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当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范文 |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思想理念和智慧精华,不仅蕴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还渗透着泱泱华夏无尚的历史荣光。它是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有利于树立我国民众的文化自信,并且能够加强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于形成文化号召力和凝聚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就当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旨在找到当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继承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时代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在跟随时代的脚步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有更辉煌的表现。 关键词:传统节日? ?传统文化? ?传承 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的进程中,由于受到社会变迁和时代变革的影响,导致无论是在研究形式上还是研究的视角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就形式来看,在我国的传统历史上,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阐述一般情况下都是文人墨客以随笔、杂记、诗词歌赋等形式下进行的,而这些形式在某程度上来说并非是传统文学的正统平台。而像是正史、传记这类的“高贵”的文学体系偏偏又对于传统节日文化没有专门记载,尽管会有些许涉及,但也是寥寥几笔,没有主体内容。直到20世纪初,随着现代民俗学的兴起,才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真正的走向了科学发展的道路,正式的向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从视角上来看的话,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从寥寥几笔到真正的发展成为学科,可以说走过了很漫长的发展阶段。20世纪初至今,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始终是站在民俗的视角上进行分析和探索的。并且基于民俗学的学科特点上,对于中国传统节日中的节日起源和节日传说都进行了仔细研究,但是就理论的深度来说,还尚且不够,而且从整体来看,对于传统节日的研究,在精神和理论两个层面都存在很大的欠缺。 在当代的许多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著述中,对于节日故事似乎都有着独特的偏好。譬如说《节日民俗故事》、《节日的传说》、《中国的节日》等,都以通俗的视角对节日故事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和讲述。再有就是节日的溯源方面,我国的学者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像是在《中国古代节日风俗》、《中国的民间节日》等民俗书籍的著作中,就对中国诸多传统节日的起源进行了深度挖掘。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 (一)文化传承的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他的发展并不是一朝形成的,从春节到重阳、从端午到中秋,它们以自然节气的规律作为发展背景,可以说中国传统节日的出现体现了我国先辈们的智慧凝结。而且从内容上看,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在沐濡了传统风俗的特性,浸润了文化底蕴,可以说它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核心载体。当科技推动社会的脚步不断向前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也在渐渐脱离传统的束缚,朝向更现代化的程度发展。可以说在现代高度存在的压力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已经越来越趋向于规律性的生活系统,而传统节日的存在适当的对这样单调的规律性生活进行了有效调节,让人们能够摆脱固化的生活模式,对身心进行自由的洗礼。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指引,同时也是将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形成对接的桥梁。 (二)道德建设的价值 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在经历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不仅融入了中华儿女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样的也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是中国传统道德建设最坚实的社会基础。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凝聚着中国上下五千年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以及他们的智慧与勇气。譬如说春节期间,人们总是要舞狮舞龙,展现人们的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生活精神。而中秋赏月,则寄托着人们对于家庭和睦,幸福团圆的美好向往。可以说无论是哪个节日都寄托了中国人对于生活的热爱。 并且在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发现,传统节日不仅具有较强的伦理道德的价值,并且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道德教化的一个广阔的平台。因为我们知道,在我国的历史传统中,有许多的普通民众是没有机会接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的,而传统节日以民俗的形式让这些没有机会接触更高水平知识的普通民众,得到世俗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而这样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化形式也是深受这些民众的偏爱的。所以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来说,在道德的建设方面是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的。 (三)经济发展的价值 其实我们说,在我国传统节日的发展进程中,不仅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层面的内容,并且对于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非比寻常的推动作用。我们都知道,每当传统节日到来的时候,民众经常会走亲访友,参加聚会,而且许多的集会、商家都会在这个时候进行促销,这样节日的发展就对经济产生了十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当代社会,一些地区出于经济发展的考量,經常会以政府为基点利用传统节日的特殊性进行招商引资,开发地区经济,实现地区的全方位发展。所以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我们也能够看到传统节日文化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二、当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现状 (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流失 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现状来说,人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甚少,不仅仅是社会节奏给予的生活压力让人们无暇顾忌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最主要的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的追求已经渐渐消失,除了对放假、出游感兴趣之外,似乎传统节日与平常的周末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这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来说无异于是一种严重的打击。