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生利主义思想下中职“营销+”模式探讨
范文

    王萍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生利之人的教育,是养成生利之物的教育”。近年来,中职营销专业普遍出现了“理论、空洞,与实际脱节”的现象。为了探索营销专业创新变革的新模式,笔者在生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营销+”模式,并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深入探索“营销+”模式的运用方法。旨在精准对接市场,回归營销专业操作性、实践性的本质属性,同时,拓宽各专业人才培 养的广度和深度,带动各专业共同发展。

    关键词:生利主义 ? 创新发展 ? “营销+”模式

    一、什么是生利主义

    1918年,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国人对职业教育的误解,在中华职教社主办的《教育与职业》上发表了文章《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文章反驳了把职业教育的“正当主义”等同于“生活主义”“衣食主义”的错误认识,系统地阐述了“生利主义”思想,同时还对职业学校的师资、设备、课程以及学生的生利问题作了系统阐述。

    (一)生利的内涵及本质

    陶行知先生说“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二曰生有利之事。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

    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利”不仅涉及物质层面,还涉及精神层面。从物质层面上看,“生利”涉及各行各业,不仅要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创造价值,还要为第三产业提供服务;从精神层面上看,“生利”的本质在于“利群”,不仅为自己生利,还为社会生利,为国家生利,为民族生利。

    (二)生利主义与职业教育

    陶行知先生指出:“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从此,“生利主义”思想成为了陶行知先生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职业教育理论的核心。“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谓之职业界中人。凡养成生利之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之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生利之人的教育,是养成生利之物的教育。能否“生利”则是区分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唯一标准。

    二、创新发展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市场营销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各企业的招聘启示上看,营销专业人才的招聘占据了90%以上,且招聘门槛不高,学历、专业的要求几乎没有,只要善于沟通,肯吃苦,耐高压,能坚持就能够成为一名营销人员。因此许多营销专业的学生对营销专业的评价是:“理论、空洞,与实际脱节,学与不学一个样”。究其原因在于,营销专业所学知识更倾向于具体企业的营销活动,对于一个没有经验、没有阅历的中职学生来说,当然是理论的、空洞的。因此,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往往面临双重压力:一是竞争大,门槛宽。由于营销岗位招聘往往不限专业,因此所有专业的就业者都是竞争对手,尤其在个人能力相同的情况下,有特色的会更有优势。二是更新快,有脱节。营销更侧重于实际运用能力,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新的营销模式不断出现,学校所学与实际存在脱节,能力强的更有优势。

    如果营销专业真的“学与不学一个样”,就是不能“生利”,那中职营销专业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创新发展中职营销专业已经迫在眉睫。

    三、什么是中职“营销+”模式

    在企业中,营销部门一直是所有公司的强力部门,处于核心地位,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营销。那么,在学校里,营销专业为什么不能与其他专业深度融合,为所有专业服务?真正解决“理论、空洞,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既发挥营销专业的优势,又深度渗透到各行各业。

    基于以上想法,同时在“互联网+”的启发以及陶行知先生的“生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笔者提出营销专业创新变革新模式——“营销+”模式。

    通俗的讲,“营销+”就是“营销专业”+“其他各专业”,将营销专业与其他各专业深度融合,为所有专业服务,培养既熟悉行业知识、产品知识又熟悉营销知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生利主义”的“利群”本质,在营销专业创新发展、精准对接市场、服务企业的同时,拓宽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带动各专业共同发展,真正通过“以事利群”达到“生利”之目的。

    四、“营销+”模式的运用

    运用“营销+”模式可借助陶行知先生的“生利主义”思想,即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从“教”的层面看,构建“营销+”模式需三管齐下,即职业师资培养、职业设备配置、职业课程开发同步推进。从“学”的层面看,构建“营销+”模式,一要培养学生才能,二要培养学生兴趣,同时,才能与兴趣的形成还需要借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对已生利,对企业生利,对社会生利,对国家生利的技能型人才。

    具体运用时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使教师形成“生利之经验”

