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多元文化思潮冲击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
范文 | 李杭亲 摘要:21世纪之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内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与推广,导致国外各类思维观念、道德准则、生活方式,借力互联网平台迅速涌入国内。多元文化思潮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带来的冲击不可小觑,文中以此为背景,分析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破径方式等。 关键词:多元文化思潮? ?高校思政教育? ?现实困境 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中,高校思政教学作为国内思想文化传播、传承、发扬的重要平台之一,备受多元文化思潮所带来的各类思想意识的冲击。也正因为如此,在纷繁交错的文化格局下,如何引导学生直面文化侵袭的挑战与压力,如何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使之可遵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出正确抉择等,已然被国内高校视为思政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一、多元文化思潮下高校思政教育外在困境的由来 (一)受限于大众文化排挤政治信仰 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作为我国千百年文化凝聚的结果,强调高度集中统一,强调文化以政治发展为服务主基调,但是文化环境的封闭,在东西方文化高速融合的大背景下,最终形成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并存,大众文化取代主流文化直面多元文化思潮的局面。此种格局下,以传统文化为依仗的高校思政教学同样备受现代文化与国外多元文化的冲击,其内在发展瓶颈与外在压力的同步存在使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举步维艰。 相比较主流文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中的大众文化,其表现形式更通俗易懂,内容更贴近生活。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扩张极为迅速,常态下,大众文化在满足国民精神需求、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排挤高雅文化,冲击主流文化,削弱传统人文,使思政教育倡导的政治信仰备受否定。部分人在西方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意识的引导和促动下,对“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等认知不足,或者不愿意接受以上几项思政教育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学阵地中存在大量阻碍高校思政教育的人为因素。 (二)受限于商业性文化侵蚀成长中的三观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性文化中的理性、务实、功力、创新等新生价值理念,与国人已有的精神信仰和政治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博弈。但随着市场发展速度的逐步扩大,商业性文化与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趋利性、功利性思想在冲击国人思想观念、伦理意识、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的同时,也以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作为敲门砖,用于其负向影响和引导高校学生淡化全局意识和政治意识,放弃或者淡化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转而追求个人利益、个人地位、名气、金钱财富等。处在身心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其三观并为真正成型,在思辨意识、思辨能力、核心观念等仍处在趋向于成熟阶段时,商业性文化对其猛烈的沖击、熏陶与影响,很容易造成青年学生三观偏离,人生方向迷失,找不到个人发展定位等。商业性文化泛化带来的各类负面影响,是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障碍。 (三)受限于非理性主义冲击传统文化传承 作为外来文化,西方多元文化思潮中夹杂着大量不利于中国维护主权的虚假信息,甚至出现中国霸权论和中国威胁论等。外来文化崇尚自由、个性、真我,更重视物质享受。在高校大学生对外来文化接受能力、程度日渐加深阶段,此类外来文化所蕴含的糟粕如非理性主义、中国霸权论等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国民的政治意识强化工作。其带来的后果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乐于奉献、重视集体等思想逐渐被淡化,甚至被非理性主义思维、思想、论调所取代,继而导致传统文化承载下的国人三观扭曲、错位。 大学生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其伦理道德观念、人际关系、交往方式、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更为简单,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中非理性主义的影响,尤其是现代西方超前消费观念的影响。比如目前在高校中大量存在的女大学生“裸贷”、高利贷等,过于关注物质享受,攀比成风,忽视校园贷中的陷阱和风险,逞一时痛快,诸如此类的不良行为背后,正是其对生命价值终极关怀、社会责任、道德伦理、遵纪守法等的主观性淡漠,此类大学生所存在的精神极度空虚、文化自绝、道德沦丧等如果不及时遏制,不仅会严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还会导致大学生出现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继而影响民族维系精神纽带的可延续性,威胁传统文化、文化民族特征等的生存。二、多元文化思潮下高校思政教育内容解困的路径 (一)明确传统文化价值,构建思政教育基地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需要按照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探索可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成效的方式与方法。为应对多元文化思潮在多个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建议高校调研学生学情和思政引导诉求,借力传统文化的精髓、力量,构建思政教育力量与实践基地。中国五千年文明中英雄事迹、名人故事、德育实例浩如烟海,依托于传统文化素材库,教师可在理论讲解中增加趣味性元素,以仁爱思想作为传统文化区分于外来文化的辨识标识,构建良好的思政教育文化、道德氛围,逐步干山校园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巧妙提点学生正视传统文化价值,明确自身的传承人身份,培养其文化自信心和认知能力等。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将思政教育还原到生活中、社会中、具体案例阐述中、具体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此才能立足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学生个人基本利益、生命性成长需求、思想意识发展倾向与思政教育改革实践有机融合起来,让思政教学紧贴学生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和焦点,从而切实提升思政教育多元文化思潮的应对能力。此外,考虑到爱国主义、人文主义在高校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阶段意义匪浅,建议将二者贯穿于思政教育始终,使其成为高校学生道德情操、道德意识、科学三观构建的基础,以爱国主义情操和意识的培养为核心,充分发挥班级、学校、学校所在区域的榜样力量。教师可借助不断更新、完善思政教学内容,逐步拓展课堂,有针对性的分析商业性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对思政教育的负面影响,有目的性的引导学生不断追求进步,培养其成为自强不息、团结他人、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勇于进取的现代型人才。 (二)吸收外来文化精髓,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学 对多元文化思潮的分析和应对不需要一味的排斥,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作为思政教学需要面对的客观事实,同样也会催动高校思政教育快速完成阶段性教改目标,充分发挥或者强化高校思政教育意识形态功能。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借助意识形态整合来夯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要维护和保持社会主流文化、思想的可传承性、一元性。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等重要思想的规律性、可辨识性,在思政教学中需要教育者尽可能减低情绪化色彩及主观性,以防止理论教学出现片面性。教育者可尝试引导学生逐步认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借力马克思主义方法、观点、理论等分析、批判和借鉴多元文化思潮,尽可能吸收外来文化精髓,摒弃糟粕。重点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中存在普适性、积极性的思想文化成果。在多种差异化意识形态相互激荡、碰撞的过程中,具有普遍性、共性特征的思想文化可汇聚成补充高校思政教学文化主题的重要素材,教育者与学生应该端正文化心态,以开放性、自由化发展的态度,正确处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存在的问题。三、多元文化思潮下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破困的方式 (一)紧抓学生思政学情,利用互聯网技术优势 信息技术平台搭建的完成和应用比率的提升,使得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拥有可随时搜索、共享信息、调查取材的数据库。从捍卫我国民族优秀文化、构建文化自信心角度入手,建议高校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优秀民族文化,构建思政教育主题网站,不断更新网站内容,使学生在日常观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线上线下合作的教学模式可充分利用学生的网络学情,及时发现、捕捉学生的学困点。 (二)灵活选择破困技术,利用实践拓展辅生深化认知 利用适当的引导式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价值选择和个性发展诉求,在教学模式上勇于、敢于创新,尝试使用大课堂教学拓展方式,将学生从多元文化思潮中解放出来,引导其走进生活,走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标的物,如延安老区等红色革命文化基地,如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风俗馆,再比如行业专家座谈会、专题讲座等,以此开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悟与关注,使其在多元文化思潮冲击下,能牢固的坚守本心,借力较为成熟的文化自信心,创造性的发挥传统文化优势,并利用师生合作实证等,增加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学领域的传承性。 参考文献: [1]李冬萍.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分析[J].才智,2018,(36):173. [2]洪宇.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J].高教学刊,2018,(22):162-164. [3]王栎,赵旭敏,安晓倩.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J].文教资料,2018,(27):174-175. (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