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呼兰河传》中的民俗风情 |
范文 | 滕峥 滕嵘 摘? ? 要: 萧红以自己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描绘故乡的生存环境。通过《呼兰河传》,带着浓烈的思乡之情倾诉着对家乡的爱与思念。民俗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生存环境、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情操等,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对民俗有很多笔墨,真实的生活场景、散文化的语言,让读者对呼兰河的风土人情有了深切的认识。 关键词: 呼兰河传? ? 物质民俗? ? 精神民俗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呼兰河的民俗中呈现了呼兰人热爱生活的情感,追求精神快感的生活态度,纯朴却又不思进取的性格。 一、物质民俗 一个地区的物质生活往往能反映出当地人的生存状态。物质生活的富有或贫困都能使人的心理和精神发生变化。呼兰人的日常饮食中,吃的是普普通通的饭菜,在这普普通通的饭菜里,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馒头,烧饼,麻花,豆芽菜,茄子,黄瓜,韭菜,白菜,拉面,凉粉,豆腐等是常见的食物,但有些是一般人家能吃的,有些则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才能吃的。呼兰河的冬天十分寒冷,是实实在在的严冬,严冬封锁大地的时候,满地都裂口了,有几尺长的,也有好几丈长的。赶路的车夫拿着热馒头暖胃的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卖馒头的老头,在滑溜溜的冰上背着木箱子为生计奔走着。即使因为跌倒而导致馒头掉落,卖馒头的老头依旧挣扎起来后,把带着冰雪的馒头捡到箱子里,即便知道有路人趁乱拾着几个也不生气,而是继续向前走。 说到零食,麻花就是小孩子十分喜欢的。当卖麻花的商贩提着篮子叫卖时,有孩子的人户就不仅仅是看一看或问一问麻花新不新鲜,而是让家中的孩子自己去挑选。有一户人家,从年龄最大的孩子开始挑选,他们把每一根麻花都要翻一遍,只为找出最大的。这一篮子被摸遍的麻花,即使在这个胡同卖不掉,去下个胡同也就卖掉了。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呼兰人对食物的好坏也不挑剔。豆腐是呼兰人心中一道“锦上添花”的食物。尤其是豆腐加上辣椒油,那可是要多喝两大碗大芸豆粥的。卖豆腐的人一来,那是男女老少都很高兴,笑盈盈地打开门来迎接。甚至,一位父亲问自己的儿子长大想干什么,儿子的回答是“开豆腐坊”。肉类可是好伙食了,如猪肉是大人小孩儿都馋的。当肉市上卖便宜猪肉时,大家都以煎、炒、蒸、煮的方式吃起便宜猪肉来。即使有人担心是瘟猪肉时,人们大都以这猪肉是大泥坑里淹死的来安慰自己。呼兰的老百姓在想要改善生活条件吃好一点时,也都是看破不说破的。 一日三餐,零食点心,凸显人们的性格内涵、抱负理想和审美情趣。平平淡淡,吃饱穿暖,说着“善意的谎言”,便是呼兰城人的生活场景,亦是一种生活态度。 二、精神民俗 民间娱乐活动,各地不尽相同,通过这些娱乐活动,能体现出当地的民俗及人们的生活状态。从东二道街上的扎彩铺就可以看出因为生前的苦难使呼兰河人无论生前怎么样,死后却对阴间生活充满想象和寻求幸福的期待。活着的人为死了的人做一套衣裳,一栋房子等东西,即使到了阴间也不怕没有食物吃,没有衣服穿。“大至喷钱兽、聚宝盆、大金山、大银山、小至丫鬟使女、厨房里的厨子、喂猪的猪倌,再小至盆、茶壶、茶杯、鸭鹅犬,以至窗前的鹦鹉”[2]。还有大院,一律是青红砖瓦房,窗明几净。厨房里有做拉面条的厨子,院子里有装潢得很漂亮的小车子,还有管家、丫鬟、马童呢。但扎彩铺做这些活计的人做出来的纸人精致,自己却活得很随意。 呼兰人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放河灯是精神盛举之一。