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中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分析
范文

    刘少华

    摘要从社会、家庭、体育教师三个方面分析影响高职院校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要素,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提出完善田径训练制度、强化田径训练的适度性、调整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结构性、确保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分类性等对策,提升高职院校田径教学和训练水平,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田径训练 训练强度 训练量

    田径运动既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也是所有运动项目的基础,对提升大学生身心素养意义重大。在以往的田径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运动员采取低强度、高训练量的方法,导致田径教学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比例不合理,运动员神经产生疲劳,运动潜能未得到发挥,既影响教学质量,亦给运动员带来不利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务必要处理好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关系。

    一、影响高职院校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要素

    (一)社会层面要素

    田径训练是高职院校学生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是国家田径训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调查显示: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田径训练关注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对高职院校田径训练缺乏重视,导致高职院校田径训练和教学的规章制度、竞赛机制和奖励机制不健全,学生训练得不到保障。因此,为改善这一现状,需要社会对高职院校田径训练、教学和管理加大重视,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生田径训练和教学的规章制度、竞赛机制和奖励机制,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田径训练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为国家田径运动竞技储备人才。

    (二)家庭层面要素

    由于高考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家长往往只注重子女的学业成绩,忽视子女的身体素质,不重视田径训练,认为有天分的学生才值得投入培养,对于自己的子女来说,学业成绩才是最重要的。田径训练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体育活动,需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而这种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会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有效的田径训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要让家长转变观念,成为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田径训练的有力支持者,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参加田径训练的积极性。

    (三)体育教师层面要素

    在高职院校学生的田径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是主导者、组织者和总指挥官,作用十分突出。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队伍自身水平参差不齐,对田径训练教学认识不到位,欠缺与时俱进的项目运动和训练理念,田径教学采取传统甚至过时的训练方式,导致学生训练效果不佳。因此,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转变教学观念,采取有效的训练方法,合理控制学生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

    二、把握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高职院校田径训练制度

    首先,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从自身出发,发挥能动作用,完善体育教学中与田径训练相关的规章和管理制度,协调学生田径运动与文化课程学习之间的关系,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其次,在日常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一定要主动进行科学调研,结合学生的体能发展水平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身体素质是进行田径训练的基础,而有效开展田径训练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形成良性循环。最后,体育教师务必要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丰富体育知识,掌握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之间的规律关系,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制定有效的田径训练计划,合理安排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制定出更科学有效的教学与训练方案。

    (二)强化高职院校田径训练的适度性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必须处理好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关系,合理安排田径训练。田径教学训练追求科学、有效的结果,因此,必须坚持训练的适度性。在日常教学中,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不能只依靠高负荷、高强度的传统训练方式,而要注重训练量适度,处理好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矛盾关系。同时,在训练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培养学生的毅力、耐力、速度等。根据适度性要求和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将专项训练与田径训练相融合,创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的适度性模式,实现专项体育训练与田径训练的有效结合,提升高职院校的田径运动发展水平。

    (三)调整高职院校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结构性

    田径训练强度是一个可变量,太大容易造成学生身体机能损伤,甚至留下后患;太小则达不到训练目的和要求,不仅浪费了精力,而且不利于提高高职院校体育运动的整体水平。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调整田径教学与训练的强度,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训练计划。另外,体育教师也可以借鉴我国国家运动员的训练模式,先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力量训练,再进行速度训练,逐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力量,在此基础上,逐步调整高职院校田径训练强度的结构性。此外,田径训练量也要注重结构性,要按照竞技的标准进行平时训练,保证体育竞技所需的训练强度与考核过程中的训练强度相符合,避免体育教学的训练过程和结果与实际考核成绩差异过大,这样才能保证训练强度的稳定性,使学生在竞技或考核过程中取得好成绩。

    (四)注重高职院校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差异性

    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素养、兴趣爱好、心理发展上存在差异,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也不同,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类教学。教师可以采取集中分类组合式和班级专业组合式两种教学方法。集中分类组合式是将学生集中在一起,统一讲授田径运动与训练要领,结合学生身体机能,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班级专业组合式是将专业相同班级的学生集中到室外,对体育训练教学项目進行分类组合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教学和训练。实际上,大学生中,男生普遍比较喜欢高强度的田径运动项目,因此,体育教师要趁热打铁,适度加强男生的田径训练强度;女生普遍比较喜欢训练量大的田径运动项目,因此,体育教师要适度加强女生田径训练量。针对身体素质较差、对田径运动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进行乒乓球、跳绳、健美操、太极拳等一些低难度的项目,逐步培养和提升这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素养。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田径教学中对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设置,务必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探究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之间的关系,把握好训练强度,调整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结构,使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二者有效结合,健全田径训练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提升高职院校田径教学和训练水平,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