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工匠精神
范文

    蒙鸿

    自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融入世界大家庭中,成为世界大工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等产生了急剧变化,科学生产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对技术型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作为现代技术人才重要“孵化地”的职业教育,需要以高站位、大视野应对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得到了自上而下的重视,国家不断加大政策、资金的投入,并通过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多种渠道为职业教育发展搭建广阔舞台。经过多方通力合作,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培养现代经济发展所需的先进人才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即便如此,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难以培养出专业化程度高的专门型人才。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工匠精神的培养。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职业教育应“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所谓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做到“产学合一”。传授技术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校企合作是落实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由校企协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前提。这是因为,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进入社会。若想在社会上寻得发展的一席之地,除了必要的技能,还应具备企业所需的其他素养。因此,职业学校在设计课程体系时,一方面要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方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符合企业的相关岗位要求,某些專业课程更是可以考虑与企业合作开发,由校企双方共同研发编制课程教材。这样的课程建设方式,不仅有利于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更关注了课程结构的实用性,有利于发挥课程体系应有的育人作用。企业的加入既可以增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又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工匠意识。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做到“做学合一”。课程建设的“企业化”有助于学生更容易融入企业,但这还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让学生适当进入企业、走进市场,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是培育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的一步。“做学合一”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学校授课层面,职业学校除了与企业合作开发实践课程,教师在教授相关课程时也要注意技术的规范性,通过“工作过程+行动导向+项目引领”的步骤引导学生完成课程学习,落实“做中学、学中做、做中熟”的教学目标;二是实训授课层面,这里主要是指实训场的建设问题,职业学校和企业应大力建设“校中厂”“厂中校”等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其中,“校中厂”是指企业把生产车间建到学校,学生校内便可进入生产车间进行实训;“厂中校”是指由企业提供专业师资、设备等资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实践中培育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实行“双导师制”。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近年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双师型”教师队伍,即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二者共同构成的教师队伍,也可简称为“双导师制”。实行“双导师制”需要校企进行合理的合作分工,各职业学校可按照 1∶1 的比例配备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学校教师主要负责专业理论教学,企业“师傅”则主要负责进行技能方面的教授。由“双导师”共同承担教学和实训任务的教学模式,既能兼顾学生的理论学习,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有效锻炼学生和教师的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实现“双文化”融合。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社会企业提供相应的人才。实现学校、企业的“双文化”融合,能够把在校学生培养为满足市场、社会所需的人才,从而完成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这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校企双方可定期举办校企文化融合会、企业家风采、零缺陷文化等研讨会,促进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理念、价值观等的高度融合。

    中国现代化发展需要大量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呼唤工匠精神。新时代,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迫切需要工匠精神的加持,这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使命,又是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内在需求。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