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文化反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机理及变革路径 |
范文 | 摘要:时代的进步使得文化反哺成为一种必然的文化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文化积累与传承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内在特质上与文化反哺有很强的耦合性。文化反哺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调整自身教育理念,利用文化反哺对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推动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反哺? ?思想政治教育? ?耦合机理 国家社会的进步与科技水平的发展,当代人们共同生活于一个沟通便捷、快速交换反应的社会中,使得当代社会的文化传承与文化积累方式也更为多样。近些年内,新理念、新事物与新规不断被推上讨论热点,两代人之间对新事物适应能力的差距,导致年长一代人在教化上的地位不断下滑,而年轻人以其强大的快速吸收、利用新事物能力,开启了文化反哺时代。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鉴文化反哺机理,实现文化反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一、文化反哺现象 传统的受教育者,向教育者传达行为规范与社会知识的反向社会化过程,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变迁时代,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现象。文化传承是双向进行的,年轻一代在听从年长者的教导时,也会向年长者输出新的知识体系与生活方式等。文化反哺这一概念在国内提出后,就引发了对文化反哺这一现象的成因、内容的分析,并针对其于学校教育的关系也有着广泛的讨论。 年轻人对于新事物与新理念有更强的敏感性与接受能力,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较以往更丰富的同代人之间的交流,和重视年轻人地位的社会风气的形成,都是文化反哺现象在国内产生并发展的原因。当代的文化反哺现象,主要体现在年轻人影响年长者的价值观、生活态度、日常行为等,对年长者的文化知识、新事物的了解与使用等方面也有着引领作用。文化反哺现象,对于年长一代来讲,其社会适应力的提升、观念更新、知识进步等方面都更为便利。 高校扩招现象,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变趋势,使得学校教育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文化反哺现象中的教师与学生是极具代表性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教师在知识、制度、观念等方面的权威性会不断削弱,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方式、培养路径等都会受到严重的冲击,师生关系也有一定调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下需营造平等的互动氛围,践行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并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在文化反哺背景下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二、文化反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机理 (一)文化反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一致性 文化反哺是特定时代下的一类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文化反哺是青年文化对成年文化的主动性影响,有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以文化的双向传承来推动社会的文明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文化的内在特质,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其教育内容中的政治、价值观等方面都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当其教育目的与文化反哺教学意义能互补促进时,就能实现文化反哺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耦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积极、健康的文化进行积累与传承,并形成先进的创新型文化,引导学生可持续发展,以此类方式来实现教育目的,是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形态之一,在内在涵义上与文化反哺有一致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文化反哺中的教育学功能有一致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将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为基础内容,是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要教学课程。 教育领域中的文化反哺对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有一定的重视,强调教师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开发,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反哺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教育观点、教育内容、教学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结合时代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生活进行完美结合,来实现师生的信息对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反哺在教育上的功效有一致性,使得文化反哺在社会变迁的大环境下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依据。 (三)文化反哺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引导 文化反哺作为文化双向传承中的重要环节,是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程度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文化反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也需有教师的辩证引领。大学生未正式进入社会,其人生观、价值观等还在形成、完善阶段,在对快速发展、创新的社会文化的吸收与应用上,可能会有一定的从众性,也会少数学生有反社会情绪或角色认同错误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文化,以科学的态度与客观的鉴别力来分析青年文化潮流,避免文化反哺中的负面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加强文化反哺中学生一代的积极效应,推动积极向上的青年文化的发展,实现师生的同步进步。 三、文化反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路径 (一)调整教育理念 大学生是年轻一代群體中的佼佼者,在思维活跃性与创新能力上有很大的优势,于一些领域上有能力来反哺教育者,对高校教师的心理、知识等方面的权威性有很大的冲击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调整自身的教育理念,将学生从被管理、被教育的角色调整为更为平等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还应有向学生学习的意识,并在自身人格与魅力上建立新的权威地位。文化反哺背景下的高校教师,其权威性在不断削弱,导致教师无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只充当知识的复述者。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需与学生有知识、情感等层面的深入交流,来培养学生人格形成,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完善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文化反哺背景下,学生有非常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反叛精神。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对学生的价值体系进行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主体性未做太多考虑,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也无法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的思政教师应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与完善,并提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将思政工作全面地渗透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降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教育者也应采取更为平等的师生交流方式,使大学生有充分的参与权利,并使其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地位,来促进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主动性,提升教育实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需加强与国际高校的交流合作,学习国外的教育方式,结合国内现状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三)加速知识更新,完善知识结构体系 文化反哺现象是反映教师知识结构缺漏的催化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需不断调整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对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项学科知识进行系统学习,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素养与文化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还需加速自身的知识更新,追逐时代发展步伐,并将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来探索文化反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 (四)辩证看待文化反哺 文化反哺现象对社会的发展有其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反哺文化发展至当代, 依然属于亚文化范畴,与主流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冲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应提升自身的辨识能力,正确评判反哺文化,对其中的各类信息能进行科学分析,加强对不良信息的鉴别能力。 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得部分学生对自身有超越寻常的关注,对集体与社会的关注非常稀薄,不利于文化反哺的积极效应。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其树立对国家、社会利益的正确理念,避免学生养成过度的利己心态。思想政治教育还应避免学生过度追求物质,降低功利主义对学生的影响效果,采取案例式教育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来实现文化传承的双向互动。 四、结语 文化反哺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的改进,是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将文化反哺现象作为教育资源,分析其中有意义的内容,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与教师团队的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萌,申巧英.“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2):99-100. [2]傅怿辰.网络背景下“文化反哺”现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知识文库,2016,(20). [3]刘海涛,虞满华.文化反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92-95. [4]王艳东,徐维东.“文化反哺”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创新策略[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68-70. [5]沈沁文,吴峥.基于耦合理论的校友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交际,2018,(20):29-31. [6]杜鹏飞.从“文化反哺”现象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网络素质的提高[J].科技风,2018,(15):40. (本论文为江西省教课规划项目“文化反哺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与路径选择”(编号17YB333)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肖斌,职称副教授,学历本科,单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和網络管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