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解构网络社区对网民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范文 | 曹佳欣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网络社区的含义,从网民特定功能性诉求、网民心理调节、网民环境认知、网民社会关系、网民个别意见与态度与网民价值观等,剖析网络社区对网民个体的作用;最后从社区结构作用机制、信息环境作用机制、需求关系作用机制、权力关系作用机制等,分析网络社区对网民的作用机制,以实现对网民的积极影响,构建健康的网络社区。 关键词:网络社区 ? 网民 ? 影响 ? 作用机制 网络在人和人之间架起了一道无形的桥梁,它成为人和人之间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成为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网络社区的研究不仅仅是传播学的范畴,也是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对象。本文摆脱传统个案研究的视角,基于网络社区更加广阔的范畴审视网络社区对网民产生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从而发挥网络社区在构建健康、积极人际生态等方面的作用。 一、网络社区含义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对人类群体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他将人类群体划分为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类是社区,一类是社会。前者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它按照共同体成员所处的地域,意识形态、行为方式和相关利益等进行划分;社会则是社会共同体,按照共同体成员的目的、相互间的利益、相关契约、距离远近等进行划分。 网络社区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霍华德第一次提出,他对网络社区进行这样的界定:网络社区是基于网络为平台、人们为了交互而产生的一种社会聚合,网络社区充满人情,并依托电脑空间形成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随着人们网络交互不断频繁,人们对网络社区的研究不断深入,网络社区的内涵也逐步得以固化,普遍认为网络社区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社区,“它已经丧失了地域的共同属性,依附于网络虚拟空间,与传统社区相一致的是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意识形态、行为方式和利益关系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1] 随着网络交际的日益频繁,以及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社区形态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但是新型网络社区和传统网络社区相比,都构建了一个高交互频率的人际关系网,成为各类网络行为者的聚合。 二、网络社区对网民个体的作用 网络社区是诸多网民的聚合,给网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并为网民提供了一个交互的虚拟空间,它对网民个体产生的作用是多元的,也是作用深刻的,下面从不同的层面进行系统化分析。 (一)网民特定功能性诉求 网民个体参与某一网络社区是基于某种或者多种功能性诉求,包括兴趣爱好、信息需求和商品交际等需求。社区中成员和交互的方式、程序等,将会影响网民功能性需求的满足,可能出现正向或者反向的作用,提高网民功能性认知或者错误信息交际。 (二)网民心理调节 功能性需求是网民对网络社区外在形式的表现,功能性诉求本质上是由网民个体心理调节产生的,因网民个体心理调节的需求层次,往往会出现积极的网络交流和低级趣味的自我调节,个体心理影响着群体氛围的形成,群体氛围反过来又作用于网民个体。 (三)网民环境认知 “网络社区是网民个体提高环境认知的一种重要渠道,社区内成员之间可以进行便捷的信息共享,从而提高网民对环境的认知”[2];在网民互动的过程中,网民个体的形成又带动社区环境的变化,从而影响网民个体对环境的认知。 (四)网民社会关系 网民加入某一个网络社区,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诉求,网民将从社会关系中获得精神、心理上的满足感,例如孤独感,并对网民学习、工作与生活等产生影响,社会关系也将对社区结构和社区生态形成作用力。 (五)网民个别意见与态度 网络社区中,网民个体对某一事件的见解往往带有鲜明的个人倾向,这种倾向不是短暂的,而是既有的。然而这种倾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受外在环境影响,这就造成网民个别意见和态度动态化,对网络群体意见格局形成一定的影响。 (六)网民价值观 网民的价值观是一个不断固化的过程,它是随着网民社區活动经历的增长不断加深。当前个体参与网络社区选择空间更大,希望获得社区归属感的机会更多,因此网络社区有助于网民社会归属感的形成,从而帮助网民形成价值观。但是,有时候网民价值观的形成也是向社区妥协的结果。 