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
范文

    陈龙凡 李延康 王丽欣

    摘? 要: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如今古诗文教学存在偏向机械性记忆、过于追求功利化教学、忽视背景解读和情感教学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当下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剖析,根据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传统文化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2-0049-0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如何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教师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而现今的中学古诗文教学存在奉行传统的教学形式,偏向于机械性教学,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追求功利化教学,重视死记硬背,以分数为重;忽视背景解读,无法做到“知人论世”;有效性诵读不足,强调识记背诵;较少阐述诗文中的意象,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课余传统文学活动较少,学生参与度低,熏陶感染不足等问题,以上种种问题无一不说明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本文拟从中学古诗文教学现状入手,就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建议。

    1? ?中学古诗文教学现状分析

    1.1 尚未摆脱传统教学思维和方式的影响,强调识记背诵

    当前,中学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维方式影响,讲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而忽视古诗文中的人文素养,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还是感悟作者情感、进入文本的重要突破口。然而在当下的中学古诗文教学课堂中,却远远达不到这个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学中有效性诵读的缺乏,教师往往不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却对学生是否能完整无误的背诵并默写做强制性要求,过分追求识记背诵,忽视诵读对理解文意、感悟情感的重要性,这是当前中学古诗文教学常态。在面对大量的古诗背诵任务时,学生无暇于有感情的诵读,一心只想快点完成背诵任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人文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语文不仅仅是工具课程,更多也是一门人文课程,倘若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失去人文渗透,缺失传统文化教育,只剩下孤立的字词句篇,古诗文最为本真的东西也就不复存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又将从何谈起呢?

    1.2 追求功利化教学,忽视背景解读

    如今,考试分数依旧是中学教育成败的评价标准。目前的古诗文教学无疑也受此影响,大多数教师较多关注学生能否熟练掌握字形字义,关注学生能否正确默写出古诗文,以便使学生可以在考試中获得相应的分数。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关注分数,功利性突出,自然而然地就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教育改革一直强调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然而从古诗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这一层面来看,素质教育依旧是任重道远。

    此外,因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等现实因素,中学教师在课文导入中的背景解读,往往是能简则简,甚至是跳过不讲,留有更多的时间来讲解字形字义、诗文大意,表面看来提高了课堂效率,实际上却是因小失大,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同时使得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无法落到实处。教师如果忽视背景解读,就难以做到“知人论世”,无形中增加学生领悟诗文深处情感韵味的难度。

    1.3 较少阐述诗文中的意象,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在中学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对意象的讲解是十分重要的。古诗文中的意象往往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是理解古诗文的重要突破口。而如何巧妙地讲解阐述诗文中的意境,极其考验教师的“功底”。一方面,教师自身对文本意境的解读可能有理解上有偏差;另一方面,学生本人对意境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通常不会在意境讲解上花费太多的时间,而教师的这种做法,不仅忽视了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而且不利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在教学中,学生缺少对意象的感悟,思维就会被禁锢在冰冷的字形文意之间,从而无法结合意象来发挥想象力,本该充满诗情画意的引导想象过程变成了枯燥无味的机械灌输过程,长此以往,不仅使学生对古诗文产生厌恶、畏惧的心理,还会限制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形成刻板的应试思维,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2? ?通过中学古诗文教学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2.1 转变教学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单调,并且以教师为中心,有时会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现象,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时常出现课堂效率低下、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首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将“师本位”的传统思维转变为“生本位”的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做学生的“引路人”而不是“领路人”。如,在教学《木兰诗》中互文这一修辞手法时,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诵读和小组合作翻译的方式,自己发现问题,教师再对互文进行讲解,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印象,而且能帮助学生融入课堂之中,掌握学习主动权。其次,教师还应更新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一般是通过黑板板书和课本传授知识,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变化。教师在课堂中应多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增加学生自由讨论和自主学习的环节,适当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避免“填鸭式”教学。

