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工学交替背景下高职物流专业“工学式、三循环、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 |
范文 | 缪华昌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是造就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依托学院重点建设的物流管理专业和丰富的企业资源,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思路、内涵、框架、实践等方面,对“工学式、三循环、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以实现校企共育物流专业人才。 [关键词]工学交替;高职物流;“工学式、三循环、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2223 1引言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是指学生课堂学习与在企业时间的有机结合,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基本技能,一部分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两项教学活动相互交替,真正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 近几年,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简称“我院”)始终坚持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文件精神为指引,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切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重点专业调整与建设,构建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有力推动了物流专业“工学式、三循环、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工学式、三循环、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体系 依托学院重点建设的物流管理专业和丰富的企业资源,从物流管理专业试点开始,积极推进与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了适应区域企业需要又适合物流专业学生实际的“工学式、三循环、递进式”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不断完善了支持该模式的三大体系,即目标体系、内容与方法体系和保障体系。 21坚持就业导向,确定目标体系 紧紧依托合作企业,联合行业专家全面分析、准确定位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把职业需求与教学标准对接,充分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22校企互动,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根据确立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标准,校企互动,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方法,解决“如何培养”的问题。依据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以工作过程为指引,以典型工作任务分工为基础,重构职业技能课程模块。企业专家与骨干教师组成开发小组,充分解析物流岗位群职业能力、归并行动领域和还原工作过程,构建了以不同岗位群为主线的“2114”课程体系。 23建立“四个一”的保障体系 “四个一”的保障体系即一套班子、一套制度和流程、一批优质企业资源、一种实践育人的文化氛围。“一套班子”,即专业导师、职业导师和企业导师;“一套制度”,即专业教学计划的四学期制和校企合作的系列管理制度。按照实践教学流程,落实实习任务;编制实习任务书,联合企业管理顶岗学生,做好总结考核工作;“一批优质企业资源”,即与近百家企业建立了联系,通过调查、考核及筛选,确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一种实践育人的文化氛围”,即学生在实践中磨炼了意志,强化了专业技能,提升了职业素养,增强了团队精神,形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实践育人、实践成长的文化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3高职物流专业“工学式、三循环、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与探索,基本构建了高职物流专业“工学式、三循环、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实效。 31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 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企业专家和骨干教师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担任企业导师,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面向物流企业、生产企业物流部门等一线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仓储管理、订单处理、采购供应、运输管理、配送等岗位为出发点,从物流职业岗位的现状及发展态势切入,调研和分析职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过程,构建“校企融合、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岗位情景相一致的工作环境、优化“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通过全方位改革,形成基于物流业务过程的“工学式、三循环、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32“工学式、三循環、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 321“工学式、三循环、递进式”的基本内涵 实施“工学式、三循环、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在大一、大二期间,各安排一个短学期进行为期三个月(其中一个月是利用寒假或暑假)的顶岗实习,大三期间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六个月以上的顶岗实习。形成三个阶段实践环节:第一次为认知性实践;第二次为技能性实践;第三次为就业性实践。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三轮循环,学生的专业认识不断深化,技能不断提高,实现了能力循环递进。在操作过程中,顶岗实习以课程的形式进行,学院结合实习岗位和职责形成学生实习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进行指导和考核评价。 322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 近年来,物流专业积极推进“工学式、三循环、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分别同多家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每年安排学生赴企业进行1个短学期的顶岗实习项目。校企双方在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融合,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岗位针对性、技术应用性和能力适用性,为学生提供一种既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教育模式,实现了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实现学生、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三赢”(详见图1)。 从第一个循环到第二个、第三个循环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循环。第一个循环是基础,第二个循环是发展,第三个循环是综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通过校企交替三个循环,使高职物流学生完成从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锤炼等阶段角色的转换,促进学生物流职业能力的逐步提升。 33“工学式、三循环、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31清晰定位物流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較高的物流技术知识和相关物流操作能力的,能在生产流通等领域中从事采购、运输、仓储等操作和管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32基于职业岗位群构建“2114”课程体系 基于职业岗位群,将岗位目标转为学习目标,工作任务转为学习情景,职业能力转为学习内容,从而形成学习的模块,实现课堂学习与职业能力对接,构建“2114”课程体系。“2”:即学生主体的课内外两个教学体系。课内主要是文化基础课和物流职业能力课程;课外主要是文化素质及专业讲座、校外社会实践和实训及校内文化艺术活动、社团活动。第一个“1”:即全学程理论、实践体系交替融通的一个教学环境(课程、教师、基地)。第二个“1”:即一个基础素质和基本能力课程平台。“4”:即四个专业课程模块(基础、核心、综合、拓展能力)。课程体系贯穿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三大循环中完成,实现知识和能力的递进式提升(详见图2)。 333制定课程标准,突出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注重认真分析岗位群工作任务,明确需要达到的职业能力要求、相关知识和技能要求,并根据教学规律、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教学化处理。课程标准制定坚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为指导,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课程内容突出重难点,课时适当。 围绕企业核心岗位工作,将典型工作流转为知识链,推进优质核心课程精品化和网络化。一是以业务流程为线索,以业务处理为中心,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推动教改与课程精品化建设,有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基础和外贸单证实务等校级精品课建设程,其中仓储与配送管理同时也是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云平台等信息技术,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效应,已有运输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基础、国际贸易实训等课程在教学资源平台共享。 334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 优选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尤其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观的教材,并积极鼓励教师与校企合作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及教材,自编校内教材和讲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校企云端教育平台,有效解决了在企实习学生课程学习。 同时,推进重点课程资源库建设,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的立体化、电子化和网络化。利用电子图书馆、网络共享平台和校企合作教育云端平台等途径,构建课程标准、教学进度、教案、课件、实训指导书、实训任务书、项目案例、题库、课程评价等立体化教学资源。 335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适应课程体系改革的逐步深化,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分别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分组讨论、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最终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特点,合理利用多媒体、视频动画、网络资源、实物设备等教学手段,努力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 依托“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平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理论课程实务化、实务课程实践化、综合实训整合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达到60%以上。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训练达到从事物流职业岗位工作的初步能力,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4结论 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区域优势产业及骨干合作企业,遵循职业导向的课程开发路径,对主干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全面改造和配套建设,围绕职业岗位改革教学内容,突出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物流专业“工学式、三循环、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既与物流行业背景相融合,又符合教学认知过程的规律。通过实践证明,该模式十分适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同时也可以为管理类专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方华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9). [2]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 [3]林润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