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护理分析
范文

    刘杰

    【摘 要】目的:探讨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护理情况。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2013年1~12月期间收治90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服务,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肢体周径与健侧相比缩小到0~2.5cm,各项临床症状明显改善,B超证实80例肢体肿胀完全消失,10例有轻微肢体肿胀表现,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接受针对性临床护理,效果显著,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20--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产科临床常见的产后并发症问题,尤其是剖宫产产妇发病风险更高,患者确诊后会对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诱发其他严重并发症问题[1-2]。因而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分析2013年1~12月期间收治90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8~38岁,平均(32.4±3.5)岁,发病时间为产后2~14d,平均(8.4±6.4)d,顺产30例,剖宫产60例。全部观察对象均存在程度不同的肢体疼痛、肿胀症状,皮肤温度明显升高,肿胀部位颜色暗紫,患肢周静增大2.5~10cm,长时间站立或是活动时症状加重。患者接受实验室检查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确诊为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 方法

    全部观察对象均接受综合系统的治疗和护理,发病后2周内完全保持卧床休息,严禁下床活动,卧床期间保持患肢抬高状态,高度应超出心脏水平的20~30cm左右,且膝下禁放置软垫。保持病房温度在20~25℃之间,每天定时通风,加强患者保暖措施,护理人员定时协助患者完成抬腿、翻身等活动,且活动幅度不应过大,避免热敷和按摩患肢,降低血栓脱落所致肺动脉栓塞风险。具体护理措施:第一,健康教育。指导产妇及其家属掌握正确的产后修复方法,避免过度劳累或是长时间站立和活动等,多食新鲜的水果蔬菜和粗纤维食物,保证排便通畅,避免发生便秘症状,定期接受抽血凝血功能和下肢B超检查,禁食高糖、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食物,保证日常饮食规律均衡,袜子和内衣裤的选择以面料舒适、透气、柔软和保暖为主要原则。第二,病情监测。加强患者皮肤黏膜和出血情况检测,确定患者有无鼻衄、瘀斑、瘀点等情况,对患者的大小便和恶露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定期进行凝血功能检查,结合检查结果确定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措施,降低脏器出血风险[3-4]。第三,双下肢情况监测。对患者的肢体肿胀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患肢肢端循环状态进行观察和记录,掌握患者肢体疼痛程度、皮肤温度和颜色的变化情况,每天进行肢体周径测量,与健侧对比确定治疗效果。第四,腔静脉滤网植入后护理。健侧肢体静脉穿刺后用棉签按压10~15min左右,常规加压包扎止血,对于出血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实施沙袋固定加压包扎6h。患者穿刺后保持平卧健侧肢体伸直体位,术后3d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下床活动。待其肢体肿胀症状消退且生命体征指标恢复稳定后,可穿戴医用弹力袜,并适当下床活动。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所得数据加以处理分析,计数资料表示为率(%)表示,应用χ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应用()表示,采用t检验。若<0.05则代表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90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接受针对性临床护理后,肢体周径与健侧相比缩小到0~2.5cm,肌张力水平明显改善,肢体疼痛症状基本缓解,肢体肿胀完全消除。放置盆静脉滤器后,仅有2例患者出现轻微PE症状,接受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且未见其他并发症问题[5]。患者接受1个月至6年不等的随访观察,B超检查结果证实,患肢血流状况明显改善,80例患者肢体肿胀完全消失,10例患者仍然存在轻微肢体肿胀表现。临床护理前后症状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治疗和护理的关键在于消除疾病诱发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剖宫产所致的静脉血液滞缓、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内壁受损等因素,而这也是该疾病最为主要的诱发原因。针对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健康教育措施,使其保持合理饮食,能够最大限度降低血液粘稠度,结合科学的主动或是被动活动措施能够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瘀滯风险,同时,通过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能够减轻不良心理因素对于疾病产生的影响,从而保证护理人员获得患者的信任与支持,提高疾病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而这也是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获得理想治疗和护理效果的关键,所以,加强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至关重要[6]。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的关键在于通过踝关节旋转、伸曲以及两小腿腓肠肌等伸缩活动,促进股静脉和肌泵血液的顺利回流和有效循环。由跟腱部位开始进行从下到上的腓肠肌、目鱼肌按摩和挤压治疗,能够确保静脉血管产生梯度压力,避免血液淤积所致静脉窦的形成[7]。

    综上所述,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接受针对性临床护理,效果显著,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邓灵.对甲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4):92-93.

    张琴.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7,21(31):95-98.

    王琳.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4):224-225.

    付利敏.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1(19):219-220.

    杨立文,郭玲.妊高征产妇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效果[J].双足与保健,2019,28(11):121-122.

    梁海燕.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1):2100-2101.

    黄秀丽.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4,35(10):2232-223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