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马克思理论的主体和异化概念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
范文 | 王琼 摘 ? 要: 本文梳理马克思主义对作为主体“人”的论述及异化的社会层面。从异化这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发展和引申,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人的主体性本质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的理解及实现主体自由的路径,阐明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关键词: 主体 ? 异化 ? 自由 “主体”和“异化”概念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个发展时期。自1841年的博士论文起,这两个来自前人的概念就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得到批判性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然而在社会关系中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异化,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主体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后期的《资本论》中指出,对异化及作为其重要表现形式的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复归人的本质的出路。怎样应对新的生产消费方式带来的人的异化问题、重新获得能动性和实现主体自由,马克思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作为主体的“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具有主体性,是社会的存在物。人作为主体,是因为与动物相比,人具有自我意识,“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1](96)。与主体相对应的是客体,如自然界。人作为主体与自然界通过人的劳动实践发生关系。相比动物,人的劳动实践是全面的,不受直接肉体需要的支配,而且“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1](96-97)。通过这种劳动实践,人具有了目的性,并保證劳动资料和对象的选择符合人的目的,这样,人具有了能动性。主体能动性是由自主、自由、有意识的劳动实践保障的。 在人的有意识的实践中,人对自然的认识不是基于单个个体的体验,而是基于集体的、“类”的范畴进行的。类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这种特性就在于人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能够从事自觉自主活动的主体。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1](96)“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2](162)。由于意识到自己作为类的存在,人自己的生活或者说生命活动成为他意识和劳动实践的对象;通过对自然的劳动实践和改造,人的生产成为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对象化,人不仅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而且能“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1](97)。 作为类存在的人的生产实践架起了从人的理想存在到人的现实存在的桥梁,把人带到现实的社会历史存在过程之中。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进一步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5)这一论断是对“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进一步深化。人是现实关系中的人,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到生活的现实世界的影响,处于一定的生产关系当中。如果这种生产关系让生产者在劳动实践中肯定自己,使劳动成为一种自愿的满足自己需求的实践,则这种劳动是符合人的本质的自由、能动的活动,劳动本身即是目的。反之,则人被异化。 二、异化及异化劳动 异化的概念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经历了发展和变化。在早期《论犹太人的问题》一文中,马克思已经运用这个概念描述金钱的性质:“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的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2](448、451)从早期的哲学思辨转向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之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异化与作为人的本质活动的劳动联系在一起,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是在国民经济的现实前提下提出的,马克思把社会中的劳动者即工人的主体性作为一个参照物,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私有制把人和劳动及其产品隔离开来,“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1](91)。异化劳动造成的后果是,劳动者被自身活动创造出来的对象所奴役,主体由于自己的活动形成了一种否定的力量,这种力量转变了主体和客体的工具性结构,使主体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异化和外化作为相似的概念运用,认为劳动产品的外化导致主体能动性的外化,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工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同自己劳动相异化,工人同自己类本质相异化,以及人与人相异化。 概括地来说是,工人丧失了对劳动产品的占有,被剥夺了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这样,“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资本的力量越大,工人“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1](91)。他的劳动对象不再是出于主体能动地实践的活动,而是工作,他作为肉体的人必须通过工作得到生存资料。这样,他的劳动不再是他作为人的本质的活动,反而成为在他之外同他对立的异己的力量与他对抗。劳动不再是目的本身,被外化成了一种手段,在劳动中工人没有发挥主体性,而是非自愿自主地进行的强制活动,劳动不属于他,而是属于别人。丧失了劳动的自主性,工人就丧失了自身的本质,从能动变成受动,失去了作为类存在物的普遍自由度。因为丧失与劳动产品和劳动的本质的一致性,劳动者与生活的关系被颠倒,生活本身“仅仅成为生活的手段”,改变了人“自由的自觉的”类特性[1](96)。人本来“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类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但异化劳动剥夺了生产对象,也就剥夺了人的类生活,使人的身体、精神实质和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1](97-98)。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异化劳动导致劳动失去了现实性,工人的劳动从现实中被排除,他的劳动对象的异化使他与这个对象的主人形成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他“生产出不生产的人对生产和产品的支配”,“使他人占有非自身的活动”,占有支配的主体就是拥有私有财产的资本家。因此,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和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1](100)。 三、扬弃异化、主体复归的路径 异化劳动与人的本质反向而驰,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阻碍和否定,人的劳动失去了自主性,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马克思指出,从非人到人的复归路径就是扬弃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2](185)。 然而,消除私有制并不是简单通过暴力行动一蹴而就的。劳动本身就带有异化的性质。