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字博物馆资源纳入乡村学校:可为、难为与何为 |
范文 | 【收稿日期】?2019-05-13???【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项目(VHA180004) 【作者简介】?*李伟(1991-),男,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教育和社会教育。 【摘?要】数字博物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促进乡村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和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诸多积极可为之处。在进入乡村学校过程中,数字博物馆面临学校信息化建设滞后、师资短缺、投入不足以及自身资源与学校课程教学脱节等阻碍。为此,需完善乡村学校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博物馆自身则需提供切合乡村学校教学实际的数字资源包,并与乡村学校合作开发乡土文化课程。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博物馆;乡村学校;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9)06-0006-05 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意。乡村学校作为乡村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振兴乡村教育的重任。乡村学校主要指乡镇及以下的中心学校、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一方面,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等原因,乡村学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乡村学校各方面建设一直处于劣势。除了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也成为乡村学校发展的阻碍。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博物馆资源建设获得长足发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8年,我国各级各类博物馆机构数由1?893个增加到了4?918个。与实体场馆的快速增长对应的是数字博物馆建设浪潮的兴起。截至2019年年初,“百度百科博物馆计划”已经上线246家、收录1?636家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是指以数字化的技术、形式和统一的数字资源标准对博物馆的教育传播资源等进行处理、加工、整序、组织,并向不同需求类型的社会公众传播自然或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信息服务机构,其具有无限复制、存储、加工与展示传播等特点【1,2】。因此,如何将数字博物馆资源引入乡村学校,丰富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值得研究。 1?数字博物馆纳入乡村学校之“可为” 数字博物馆对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有双重意义。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乡风文明的总要求和统筹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数字博物馆进入乡村学校和乡村社会对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具有特殊意义。 1.1?丰富乡村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对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培育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3】。以博物馆和科技馆为代表的广义上的博物馆涵盖了人文、历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和要素。将数字博物馆资源纳入学校教学是对“‘全面发展教育内涵的适切回应”【4】。以历史博物馆为例,充盈着传统文化瑰宝的历史博物馆,有益于乡村学生拓展文化视野、构筑浓厚人文积淀、陶冶人文情怀、提升审美情趣,最终坚定文化自信。 其次,充实乡村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由于社会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乡村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多被手机和游戏占据,这已经成为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重要表现。拓展乡村学生可接触的教育资源并推进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是现阶段乡村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王利对内蒙古凉城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闲暇生活的调查显示,寄宿生课余时间充裕,但其课外生活单调乏味、娱乐活动匮乏【5】。寄宿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又能够使其增长见识和才干,数字博物馆的引入能够有效填补乡村学生闲暇时间的空白,兼具知识性和娱乐性。此外,科技馆高端科技产品的展示既能够坚定学生投身科学事业的决心,又能够为广大学生展示中国科技的发展进步,培养其爱国情怀。此外,对学校教育而言,数字博物馆具有知识的整合性,可以克服学校分科教学的局限性。 1.2?弥合城乡资源鸿沟,推进城乡教育公平 乡村地区是乡村教育和乡村学校难以摆脱的地域之限【6】。乡村地区教育资源既包括乡村学校教育资源也包括乡村社会教育资源。然而城乡社会教育资源差距较大,首先,尽管各类博物馆建设稳步推进,但出于经济、旅游、人口等诸多因素的考量,优势的社会文化、教育资源始终集中在城镇。潘新对江苏淮安博物馆的统计表明,该地区博物馆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各县(区)城区,农村地区没有博物馆【7】。即使交通情况得到改善,较远的地理距离产生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仍极大地阻碍了鄉村学生对博物馆的参观和学习。其次,家庭经济条件的落后使得农村家庭无力承担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费用。以研学旅行为例,抛开出国出境动辄数万元的成本不提,即使是省际、市际的研学成本也在千元以上,这使得人均收入只有几千元的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望而却步,造成了新的不公平。