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
范文

    罗钧 侍宝玉

    

    

    摘? ? 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类别不断丰富,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日益受到市场的青睐。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对技术开发能力与工程设计能力重视不够,导致学生满意度及社会认可度不高。构建以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的“1+3+4+5”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提升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以及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2-0063-03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建设,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推出了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下面简称“专硕”)。与学术型研究生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以培养教学科研人才为目标不同,专业型研究生定位于面向产业需求,以培养高层次工程设计、研究的复合型工程人才为主,更注重职业技能的掌握[1]。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培养目标是对培养工作的定位,对培养过程起到导向作用。不少高校的专硕培养单位制定的培养目标包含“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等内容,但忽视了着重培养综合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另外,培养目标的制定比较宽泛,仅仅从研究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角度进行概括性的描述,缺乏具体性,从而可能丧失本应具备的指导功能。

    (二)学生满意度与社会认可度不高

    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不同,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专业实践以及导师指导上兩者应各有侧重。

    1.课程设置不合理。专硕的课程设置应注重实践和实用性。但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针对专硕专门开课,没有充分的体现出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之间的差异[2]。除了课程重复外,实践与应用类课程所占比例也很小,部分高校针对此问题,增设了五花八门的应用型课程,但一味增设应用型课程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课程太多而课时很少,导致学而不精,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并应用一门技术,而自己喜爱的方向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学习,从而对今后的职业生涯造成不利的影响。

    2.教学方法陈旧。目前教学方式主要是授课、讲座,教师往往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不能较好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主动思考,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从而丧失学习的乐趣。目前也有其他教学方式如研讨会,其形式通常以PPT展示为主,主题只要和课程相关就行,教师在展示后进行点评,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导致研讨会成了一种形式,教学效果不如预期。

    3.专业实践流于形式。专业实践包括在企业的实习实践、课堂实践以及科研项目的参与。随着专硕培养计划的变化,参加实践的人数越来越多,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研究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当中,企业考虑到其能力、安全、以及技术保密等方面的因素,研究生接触的大多是事务性工作,不能真正融入到科研过程,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3];课堂实践,即实验课,往往是对书本知识的验证,学生只需按照特定步骤验证一下效果即可,缺少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科研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由于导师的工程项目少或者缺乏工程类项目,使得一部分专硕没有参与到工程项目中,或者参与的项目偏理论,不能为学生提供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条件。

    4.师资不足,导师引导不够。目前,高校教师招聘多为应届博士毕业,其角色直接从学生转变为教师,没有接受过足够的实践环节训练,因而在工程实践经历和综合实践能力方面较为欠缺,对专硕相关的指导工作难以胜任。有高校要求教师以跟班工作、培训学习等方式参加工程实践,但实际上大部分教师自入学来参加培训不足一次[4]。此外,受“重学轻术”思想的影响,加之学校鼓励科学研究,导师对专硕的培养重视不够,大多和学硕统一培养。

    三、“1+3+4+5”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2013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曾明确专硕培养的教育改革目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5]。综合实践能力可划分为一般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6]。其组成如图1所示,专项实践能力指的是解决某一问题所需要的专门技能要素,而情境实践能力是指在真实情境中个体根据自身能力和实际情况,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决定行动路线并付诸实现的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硕培养的核心内容,我们应当在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硕培养模式。

    为改善目前专硕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升专硕的综合实践能力,本文提出“1+3+4+5”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明确“一个培养目标”、构建“三大课程体系”、运用“四种教学方法”、完善“五项保障”。其结构如图2所示。

    (一) 一个目标: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工程人才

    专业学位是为了满足特定领域专业化人才的需求而设定的,其目标是培养具备综合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在强调以培养专硕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基础上,应进一步的明确和细化,起到导向作用。

    (二)三大课程模块: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

    课程体系设置必须兼顾学科属性和行业背景,紧跟市场需求,以培养专硕综合实践能力和满足职业需求为目标。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思想,设计出三大课程模块,指的是根据专硕综合实践能力的具体内容,划分为基础课程模块(通识教育、学科大类基础课);专业知识模块(专业基础课、专业前沿课、专业实践课、专业特色课);综合课程模块。这三个模块分别针对一般能力、专项实践能力以及情境实践能力而设置的,各模块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方面各有侧重,共同提升专硕的工程实践能力。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7:5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