特别是当代的年轻人,尽管对于传统文化有些许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往往是存在于节日表面的。也就是说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放假这样一个层面上,对于其中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都不甚清楚。甚至有许多的年轻人对于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端午节的存在是为了纪念谁这样的问题都无法准确回答。而当今社会的节日风潮也往往没有将年轻人往更深层的民族内容上去引导,所以导致我国的传统节日成为一种无意义的摆设,很难再发挥其凝重的文化血脉的维系能力。而且由于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所以许多复杂的传统节日活动也开始越来越简单化,越来越浮于表面,这就让人们在欣赏中渐渐感觉单调乏味,与此同时对于节日的感受也就越发的淡薄,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很可能会导致我国的传统节日流于周末放假的趋势。可以说,这些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社会现状,同时也是未来发展中必然要解决的问题所在。 (二)社会转型造成了巨大的文化缺陷 其实我们说中国的传统节日之所以会出现精神价值的流失,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我国社会转型的速度过快,这些文化底蕴没有一起进行时代变迁就被遗弃在历史长河中了。可以说时代的脚步推进了中国从持续千年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着工业社会的形式进行急速转变,但是传统农耕文化中孕育出来的传统节日却缺少了现代生活的一种时代化的介入,所以才会导致在许多地方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巨大的不协调,所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这种传统文化的淡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传统的农耕文化中,由于生活條件的限制,所以过节就意味着每家每户要有许多具有节日符号的食物、服装进行搭配。但是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无论是粽子、元宵还是春节才能吃的饺子,已经随处可见,所以人们已经没有必要等到过节的时候才去享受,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标志着人们从传统的缺衣少食中走了出来,那么人们对于节日的期待和向往也在这种物质丰裕的社会现状中逐渐流失。 (三)西方节日文化的强势冲击 伴随着我国传统节日的渐受冷落,与之相对应的却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外国节日文化的蓬勃发展,这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强势进驻中国,其火爆程度不亚于我们以往对于传统节日的庆祝。特别在年轻人的文化理念中,它们受到了特别的偏爱。而我国的经济市场对于这方面的内容不仅没有给予适当的控制,相反大肆宣扬。我们能够看到,大街小巷,没到圣诞节的时候,各家商户都打着圣诞的旗号进行促销,那场面堪比春节期间的采购热潮。而且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西方节日的热情追捧,最主要的是媒体网络的大力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们遗忘了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渐渐适应了西方文化带来的所谓更新潮的生活理念,可以说这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来说,无异于在胸口上插了一把刀子。 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深度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的节日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它不仅展现了先人们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同时也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可以说我国对传统节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经形成了完整文化体系,它不仅囊括了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还在行为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都有着极深刻的表达。这些传统节日彼此依托,相互作用,构成了我国独有的博大精深的节日文化。而对于我们这些继承者来说,必须真正的虚心去深度挖掘节日文化内部存在的历史底蕴,并找到核心的文化内涵,真正的做到传承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文化的整体发展。 (二)正视外国节日文化的乱入汲取积极内容 对于外国节日文化的进驻,我们必须要正确对待,既不过分崇拜也不过分贬低,要正视外国节日能够在中国形成热潮的真正原因,无论是由于营销也好,还是文化内容上的广阔性也好,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要想能够在中国土地上重新树立指引地位,并走向世界的话就必须要能够汲取西方节日文化中的现今因素,这是我国社会体制改革所存在的必然缺陷。而只有我们能够正视这种缺陷我们才能够发现问题,找到原因并解决问题,图谋更遥远未来的发展。我们要学习西方节日文化体系中的创新精神,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元素的发酵下酝酿出更有魅力的文化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于外国文化之间形成抗衡,并让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平台。 (三)注重青少年群体的文化自觉培养 青少年作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基石,同样也是传统节日重要的传承群体,他们不仅是未来的创造者,同样要是历史的继承人。所以在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必须要严肃指引青少年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和态度,要从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入手,从学前开始到大学本科的教育机制中,加入这种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要让传统节日形成青少年群体的自觉与习惯,要尽全力转变现有社会的崇洋媚外的社会不良习气。 参考文献: [1]仲富兰.民俗传播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2]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3]常天.节日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5]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6]邵培仁,范红霞.传播仪式与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塑[J].当代传播,2010,(03). [7]王明美.淡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节日走势一以春节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4,(11). [8]黄涛.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01). [9]徐翔.在线仪式:传统文化的网络新构建[J].国际新闻界,2011,(04). [10]孙正国.文化转型催生狂欢化新民俗[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01). [11]李晓红,方金珍.论网络祭奠一祭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06). [12]翟霞,田守岗.网络传播对传统文化的冲击[J].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03). (作者简介:袁帅子,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