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古典主义 |
释义 | 古典主义古典主义17世纪盛行于欧洲,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艺思潮。它在创作和理论上视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被称为“古典主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唯理性主义为古典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宣称理性是真理的标准,文艺是理性的产物。故古典主义文学可被看作是“理性文学”。古典主义文学与当时欧洲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兴衰密切相关,是资产阶级对封建贵族软弱、妥协的表现。政治上古典主义者主张国家统一,拥护封建王权; 思想上崇拜理性,而理性的最高标准就是忠于王权。因此,他们宣扬个人服从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主张自我克制。但他们同时又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法信条,批判不合乎资产阶级理性的封建道德,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意义。法国作家高乃依 (1606—1684) 的悲剧《熙德》 (1636) 突出描写爱情和天职的冲突,宣扬忠君爱国; 拉辛的悲剧大多数描写王公贵族丧失理性,感情放纵,结局悲惨。生动体现了古典主义的文学特征。古典主义在理论上的重要著作是法国理论家布瓦洛 (1636—1711) 的《诗艺》。书中把理性作为文学创作和评论的最高标准,强调作家摹仿古代,从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历史中寻找题材,认为艺术创造的最高成就在于运用艺术手法处理现成的故事情节。形式上追求艺术的完美。语言讲求准确,明晰,合乎逻辑,主张用典雅的民族规范语言,摒弃平民的语言,严格要求按照规定的“三一律”原则进行创作,古典主义文学的读者和观众只限于国君、贵族和资产阶级上层,但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始终被视为法国文学史上的正宗。 【古典主义】欧洲文艺复兴后君主政体的民族国家开始建立、资本主义开始发展的历史阶段产生的一种文艺思潮。以17世纪法国发展得最为完备。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严格的创作原则(如戏剧的“三一律”)进行创作,崇尚理性和“自然”。尊奉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为典范,大量采用古代题材,故名。代表人物有法国剧作家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理论家布瓦洛,画家普桑等。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