    2.2 熟悉诗文写作背景,奠定理解古诗文基础

    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首先要对古诗文背景做简要介绍。经典文学是作者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有感而发的思想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古人云:“知人论世”,因此,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对古诗文的作者及创作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对作者生平及古诗文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能够结合作者的生平遭遇与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达到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仅仅给学生解释字、词、句的意思,学生是无法理解这篇文章的深层内涵的。《岳阳楼记》从文章表面意思来看,字里行间皆在勉励被贬谪至巴陵郡的友人藤子京,而当教师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明白本文是在范仲淹贬居河南邓州身体欠佳时所作之后,再次阅读文章并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就能知晓,范仲淹当时的处境与友人藤子京相似,因此文中的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仅是范仲淹在勉励友人,更是在勉励身处逆境的自己。如果教师不介绍古诗文的创作背景,学生很难理解这层含义。由此可见,在古诗文教学中,介绍古诗文的创作背景是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

    2.3 诵读古诗文,感悟经典文学魅力

    教师在古诗文教学课堂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诵读要求声音洪亮,疾徐有致,眼到口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关于诵读,南宋学者朱熹曾说:“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先生亦有言:“非高声诵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古诗文注重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因此,让学生诵读古诗文,可以使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通过声音去体会古诗文的平仄变化、抑扬顿挫,通过诵读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教师首先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古诗文的完整性原则,即给学生的诵读篇目是完整的古诗文,不可分成几段,如果将古诗文割裂,就破坏了古诗文的完整性,学生从中体会到的经典文学魅力也会大大减弱;二是因材施教原则,在指导过程中,教师需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位学生对作品都有自己的理解,体现在诵读中的语调会有所不同,教师不可要求每位学生的语气语调一致。同时,教师还应“质”“量”并重,在要求学生注重诵读的“质”的同时,也要对诵读的“量”有所追求。其次,教师要注意结合古诗文的写作背景与情感基调,在学生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节奏,对需要读重音的地方做好记号。如,杜甫的《春望》感情基调是沉痛悲愤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诵读时语调凝重,语速缓慢;而在指导杜甫的另一首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要注意其感情基調是欣喜旷达的,因此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语调活泼,语速轻快。此外,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还应以身作则,自己先作诵读示范,让学生做好停顿笔记和重音标记,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古诗文的诵读方法。诵读是让学生感受经典文学之美的方法之一,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变学生对古诗文学习枯燥乏味的印象。

    2.4 分析古诗文意象,品味诗情画意

    古诗文中的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作者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的载体。在古诗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对古诗文中的意象进行讲解。教师在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中应对古诗文中的意象进行详细分析,以古诗文的意象作为解读诗歌的突破口,在带领学生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进入诗歌意境,感知作者情感。此外,教师还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习的意象,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力,品味古诗文的诗情画意。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仅仅28个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悲情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教师在解读这首小令时,要抓住小令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重点解析诗歌中象征性意象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这些意象通常衬托秋天的悲凉,寄托作者的哀伤之感,同时配合图画与视频,烘托课堂气氛,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断肠人在天涯”的萧飒悲凉的思想感情。

    2.5 举办课外诗文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相关的文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猜谜会,每位学生参与制作与古诗相关的图画,挂在课室后面,学生根据图画提示猜诗句,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还帮助学生巩固了学习过的知识,还可以定期在班级开展读诗分享会,分享自己近段时间读过的诗词,并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同学分享,集体共同进步;还可以在班级中开展传统乐器才艺展示、朗诵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将学习到的传统文化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通过这些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而且真正做到让学生“以趣为师”,因趣而学,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班上开展主题班会,每周或每两周一次,利用班会的机会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文化知识科普,并在科普中灵活运用课本中的古诗文做例子,不仅能丰富学生见闻,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本中的知识,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巩固了课文中所学的知识。

    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人民所创造的,而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我们培养人,教育人,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提高古诗文课堂教学效率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在现有的古诗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带领学生体会古诗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对古诗文的抗拒心理,使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学习课本知识,而且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古诗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古诗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坚定“以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在带领学生增长见闻、丰富课堂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了更多的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为将来成为传统文化的优秀继承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小梅.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J].语文教学通讯,2019.4,44—46.

    [2] 王艳芝.浅谈传统文化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J]科教论坛,2019.5,40.

    [3] 吴豹.初中古诗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陈龙凡(1997-),女,广东韶关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2015级在校学生,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李延康(1996-),男,广东清远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2015级在校学生,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王丽欣(1998-),女,广东湛江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

    2016级在校学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