此外,由于农村学生家长外出务工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业,使得农村学生很难接受除了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的学习活动。这不但局限了学生的见识和视野,也使得越来越多农村子女的业余时间被手机游戏等占据,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加剧了城乡儿童能力素质水平的分化。为此,将数字博物馆资源带进乡村学校,是现阶段丰富乡村地区教育资源、弥合城乡资源鸿沟、推进教育公平的现实选择和可行策略。此外,以数字博物馆为中心组建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规划的网络资源能够帮助乡村学生筛选、整合有益信息,减少浩如烟海、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资源对乡村学生的冲击和困扰。 1.3?引领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数字博物馆对乡村社会的嵌入和引领,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建设。首先,数字博物馆进入乡村学校的同时,也将适当向乡村社会延伸。家、校、社会共同参与可以促进乡村社会的文化建设。现在的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逐渐疏远,而数字博物馆有望成为加强乡村学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对艺术和文化之美的感受是人所共有的,乡村居民也不例外。传统学校知识性的教学内容很难引起乡村居民的兴致,丰富多彩的博物馆却能够吸引大众。《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构建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博物馆恰好能够丰富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满足乡村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浸润乡村文化的荒漠。其次,数字博物馆,尤其是科技馆等现代科学的代表进入乡村社会能够提升乡村居民的科学意识,有利于彻底扫清乡村社会的封建迷信残余,让科学和文化之光照亮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最后,有利于保护、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乡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数字博物馆可以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并为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建立提供样本借鉴和技术支持。 2?数字博物馆纳入乡村学校之“难为” 数字博物馆进入乡村学校和乡村社会固然大有作为,但进入之路阻碍重重,这主要体现在乡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师资匮乏、资金不足以及数字博物馆资源与乡村学校课程教学脱节等方面。 2.1?信息建设相对滞后,资源介入困难 信息技术设备是数字博物馆资源的主要载体,数字博物馆进校园离不开软硬件条件的支持。尽管近年来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但中西部地区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等乡村薄弱学校仍然存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够健全、使用率低等问题。第一,总体水平不高,城乡差距明显。虽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2年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提高”的目标,但在信息化管理水平、教师专业能力、课程开发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8】。乡村学校在资金投入、软硬件设施质量以及师资方面普遍存在劣势,这造成了学校间的隐性信息化鸿沟。第二,利用率低。调查显示,55.23%的城市学校教师能够应用信息化设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农村这一比例仅为40.25%【9】。乡村学校相对滞后和非均衡的信息化设施建设阻碍了数字博物馆资源的进入。 2.2?乡村学校师资短缺,教师负担较重 调查显示,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存在结构性缺编、教师负担过重、教师培训层级和质量不高等师资队伍建设问题【10】,这使得数字博物馆资源进入乡村学校面临重重阻碍。首先,当前很多乡村学校尤其是小规模学校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大多由其他任课教师兼任,数字博物馆资源的进入面临师资短缺、任课教师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其次,任课教师本身对博物馆资源缺乏了解,见识的局限和能力的欠缺使其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最后,乡村学校教师教学和非教学任务本已繁重不堪,缺乏足够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对学生的数字博物馆资源教育中,即使将数字博物馆资源引入乡村学校,也存在应付、走过场的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和教师的心理懈怠。 2.3?专项资金投入不足,缺乏长效机制 第一,资金投入不足,维持运转困难。数字博物馆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一环,面临着建设、维护成本的问题。信息化设施的全面建立和真正应用以及教师的专项培训都需要大量可持续的资金投入。现阶段中央和地方财政对乡村教育的投入仍然集中于校舍改建、教学设备购置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用于数字博物馆资源引进和维持运转的资金不多。乡村学校自身的公用经费支出项目较多,也很难拿出富余资金投入数字博物馆教育。 第二,缺乏长效机制和政策扶持,数字博物馆进校园难以为继。当前各个学校组织的博物馆参观活动大多采用“突击式”“游击式”策略,没有系统规划和长效机制,存在盲目应付、走过场等嫌疑。数字博物馆作为新兴事物,有待相关政策和规定的进一步完善。首先,现有关于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政策文件较少,针对乡村学校的更是没有。其次,各个博物馆均各自制定自身的社会教育和馆校合作文件,内容、结构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且缺少监督机制。最后,学校层面现有的馆校合作、课外活动组织等相关文件也缺乏规范和统一,形式大于内容,难以指导实践,这些都成为数字博物馆资源进入乡村学校的阻碍。 