“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意味着只要有劳动,劳动的主体就会把属于自身的本质的一部分赋予劳动对象,把自身的本质物化与对象之中,劳动并不能纯粹地只存在于劳动者的主体能动性活动之中,劳动者和劳动对象必然在劳动过程中有交集和产生某种关系。尤其是在商品交换成为常态的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之间的交换必然存在某种不平等,私有制将在较长时期内仍然占据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共产主义的实现没有可能。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4](591)在马克思看来,人反对人的异化现象并不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偶然现象,而是一定的社会历史现象。我们所直观感受到的物反对人的异化现象,其实反对人的不是自然的物,而是同样作为人的产物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这样,异化就成了人与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要消除和扬弃这种异化,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須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创造人自主活动、自由发展的条件。所以,消除异化的过程和实现人的主体的解放是同一个过程。 四、当代社会意义 有学者提出,异化的概念在马克思理论中经历了创立、弃用和部分回归,这一概念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属于边缘性的,并不重要[5](36),然而更多学者指出这一概念的当代社会意义。异化在《1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作为异化劳动的重要前缀,定义了主体和非主体,人和非人的活动性质,在后来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作为一个中心概念出现,在《资本论》中又成为重要概念“剩余价值”和“商品拜物教”的有效补充。这一概念,在当下没有过时或者失效。面对新的社会语境,它保持了与时俱进的社会意义。张一兵认为,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这一概念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现实的历史反思。原来工人活动的对象化结构,现实地成为今天工人的统治者和剥削者。工人创造的‘先有成为‘现有的统治者……雇佣劳动必然创造出一个由自己转化出来的统治力量——资本,这个就是马克思这里所描述的资本与劳动关系的现实异化”[6](14)。这是就资本主义而言的。 大卫·哈维赞同上述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描述,他认为“资本主义永远不会自行崩溃。它必须受到外力逼迫。资本的积累永远不会停止。它必须由外力终止。资本家阶级永远不会自愿交出权力。他们的权力必须由外力夺取”[7](177)。相比马克思时期,资本随着全球化的深入高速复合增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普遍异化的现象。在这里,大卫·哈维把异化这个概念延伸到异化劳动以外的范畴。在他看来,异化作为动词可以表示将产权让渡给别人,工人则是将自己的劳动力让渡给资本家。另外,异化体现在不平等的交换中,在心理层面使劳动者产生失落感、无力感和失去尊严的反应,从而激起挫败和愤恨。在社会层面,异化还意味着疏离,即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其他劳动者及自然和社会其他方面的疏离。劳动者的创造本能受挫,体验到内化到剥削和剥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和异化都成为一种客观的存在,无论劳动者还是资本家都处于一种异化的状态中。“可以说,资本在主客观两方面都制造出了异化”[6](15)。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被更多的学者讨论,范畴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消费领域基于《资本论》商品拜物教的异化、人的心理异化及技术对人的本质的异化,等等。在这些领域,人的主体性有不同程度的丧失。人和人的关系,即劳动和劳动的关系变成了物—物关系,商品作为劳动产品更多因为价值属性被看待,而且在经济和社会层面这个价值属性已经被当成商品自身的属性。人对与物品的追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它们的实用价值,人对物品的主体性体验被异化。工具理性带来的技术上的超越让人对于自己的本质属性感到彷徨,按照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技术已经入侵人的内心自由,借助消费文化和文化工业,作为新的意识形态造成了虚假的幸福、单一的意识和单向度的人。人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富足之余为科技所控制和奴役,依然处在异化状态中。 张一兵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异化概念的前提,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简单直接的劳动交换,经过资本主义复杂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过程,再抽象颠倒和异化为货币、资本和商品。马克思在研究了这种异化后,并没有要求回到简单的劳动,而是提出消除这种复杂的中介性,即商品和货币[8](9)。如前所说,马克思认为积极地扬弃异化劳动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条件下可以实现,所以要消除商品和货币的中介性需要时机。在《资本论》第三卷讨论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到飞跃时,马克思指出劳动本身不是被消除的对象,并不是像傅立叶所说的没有劳动,只有游戏[9](225)。 五、结语 劳动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作为人的生命本质活动的劳动,在生产满足人的肉体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同时,又在确证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通过对马克思主体和异化概念的梳理,我们发现,资本主义不再是一种绝对罪恶的制度模式,而是一种人类历史发展所必然要经过的阶段,辩证地说,相较封建主义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量,但这种制度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中点,而非终点,本身具有无法克服的体制内矛盾。这种矛盾,必将使之转向新的更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现状不是不可以改变,它作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从属于市场经济的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副产品,它在历史中产生,也会在历史中终结。共产主义社会不再以把原属于人的本质归还给人为目的,而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宗旨,劳动回复劳动本身,人的主体性得以保存,自主性得以发挥,以建立一个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发展的前提的社会制度为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中共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中共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中共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王学荣.“基础”抑或“边缘”:异化学说在马克思思想谱系中的坐标[J].宁夏社会科学,2019(06):35-39. [6]大卫·哈维.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异化[J].哲学动态,2018(09):13-22. [7]大卫·哈维.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M].许瑞宋,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8]大卫·哈维,张一兵,杨乔喻.马克思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普遍异化[J].天津社会科学,2018,221(04):6-16. [9]中共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