基本形式,不得像小学那样形式化,更不能以小学学习内容来要求幼儿园小朋友,但大多数幼儿园存在一种相同的情况:都不以游戏的形式来上课,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在课室内识字、算术、写作业这看似使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但欲速则不达,这种忽视幼儿身心状况的教育方式是无法发挥其真正价值的[2]。 4.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脱节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家长与老师的配合。家长与老师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两个主体,为了保证德育教育的落实与高效,应当努力确保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一致。试想,若幼儿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要爱护环境、保护资源,而在家中,幼儿却看到家长乱扔垃圾、浪费资源,幼儿看到的和学到的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行为,良好的习惯得不到巩固。 二、在幼儿小班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 1.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前提条件 只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能够引导正确的教育行为。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身潜力倡新教育,“新”是相对的,在新时代,“新”教育体现在新的教育理念上,革除不符合新时代的旧理念上。受传统幼儿教育理念影响下的教师认为每天教给孩子们一点点的知识就够了,全然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学活动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递过程,而不是师生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在这种封闭压抑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必须听从老师的指挥,学生存在的问题表现不出来。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习惯的幼儿的。事实上,幼儿园学生思维活跃,幼儿园的教育也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面向新时代,教师必须变革传统教育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体,而是转而成为“引导者”教师教育的方式以交流互动、教学相长为主,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性[3]。 2.以故事为载体,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幼儿的世界是简单的,他们听不懂老师枯燥乏味的大道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故事为载体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但是,在讲述故事时,教师不应被故事所束缚,要从事例走向事理,挖掘故事价值。例如,小故事《大卫,不可以》讲述了一個关于大卫和妈妈的生活故事:大卫是个调皮的孩子,经常把家里搞得一团糟;妈妈是个严肃的人,她经常告诫大卫,不可以做这个,不可以做那个……而当大卫犯错被惩罚之后,妈妈对他说:“宝贝,来这里。”妈妈给了他一个温暖的拥抱,对他说:“大卫乖,我爱你。”在讲述完故事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个启发性的问题,如“在这个故事中,大卫的妈妈不让大卫做什么”“你在家中犯过什么错”“当你犯错之后,你的妈妈是怎么处理的”,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幼儿将自己代入成故事中爱搞恶作剧的大卫,帮助幼儿养成了有序的生活习惯,体会家庭的温馨,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在无形之中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3.寓教于乐,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课外活动是展开教学的第二载体,这也是最契合幼儿特点的。为此,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游戏或者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将知识贯穿于课外活动中,是提升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不二法门。例如,《逃家小兔》这一故事,运用精练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画描述了兔子妈妈与小兔子之间的故事,小兔子古灵精怪,而妈妈温柔大方,总爱“离家出走”的小兔子每次都能被妈妈找回来,小兔子也终于明白了妈妈对自己的爱。教师可以指定角色,或者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将书本中的故事还原到课堂之外,从而完成阅读之旅,并引发学生自身的心灵感悟。而教师则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认真观察,及时发现孩子们存在的不良习惯,并采取教育措施。例如:当发现小朋友把游戏道具弄得满地时,教师可以面带微笑对孩子们说:“我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最棒,能把地上的玩具拣干净”,然后再表扬几个拣玩具的小朋友真能干,那么其他小朋友也会随之模仿,很快,地上的玩具被拣得干干净净[4]。 4.“家园联系”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抓手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老师,家庭在学生成长路上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前不久,明星霍启刚带自己家三个孩子亲身体验农民下田的生活登上了微博热搜,这一行为获得网友的纷纷支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现代家庭对培养孩子们良好习惯的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非一蹴而就,必须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不断被巩固,家长要努力为学生树立榜样。但是,有很多家长并不是不愿意投入时间,而是对如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存在困惑。为此,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家长会,设立家园联系栏,与个别家长交谈等方式,向家长表明孩子存在的不良习惯,同时号召家长与学校齐心协力,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结语 总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但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教育理念的更迭却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以科学高效的方式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路漫漫,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可以心焦,要努力遵循传达与疏导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实现思维方式从僵硬向活跃型转变,工作方法从施压型向多向的引导型转变,促成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希望本文提出的以上观点能在实践中得到运用,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殷玉婷.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152+156. [2]李霞.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J].中国农村教育,2019(12):123. [3]倪夏莉.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1):88. [4]史文超.家园互动促进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行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