2.4?资源脱离课程教学,影响教育实效 数字博物馆资源进入乡村学校必然成为乡村学校教育资源的组成部分,将影响乡村学校的师资配置、课程教学安排和组织管理等。数字博物馆资源的合理架构会影响师生接纳程度。现有数字资源大多依据博物馆自身特色进行专题组织和资源包建设,缺少与学校的沟通和衔接。以中国博物馆协会举办的“2015~2017年度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优秀教学设计推介展示活动”为例,活动要求中明确提出“主题突出,内容与本馆文物藏品和展示内容相关”“由本馆教育人员主导策划并组织实施原創教学课程”,并强调要“区别于学校的学科教育,体现博物馆教育的特点”【11】。可见,博物馆教育资源建设的出发点是有意识地建立一套区别于学校课程教学体系的“博物馆课程教学体系”。尽管以体现博物馆特色为主旨设计教学内容、定位教育对象、明确教学目标、界定教学过程很有必要,但缺少学校教师的科学指导、不考量学校课程教学实际而建立的数字博物馆资源很难被师生真正接纳。 一项针对中小学生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显示,教师在使用数字资源时面临着“资源内容陈旧、更新迟缓、与教学理念和新课程标准或教材不匹配”等问题【12】。由此可见,在筛选数字资源时,“与课程教学匹配”是教师衡量的重要标准。单纯为了满足猎奇心理和娱乐化目的而设计的资源包,或许能够激起人们一时的兴致,却难以维系长久的热情。脱离学校课程教学的资源最终会被激情过后回归现实的学校师生所摒弃。这不能不引起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者的反思。 3?数字博物馆纳入乡村学校之“何为” 为了让数字博物馆打破重重阻碍进入乡村学校,需要继续大力建设学校信息化设施,开发和完善数字化资源平台,合理配置师资,多渠道筹措资金,并建立以数字博物馆资源为代表的数字资源走进乡村学校、融入课程教学的长效机制。 3.1?完善乡村学校基础设施,试点建立数字化平台 数字化平台是数字博物馆进入乡村学校的基础,加快推进乡村学校信息化设施与资源工具建设,奠定数字博物馆进入乡村学校的硬件基础是首要任务。我国一直重视相关方面的工作。从21世纪初“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启动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出台,国家层面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一直在进行。2012年启动实施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已经实现全国6.4万个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13】。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以英国为例,2009年所有的中小学都已接入互联网,?2016年又投入13亿英镑进行学校网络设备的升级改造【14】。与之相比,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未联网学校仍有29?844所,其中有5?759所不能在2020年前实现光纤联通,这些学校大多地处偏远山区。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教育环境建设,提高学生计算机配备量,优化生机比,升级校园网宽带,并探索建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为以数字博物馆资源为代表的优质信息资源进入乡村学校奠定基础。 3.2?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相关专项培训 首先,现有按照“生师比”确定学校教职工编制的标准难以满足乡村学校尤其是小规模学校的需求,即使满编配置乡村教师,还是会存在一个教师负责多个教学班的情况。对此应该根据乡村学校的实际需要和特殊情况,探索设立更加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比如按照“班师比”配备教师,或者根据邬志辉、周兆海等人提出的基于教师实际工作量来配置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15】。其次,除了配置足够的教师外,针对数字博物馆进校园进行专项培训也十分重要。2013年公布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强调:“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因此,应该针对数字博物馆等教育资源进入乡村学校进行教师专项培训。通过此类专项培训能够加强教师信息素养教育,引导教师适应信息化变革,做好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保障工作。同时应加强职前教育中的信息素养培育,提高信息技术设备应用能力和管理维护水平【16】,为数字博物馆资源进入乡村学校奠定师资基础。 3.3?规范专项资金投入和使用,健全运转体制机制 首先,可以由政府牵头、学校和社会组织共同參与,在信息化设施较为完善、师资较为充足的乡镇学校建立试点,以验证数字博物馆进入乡村学校的可行性,探索出一条可供借鉴的实践路径。其次,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对创建数字博物馆的实体博物馆提供补偿和优惠政策,激励更多博物馆建设数字化资源,鼓励博物馆与乡村学校开展合作。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各省安排专项经费,并吸引科技、文化类企业参与,丰富数字博物馆建设和馆校合作资金来源。同时完善经费投入与分配制度,保证经费的持续性投入与合理分配。最后,建立健全以数字博物馆资源为代表的网络信息资源纳入乡村学校教育的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建立督导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制度【17】。统筹博物馆、教育行政部门、资助机构、基金会和农村社区等形成多主体共建的合作群,提高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效率和质量水平【18】。尤其应该鼓励高等教育机构参与到数字博物馆建设和维护以及数字博物馆进入乡村学校的策略制定中来。 3.4?合作开发校本课程,传承传统农耕文化 数字资源是对乡村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补充,能够为乡村学校课堂教育活动提供资源储备和教学辅助。数字博物馆资源也应该与学校的教学内容结合,其组织和编排需契合乡村学校课程教学实际,可以针对不同地区乡村学校提供特色化数字资源包【19】。为此,博物馆要加强与乡村学校的沟通和合作,充分发挥其整合性、专题性、开放性、生动性和交互性等优势,以博物馆资源为中心,吸纳、整合乡村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共同开发校本课程,着眼传统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将博物馆资源蕴含的文化内核与学生道德课程、社会性发展以及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进行结合,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和乡土文化的传承【20】。