三、网络社区对网民的作用机制 网络社区形态在不断变化,但社区对网民个体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形成相应的作用机制,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结构作用机制 无论怎样的社区都具有自身的社区结构,它将对网民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是圈式结构。社会因其功能定位,往往形成一个清晰的边界,就好像一个圈一样,社区网民的活动往往被局限在这个圈子中,形成各具特色的行为标志,并且形成相对集中的话题,网民在社区结构的作用下,身份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而且能够增强网民的社区归属感; 其次是链式结构。链式结构不同于圈式结构,它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存在这样那样的关系,社区成员依附特定的关系形成链条,例如好友就属于这一种类型。这种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灵活,也相对松散,主要集中在少部分网民之间的交互,难以形成群体意识,也谈不上群体归属感。但是由于网民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对网民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而且这种结构下人际关系链也能够形成社区传播效应。 (二)信息环境作用机制 社区成员往往是基于一定的诉求而参与到网络社区,在网络社区中进行信息共享与互动,这就形成了一个信息环境。由于网络社区功能定位的不同,造成了信息环境的微观效应。网络社区信息环境不能够系统地反映现实环境,造成信息传播的不平衡性和不全面性。然而就是这种微观的信息环境,也会对网民产生影响,从而制约着网民对某一事件、人物等判断,进而影响着网民对社会的认知,不仅制约着网民社会认知的广度,也影响着社会认知的深刻性。 然而,网民在参与网络社区时,是属于自发性选择的结果。他们对网络社区的选择体现出对网络社区的认同感,并且根据这种认同感参与网络社区交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息环境对网民的作用是微妙的,既能够从微观对网民的认知产生影响力,又由于网民的自主选择性,使得网民既有的态度、既有的价值观等得到进一步的固化,削弱了信息环境对网民的影响。 (三)需求关系作用机制 网络社区是一个共同体,这些共同体的形成往往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关系,在这些需求的驱动下,网民进行交流与互动,从而达成社区网民的共同诉求。需求关系成为维系网络社区的重要节点,也正是由于这些节点使网络社区得以存在和发展。 那么,网络社区中网民的需求有哪些呢?其实网络社区的需求和传统社区存在高度的一致性,主要受四种需求关系影响,并对网民产生作用。首先是兴趣,其次是关系,此外还有幻想和交易等,这四种需求关系形成网络社区维持的要素,也使得社区网民之间的关系得以固化。在网民需求作用下,基于差异化的需求,网民之间的互动存在不均衡性,而是体现出选择性,造成了网络社区网民的亲疏关系,从而对网民产生或浅或深的作用力。 (四)权力关系作用机制 网络社区成员之间看似平等的,但是与现实社区一样,成员之间存在着权力关系,不同的成员之间造成较大的权力差异,权力上的差异造成了网络社区话语权的不均等,而且这种差异性表现得极为显著。 首先是社区的开创者,他们往往是网络社区的领袖,与一般的网民造成不均等的权力关系,直接影响着网民的社区地位,甚至影响着网民的切身利益,对网民造成潜在的压力,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网民的认知、网络行为和价值观等。 网络社区中,权力关系根据性质不同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规定性权力关系,一种是非规定性权力关系。前者是由社区规制所决定,例如社区版主和一般成员就存在权力差异;后者则是在网民交互中形成的,他们通过高频的互动成为社区意见领袖。无论是哪一种权力关系,都将对网民产生或多或少的作用力。 四、结语 总之,网络社区对网民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影响往往是由社区的作用机制所决定。我们要基于网络社区对网民个体的多元影响,深入剖析社區对网民的作用机制,从而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对网民进行适当的、科学的引导,并提高网络社区的规范化,从而使网络社区对网民产生积极的影响,努力消除负面影响,从而构建健康的网络社区。 参考文献: [1]徐凡.网络社区知识形成机制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12. [2]夏文.虚拟社区凝聚力的影响机理及其对社区集体效能的影响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10. [3]于丹玫,秦长江.基于建构理论的高校虚拟学术社区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7,(01). [4]袁硕,曲舒怡,高景祥.虚拟社区研究的文献分析[J].科技视界,2018,(14). [5]郭晓姝,徐健.虚拟社区研究的核心领域与知识结构——基于SSCI数据库(1991-2010)的科学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11,(11).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