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让《课作》在课堂“落地生花” |
范文 | 王萍芳 摘 要:《语文课堂作业本》是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以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为依据,配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相应《语文》教科书编写的学生用书。各册作业本凸显了各年段的教学要点,也体现了每篇课文在言语训练和核心素养提升方面的重点。作业本上的题目紧扣课文内容设计,涉及内容全面、广泛,包罗字、詞、句、段、篇,是很有针对性的一本综合性练习册。2019年9月,部编版教材全面推行,新版的配套作业本也投入使用,与人教版教材的配套作业本相比,它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关键词:《语文课堂作业本》 课堂 落地生花 更增“量”。包括练习的量和阅读的量。练习的量增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每课练习题的量有增加。二是略读课文也有相配套的作业练习,且练习的量与精读课文等同。阅读量上,除去课内阅读语段,课外阅读文章大量加入,学生作业时阅读的量大增。 更有“向”。作业本的习题设计更指向单元语文要素,更突出语文核心能力的培养,有的题目还落实了课后习题,把课后题具体化,使语文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更清晰。 更添“趣”。设计上更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多角度地从小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出发来设计,增添了作业的趣味性。主要体现之一就是运用了许多形象的图片和各样的图形来设计作业题,不仅表现形式生动丰富,而且隐含着极大的思维量、信息量。这样的作业题,从生本和文本出发来设计,有“趣”又合“理”,更贴近孩子的作业之心,能激发孩子作业的兴趣和动力。 更重“用”。 从语文学科“工具性”这一特点出发,更注重 “语用”,发挥作业本的导学导练、学以致用功能。如:改变了原来简单的“看拼音写词语”的题型,几乎都改为在语境、情境中看拼音写词语;把字典页的“原版”信息呈现在作业本中,贴近学习的真实情况,突显思维训练和语言运用。 这样生动而又有趣、开放而有活力、量大而有品质的《课堂作业本》,应该遵循编写意图、结合课文教学好好使用,使它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但是反观许多老师日常教学中使用作业本的现状,却仍存在以下三种不良倾向: 课外化: 《课堂作业本》与课堂教学脱轨,课堂上满满当当,但是《语文课堂作业本》却怎么都不上桌,一篇课文都上完了才让孩子课外去完成,或午间作业,或放学作业,字迹潦草,质量较差。这样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看上去是给了学生很开放的空间和时间去完成作业,但是对小学生而言,没有适当的答题支架与方法,没有思考的路径,是没有办法完成的。 集中化:有的老师忧心孩子在课外胡乱作业,为了提高所谓的作业“质量”或应付学校的作业本检查,专门集中在语文课上、早晚自习或其他时间完成作业本,有时还逐题讲,学生跟做,然后统一上交、批改,作业本的使用可谓简单粗暴。这样一刀切的做法,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作业过程格式化,没有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去课本、作业本和自己的思想之间走个来回,弱化了“过程”,既剥夺了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权利,更限制了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发展。 答案化:老师答案意识太强,除客观题有标准答案外,一些主观题也是答案统一、整齐划一。每道题都是老师讲解后大致统一了答案然后再让学生做,表面上看,学生的作业“质量”提高了,教师的批改轻松了,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被剥夺,思维被框死,单一、肤浅、无序的思维将会占主体,思维的有序、深度、广度都得不到训练,语言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像上面这样使用《课堂作业本》,课堂跟学生的学习过程脱轨,它的价值功能只是停留在巩固强化的这一层面,并没有把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变革的很好的抓手、一个打开学习过程的重要支架,作业,已经失去了真正的价值和作用。 2009年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建议第6条中指出:“课内书面作业时间一般不少于8分钟”。部编教材培训一再强调:教学时要关注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联系课后题,用好作业本。那么该如何让这本《课堂作业本》发挥最大作用,来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效果呢? 我们可以将课堂作业与课堂教学巧妙穿插,有机渗透,有效融合,做到《课堂作业本》使用“随堂化”“当堂化”,用作业本中的练习为课堂的导学服务。 一、作业前置,变预学单,链接课前预习 一篇课文的学习,一般从学生的课前预习开始,如何让学生在预习中增效,十分重要。传统的预习方式就是读几遍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划划词语等,至于达到什么目的都未作明确的要求,年段的预习要求都不明确。疏于预习、爱做不做一个样、课前预习名存实亡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实,我们可以把《课堂作业本》中的部分练习题提前到预习中完成,把它变成现成的预学单,让预习更接地气、更有实效,然后通过课前批改、正确率统计等对学生的学情有一个把握,然后再课堂链接、反馈、指导,在课堂教学导入、初读、检查预习环节发挥作业本一些字词基础、信息提取、内容梳理等练习题的功效。 如三上年级,学生刚从二年级升上,学习重点开始从“字词句”走向“段”,他们已经储备了一些学习字词的方法,就可以把《课堂作业本》一些浅显的关于字词读音、字形的作业题作为预习作业提前布置,让学生去完成,并在课前就批改好,对学生的字词预习有一个学情的把握,在初读环节随机链接出示预习情况,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字词教学。如:《那一定会很好》的第1题、《小狗学叫》的第1题,这类作业都可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并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统计,对于等错误率较高的字、词,在课堂教学字词时就重点展开读、认、写的指导。 又如:五上年级《猎人海力布》《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这几题作业,指向于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梳理,通过图示给出了一个大概框架,其中有一些暗示、提示,如抓住主要情节、依据由慢到快、按照时间顺序等,但是具体信息需要学生通过读课文去梳理。