七月十五盂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这些河灯有白菜灯、西瓜灯、莲花灯。闭塞的小县城里,呼兰人有着自己的娱乐活动。呼兰人似乎试图在娱乐活动中找到乐趣或慰藉。呼兰河一到放河灯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出门了,沿着河岸蹲满了人。放河灯是因为人们认为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脱身,若是在鬼节七月十五日这天托着一个河灯,就可以脱生。当河灯放下的时候,和尚为着庆祝鬼们更生,就打鼓念经,念完了经,就吹笙管笛萧。河灯下水的时候,金晃晃、亮通通的,让观看的人都陶醉在这灯光河色之中。 若是夏天干旱,人们就会戴起柳条圈来求雨,求雨的时候许了愿,许愿就得还愿。一下了雨,秋天就得唱戏。看戏可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嫁出去的姐妹们在看戏的这一天回到娘家,重新聚在一起,都很是欢喜。早早地就准备好了礼物,一双黑大绒的云子卷,是亲手做的。或者就在她们的本城或本乡里,有一个出名的染缸房,那染缸房会染出来很好的麻花布来。于是送了两匹白布去,嘱咐他好好地加细地染着。一匹是白地染藍花,一匹是蓝地染白花。蓝地的染的是刘海戏金蟾,白地的染的是蝴蝶闹莲花。家人们团聚,烛火灯光之下,一谈谈个半夜,真是非常温暖而亲切。因此,看戏的节日,是接姑娘喊女婿的热闹节日。除了有已婚男女回家的欣喜,也有未婚男女互看人家的激动,还有男人的打望,女人的拉家常,体现了呼兰人的热情、健康的生活态度的一面。 四月十八的娘娘庙大会,也是极其热闹的。但这个庙会也是为着神鬼的。逛庙的人群以女子居多。庙会当天,女子们一早就起来梳洗打扮,然后约上东家姐姐、西家妹妹出门逛庙。娘娘庙在北大街上,烧香的香客来求子,却因认为阴间也是重男轻女,便先到老爷庙去打钟磕头后再到娘娘庙去。在娘娘庙的门口,也很多卖带子的商贩,妇女们都争着去买,因为她们相信买了带子,就会把儿子带来了。在现实面前,人们总是通过一些东西去寄托自己的愿望,以求得梦想成真。封建思想的桎梏,让人们心怀美好愿望又显其愚昧。同时人们求子却先去跪拜老爷庙,显示出了萧红对重男轻女这种思想的批判。 因为人们认为大神是会治病的,所以谁家有人生病或不适,便会请人“跳大神”。女大神和男二神相互配合,又唱又跳。大神对着贴着红纸、写着黑字的牌位疯疯癫癫般开始做法。原本可以早点结束的仪式,却因大神的贪婪私心而变得要加上烧香点酒、送上红布、杀鸡才能完成。仪式结束后,鸡、红布都归大神所有。跳大神是从天黑跳起,鼓一打起来,男女老幼便热情的看起热闹来。跳到半夜时分,便要送神归山了。伴随着大神“我的二仙家,青龙山,白虎山……夜行三千里,乘着风儿不算难……”和二神“大仙家回山了,要慢慢地走,要慢慢地行”的悲凉的歌声,结束这场做法。但病人好了没有呢?留下的是邻居街坊的感慨兴叹。真的是“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似,为什么这么悲凉”。 小团圆媳妇的死,却彰显呼兰人的愚昧。小团圆媳妇活泼开朗、落落大方,她一点也不害羞,坐到那儿坐得笔直,走起路来,走得风快,可就是这种不同于其他人家的小媳妇的唯唯诺诺、听话的行为举止,让婆婆看不顺眼,让邻居指指点点。于是婆婆说她有病,需要治疗,每天都打她。而后还因打也打不好,便说需要跳大神的仪式来赶鬼治疗。请了一个大神不够,还请好幾个二神。来看热闹的人们还出主意,说一些偏方,尤其热心肠。甚至还有抽帖儿的,抽一次帖儿十吊钱,可实际上就是唬人骗钱的法子。可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为了“治好”小团圆的病,为了让小团圆媳妇服帖听话,为了自己作为一个婆婆在媳妇面前说一不二的面子,为了让小团圆媳妇守规矩,她不断折磨着小团圆媳妇,无论是听取他人的偏方,还是出钱请人跳大神,她在不甘心和不情愿中反复这么折腾。最终把一条鲜活的生命折腾没了,老胡家的大儿子,那个黄脸大眼睛的车老板子请祖父施舍一块地方,好把小团圆媳妇埋上。 小团圆媳妇究竟生没生病?跳大神能否治好病?看热闹的呼兰人没有思考,她们也得不出一个答案。只是一有人生病,就会跳大神,于是不管是什么病,都会跳大神。做法的人,只会敛财,只会贪图小便宜,不管结果如何。