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其馆内大量藏品与传统农耕文明有关,如果能够与乡村学校合作开发乡土文化课程,对增强乡村学生的文化认同、传承灿烂的农耕文明瑰宝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龚花萍,王英,胡春健,等.国内外数字博物馆现状比较与述评【J】.现代情报,2015,35(4):164-171. 【2】?白国庆,许立勇.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共享机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4):37-42. 【3】?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4】?曹晓婷,王乐.论场馆教育中的学生身份及其正当诉求【J】.教学研究,2017,40(6):13-17+82. 【5】?王利.内蒙古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凉城县六所学校的调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12):14-16. 【6】?冯建军.以大教育视野振兴乡村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8-05-01(4). 【7】?潘新,赵巧凤.发挥博物馆在农村中小学中的教育功能——以淮安地区为例【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5(1):92-94. 【8】?柯小华.教育公平视野中的学校信息化鸿沟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15-18. 【9】?卢春,邢单霞,吴砥.城市和农村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6):13-20. 【10】?李晓,红汪瑜.西北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小学师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为例【J】.当代教师教育,2016,9(4):84-89. 【11】?文博社教.關于开展“2015~2017年度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优秀教学设计推介展示活动”通知【EB/OL】.(2018-05-07)【2019-05-13】.http://www.museum-edu.cn/activity/activity/id/272. 【12】?陈伟玲,翁宁娟.对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现状与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3):76-80. 【13】?吴晶.全国6.4万个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2014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发布【EB/OL】.(2015-05-15)【2019-05-13】.http://www.gov.cn/xinwen/2015-05/15/content_2862815.htm. 【14】?马宁,周鹏琴,谢敏漪.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6(9):30-37. 【15】?周兆海,邬志辉.工作量视角下义务教育教师编制标准研究——以农村小规模学校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4(9):1-6. 【16】?任友群,万昆,赵健.推进教育信息化2.0需要处理好十个关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6):3-11. 【17】?范福兰.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证测评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18】?王乐.西方场馆教育目的的历史嬗变与时代诉求【J】.教学研究,2017,40(1):1-5+11. 【19】?果美侠.论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发展新型合作伙伴关系【J】.中国博物馆,2017(2):55-64. 【20】?张剑平,夏文菁.数字化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机制与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79-85+108. 【责任编辑?马晓宁】 Approach?to?digital?museum?resources?integration?into?rural?schools LI?Wei (School?of?Education,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2,China) Abstract The?rich?resources?and?connotation?of?digital?museums?play?a?vital?role?in?advancing?the?comprehensive?development?of?rural?students,promoting?the?urban-rural?education?equity?and?boosting?the?rural?cultural?commitment.There?are?many?obstacles?when?digital?museums?are?constructed?in?rural?schools?including?the?lagging?information?construction,the?teacher?shortage,the?investment?insufficiency?and?the?disjunction?between?school?resources?and?curriculum?instruction.Therefore,it?is?important?to?improve?the?construction?of?digital?platforms?in?rural?schools,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teaching?staff?and?increase?the?capital?investment.For?the?museum,it?should?provide?digital?resources?appropriate?for?rural?school?curriculum?and?develop?the?local?culture?courses?with?rural?schools. Keywords digital?museum;museum;rural?school;educational?resources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