如果有这样的作业题作为支架去预习课文,就可以避免学生碎片化地去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比较全面、准确的把握。对已经有一定自主阅读能力的五年级孩子,这样的作业就可以作为预学题在课前布置,让他们在课前有足够的独立阅读与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去完成,然后在课堂上随机交流、比较、反馈、修正,对提高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提取信息能力、概括能力是很有效果的。 像以上列举的这些作业题,对学生而言难度并不大,作为目标明确、指向清晰的预学题,学生在预习中就少些盲目和随意,他们能借助作业本自己学习字词、感知文本内容,提高了预习质量。很多作业本上的练习题关注文本字词字形、读音、意思理解、內容感知、写作表达等,练习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设计,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都能拿来作现成的“预学单”,留下课前预习的痕迹,在课前就完成,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随机交流,既有完成时间又有课堂指导,操作简单,比较实用,有效提高了预习质量,可谓一举多得。 二、随堂呈现,变导学单,落实语文要素 部编版《课堂作业本》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语言学习的范式,里面的部分练习紧扣单元语文要素来设计,几乎每课都有一些练习题可作为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课堂导学题来供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真正是学生人手一份现成的导学单,拿来容易,操作方便。根据不同的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要求,有时可用来训练提取信息,有时可用来概括主要内容,有时可用来落实批注,有时可帮助理解,有时可用来表达感受,让课堂因作业本而动、而活、而实,让作业本真正成为学生言语运用、思维提升、素养形成、能力提高的“训练场”。 如四上年级第三单元《爬山虎的脚》一课,所在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课文重点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脚、脚向上爬的过程和脚的变化,其中爬山虎爬行的过程作者描写得非常具体、详细,是对接落实单元要素的内容。在作业本中则具体落脚在第5题“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中的2-5小题。在教学第4、5两个自然段时,教师就可适时呈现这部分作业导学:1.通过箭头图填空的方式,既把课文内容进行分解后分步列出,提示了要点,又保证了内容的完整性、过程性。2. 连续的、细致的点就转化成学生自己的通过阅读、思考可以把握的方式来感受,从而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表达的生动准确。3.第5小题,以爬山虎的口吻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脚,既是对学生重点把所致、细致感受的检查,是学生把所学知识外化输出的途径,也是学生有条理、具体介绍的训练点。 又如五上年级第三单元,以民间故事为载体落实语文要素:“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从安排的两篇精读课文《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的特点和课后题的指向来看,在“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能力训练的落实上,是有侧重的,在作业本的习题上也有所体现:首篇课文《猎人海力布》落实创造性复述的训练时,重点在“变换角色创造性复述”;第二篇课文《牛郎织女(一)》落实创造性复述的训练时,重点则在“把简略的内容讲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关注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抓住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利用两课中相应的作业习题循序渐进地开展“创造性复述”的言语训练:教学《猎人海力布》,在把握主要内容后,引导学生抓住故事关键情节进行复述,适时出示作业题4,通过“想象海力布还会怎么劝说乡亲们,写写对话”“想象海力布的心理活动,填一填”,来走进人物内心,以填空练习为切入进行角色的初步替换,然后再试着以海力布的口吻讲故事,最后再拓展到以乡亲们的口吻来讲。这样分步进行,落实“变换角色创造性复述”这一目标。而后一课《牛郎织女(一)》的教学中,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后,则以作业本第4题的2、3两小题来导学,通过“想象情节、补白牛郎的语言、添加老牛的表情或动作”这三个小练习,写、读、练、演、评,来落实“把简略的内容讲具体”。 在这两节各有侧重的课中,整个课堂有非常清晰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支架、学习方式,过程完全打开,在这之中,课堂作业充分起到了学习拐杖、支架、途径的作用,实现了它的课堂导学功能和它助力学生思维语言发展的价值。 像这样把作业本上的习题“拿来”用作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导学单”的操作,在常态课堂上是非常实用的,老师们不必在备课时费尽心思地设计另外的语文练习题,就可引导学生开展各种言语实践活动,落实语文要素的养成。这样既弥补了教师自己设计课堂练习方面的目标定位不准、设计不合理不科学、没有系统性等不足,又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教师“一言堂”“问答式”等传统低效的教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投入,减轻了学生作业的负担,推助了“轻负担高质量”教学的形成。 三、课后拓展,变拓学单,加强后续提升 《课堂作业本》中也有诸多可供学生课后学习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往往把课后习题所要求的“搜集资料、深化阅读、写作迁移”等具体化,很好地搭建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我们可以拿来作“拓学单”, 延伸课堂作业,进行后续的拓展巩固,让作业题变为学生后续训练的“演练场”,给予他们更广阔的天地来更好地提升能力。这样的练习在常态课堂中,可以作为弹性作业: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就可以当堂完成,没时间可讲课后作业。作为巩固练习,它既巩固了学生课堂所学,又可检查反馈学生学以致用的情况,是课堂教学很好的再落实和延伸。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