“萧红围绕呼兰河人对民俗乐此不疲的围观热情,深入挖掘根源,揭示出两千多年封建思想和统治毒害下的故乡人民病态人生和病态心理,流露出作者对于民族命运、民族“病态”的忧虑”[3]。跳大神因其需求性而融入了呼兰河的精神生活中,既展现了呼兰人真实的精神世界、民俗生活画卷,又折射出了产生于封建迷信之下的悲凉的社会现实。 三、温情的语言 虽然坎坷的经历和对人性的批判使得萧红的文字显露出悲凉、讽刺、尖锐,但又因其内心的纯真、回忆中祖父的爱护和陪伴和对家乡的热爱,萧红的文字又有温情的一面,充满着盎然的生机、活力和儿童般的烂漫。 无论是虫鸟花草或是白云小河,都如同一幅色彩鲜艳的画,十分好看。家乡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堂堂的了,一会儿金洞洞的了,一会儿半紫半黄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大黄梨、紫茄子,这些颜色天空上边都有”,以及这些云一会儿化作奔驰的骏马,一会儿化作凶猛的大狗,一会儿化作和娘娘庙门前那一模一样的石狮子,一会儿又化作猴子。无论是颜色还是形状,都是儿童极其喜欢的,这些生动的自然景色仿佛轻柔的摇篮曲,让一些孩子睡得摇摇晃晃的。简单的景色,却让人心醉,心安。这些美好的画面与宁静也是萧红长大成人后依旧怀念与向往的。于是,记忆中家乡的云带来的美好显得十分珍贵。 后花园是萧红童年里最美好的乐园,这里有祖父的陪伴,这里有亲情的呵护,这里有爱的养分。这些都是成年后漂泊在外的萧红最渴求的。后花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放河灯的时候,只见这灯一下来的时候,金晃晃的,亮通通的。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叫绝,跳脚欢迎。大人则都看出神了,一声不响,陶醉在灯光河色之中。灯光照得河水幽幽地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河水是寂静如常的,小风把河水皱着极细的波浪。月光在河水上边并不像在海水上边闪着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里去了。 故乡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有重要的人,难忘的事和割不断的回忆。对于萧红而言,婚姻的失败、亲情的丧失,国人的麻木等,让萧红如同一只受伤的小鹿急需治疗。那回忆中祖父带来的温暖、那后花园的蝴蝶、花草,那呼兰河的趣事,便是重建精神家园的良药。记忆中的呼兰河,一块豆腐,一根麻花,一匹布,一个苞米,一碗蘑菇,一场带来欢乐的戏曲,一场河灯带来的璀璨星河。承载着苦难、生存、思念,承载着萧红满满的乡愁。女性特有的感性与人生体验,使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充满着别样的风情和温暖。 四、结语 呼兰河作为一个缩影,真实再现了东北地区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这些民俗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体现了呼兰人的生活场景和生存状态,有挣扎,有期盼,有祈愿,有愚昧,有麻木,有无奈。呼兰人淳朴、坚韧、热情,呼兰人又为了吃上肉而说谎,贪图小便宜,无数人羡慕房顶能长蘑菇的租房。封建礼教将呼兰人桎梏,迫害四处流浪的灵魂,迫害以小团圆媳妇为代表的想要冲出束缚的女性。以客观的态度,理性的视角,温情的语言,萧红饱含深情地描绘着呼兰河的种种场景画面。对呼兰人蓬勃的生命力进行了称赞,对呼兰河的陋习进行了批判。无论何时,呼兰河都是萧红深深爱着的、魂牵梦绕的家乡。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萧红.呼兰河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3]姚俊平.从《呼兰河传》“看客”群像看萧红对国民性的批判[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