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范文

    廖煊文

    【摘 要】本文基于合唱训练对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积极作用,论述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有效性的做法,从加强乐理基础教学、采用合理的训练模式、培养正确的合唱意识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以提高合唱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 合唱训练 有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B-0163-02

    合唱是声乐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能表达出人们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也是声乐艺术中最富有内涵、最具有表现力的一种演唱形式。在中职校园生活中,合唱是一种广受大家喜爱的活动形式。合唱对校园文化建设、师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审美能力塑造、情操性格的熏陶以及人的思维多样化发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面对有学习压力的学生。本文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探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加强乐理基础教学

    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乐理课作为基础课程,对合唱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现阶段教学的观察,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基础薄弱,对音乐理论课感到枯燥乏味,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然而音乐理论知识是合唱教学的重要知识点,例如识谱能力以及节奏的训练,必须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较好的乐理基础。要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乐理基础,首先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要对理论课产生抗拒心理,才可以打好乐理基础,为合唱教学做好铺垫。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在于课堂的氛围。音乐给予人们的感觉是享受的、放松的,是令人抒发情感的。但音乐理论知识相对于技能学习需要更多的心思去理解,这就使得中职生对这块内容的学习产生畏难心理,觉得不容易记忆和难以理解。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年龄特点,借助有效的教学方式,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喜欢上音乐理论知识学习。对此,可以引进现在应用最广泛的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结合音乐、歌唱、动作和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方法,其能使整个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参与机会及自主学习的动力。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方法,能够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学习的乐趣。此外,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要以节奏训练为基础,这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乐理基础。作为学习音乐的学生,必须有较强的节奏感,才能减少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节奏感不强的学生会比节奏感强的学生学习要吃力,当别的学生已经在进行情感提升了,他还只能停留在节奏训练当中,这就严重影响了合唱教学的进度。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他们的节奏训练,才能提高合唱教学的质量。引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仅能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很好地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优势。例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张双手拍掌、双手拍腿、左手拍左腿、右手拍右腿、右手拍左腿、左手拍右腿、跺左脚、跺右脚的节奏打法,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节奏,可以配合动作进行训练,训练时让学生配合音乐按照节奏动起来;还有另一种方法就是,让学生根据乐曲的节奏朗诵歌词,一边朗诵一边拍打出各种动作的节奏,从而提高自身的节奏感。另一个需要注意的乐理知识就是识谱能力,学生必须有自主识谱的能力。如果一个学生不能自主识谱,那就需要教师从识谱开始教学。识谱本应该是乐理课程中的一个知识点,是每一个学习音乐的学生必备的技能之一,能够自主识谱就可以自学很多曲目,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直接教学曲目的情感处理,而不再需要一字一句地教学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识谱方面的问题在于接触少、练习少,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学生这一方面的技能。

    乐理基础对于合唱的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想要有效地开展合唱教学,教师必须将学生熟知乐理知识放在首位,这样才更有利于开展合唱教学。

    二、采用合理的训练模式

    合理的训练模式有利于音乐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基础训练。首先,排练一首新作品前,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才能让学生在之后的演绎中将作品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每一首歌曲的后面,都有它的创作背景及故事,如有爱国、思乡、思亲等,透过创作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演绎出歌曲所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感染听众。其次,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集体的音准和节奏感,为后面合练做好准备。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最大的通病就是音准不好、节奏感不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在纠正音准和节奏训练上。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前面提到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例如可以让学生根据歌曲旋律有节奏地朗读排练作品的歌词,或者根据歌曲的节奏,运用我们的肢体结合歌曲拍打节奏,这样不仅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印象,也能加强对节奏的把握。至于音准方面,就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进行掌握。例如多声部作品常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每个声部单独演唱是很好的,但一结合其他声部,听起来就杂乱无章;还有就是在合唱的过程中,大家都会不知不觉集体跑偏。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各个声部分开教学。先分别让唱得好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熟悉乐谱和歌词,每个学生都必须唱准自己所在声部的旋律,尽量做到流畅的程度,做到即使有其他声部的旋律干扰也能够准确唱出自己声部的旋律。如果带领的学生实在没有把握的时候,可以建议其利用钢琴带着唱,从而更好地把握各自声部的旋律走向,为之后的合练做好充分的前期工作。

    (二)各声部合练。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逐句合练的方式进行。这个阶段,不仅需要把握住每个声部的音准,还需要把握好各声部的统一和谐。当发现稍微有一句出现不和谐的因素时,教师必须马上找出源头加以纠正,做到各声部的融合。做到各声部融合还需要各个声部的音量协调,合唱属于集体性的活动,但这个集体毕竟是由个体组成的,只要稍微有一个学生突出自己的声音,就无法做到音色的统一。所以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必须反复强调学生的集体意识,学生不能为了表现自己独特的声音而忽略了大家。在合唱中,只有我们,没有我,只有真正提高个人的艺术素养,才能够将合唱作品完成好。

    (三)磨合阶段。合唱教学中的最后一步就是各个声部的磨合,体现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要根据作品所想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不断练习,将作品的情感演绎到位,需要学生一遍一遍地唱,并从中发现不足之处加以修正。玉不琢不成器,通过反复的磨合,才能够将作品最完美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三、培养正确的合唱意识

    合唱不同于独唱。合唱训练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合”的意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歌唱课普遍为集体课教学,这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应当注重音色、音量的统一,避免张扬个性,暴露自己的声音。根据该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普遍存在喜欢表现自我的现象,音乐一响,便兴奋起来,从而忘记自己是在一个集体当中、需要相互配合音量去演绎。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听自己”的同时也要学会“听他人”,要感受自己与他人的声音是否能融合在一起;同时要感受学生的音色是否和谐统一、发声方法是否正确,引导学生根据和声平衡需要积极配合团队,有意识地在合唱训练中让学生融入集體中,通过多声部的丰富表现力来体现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例如一首多声部的作品,主旋律只有一个声部,其他声部作为伴唱形式出现,在训练中就要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在一起,放弃自己的个性,与大家的声音相融合。不仅如此,在演唱过程中的呼吸要按照要求的气口换气等。这就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抛弃自我主义,感受合唱的和谐美。

    综上所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与合作精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方面的策略来提高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言娇.高校音乐专业合唱教学策略探析[J].音乐时空,2013(10)

    [2]刘云鹏.合唱指挥的基本要求与合唱团训练方式研究[J].黄河之声,2015(22)

    [3]郑由敏.声乐课教学中多声部训练与合唱训练结合分析[J].北方文学:下,2014(11)

    [4]黄智敏.合唱教学法之合唱训练中的“和”与“合”[J].北方音乐,2017(4)

    (责编 罗汝君)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