    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市场营销,所以要想在某一行业做好营销工作,必须深入该行业了解相关产品知识,企业经营流程等。如何使培养出来的营销专业的学生迅速适应他所从事的行业?这就对营销专业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陶行知先生说:“职业教育既以养成生利人物为其主要之目的,则其直接教授职业之师资,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经验学术教法三者皆为职业教师所必具之要事,然三者之中,经验尤为根本焉”。由此可见,拥有“生利之经验”是成为职业学校教师的基础,纸上谈兵是培养不出对企业、对社会生利的技能型人才的。

    目前,职业学校的在职教师大多数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行业的,他们拥有“学术”“教法”,但是最缺的就是“经验”。促进教师形成“生利之经验”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真锻炼,虚心求教学经验

    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委为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联合发布《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要求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

    所以,专业教师必须主观上放下身段,真正深入生产服务一线学习实践知识;而学校则需要充分创造条件,避免流于形式,同時在教师实践期间按照企业员工的要求对实践教师进行考核。确保专业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真”锻炼。

    2.招名师,双向流动共发展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指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所以,职业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聘用管理制度,选聘具有实践经验的名师;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和职业学校教师双向流动,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动态、共享、生活化”的营销实践场所

    陶行知先生说:“有生利之设备,方可以教职业;无生利之设备,则不可以教职业。然职业学校之生利设备可分二种:一利用自有之设备;二利用职业界之设备”。可见,没有生利之设备的职业教育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职业教育,当然,设备不需要全部为“自有”。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实训设备大都以计算机以及各种专业教学软件为主,这些设备作用是有,但总感觉到与实践有差别,使用后对课程的学习帮助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因为实验室毕竟仅仅是实验室,它与实际的工作环境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而且现实中的有些场景是根本无法模拟的。因此,很多学校专业实验室的现状就是“不是需要使用,而是为了使用而使用”。这样怎么可能达到真正意义的“生利”?其实,营销专业是面向各行各业的,所以,营销专业的实践场所不能只局限在实验室里,应当尽可能的“动态化、共享化、生活化”。也就是说除营销专业专用实验室外,学校各专业的实验室、学校生活区、创业园,校外各生活场馆都可以成为营销专业的实验室。

    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就是要充分运用“营销+”模式,即根据学生的培养方向、根据学生未来从事的行业,充分利用“职业界之设备”,动态的构建共享化、生活化的实验场所,在“营销+”模式下努力营造“学校、社会‘处处是工场”的营销实践氛围。如学生将来从事汽车服务行业,整车维修车间、校外各4S店就是营销专业的实训场所;如学生将来从事超市运营管理,学校生活区、校外各大超市就是营销专业的实训场所;如学生将来从事网店经营,智能手机就是营销专业的实验设备,各大网络平台、网店就是营销专业的实训场所……

    (三)加强专业课程开发,实现由“理论、空洞”向“务实、丰满”转变

    有这样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年轻人在学校学习了营销专业的课程后用“理论、空洞”来形容他的收获;而走上社会若干年的企业成功人士再次回归课堂学习的恰恰就是这些“理论、空洞”的营销课程,但他们觉得受益匪浅,后悔没有早学到这些知识,那样或许能够少走许多弯路。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年轻人在接触营销课程时没有任何的实践经验,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没有实践基础的理论当然是“理论、空洞”的。要想使课程变得“务实、丰满”,必须要赋予课程以实践成份,所以加强营销专业课程开发已成为营销专业创新变革的主要立足点。

    (四)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营造氛围,实现“三敢”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向“三乐”学生(“乐想,乐说,乐做”)的转变。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或活动中,经常出现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情况。一个问题出来,台下鸦雀无声,是不会吗?其实不是,是学生不想去思考、不想说、不想做。

    如今的中职学生都非常有自己的个性,营销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大多都“敢想,敢说,敢做”,并且他们“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发自内心的,也就是说他们愿意才会“去想,去说,去做”,如果不愿意任何外力都是强加不了的。因此,必须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针对学生的特点,运用合适的方法,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力,走入每个学生的内心,营造氛围,使他们自愿、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成为“乐想,乐说,乐做”的“三乐”学生。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增强学生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学生不善言辞,只愿埋头苦干;有的学生乐于沟通,广交朋友……,这其实就决定了他们将来的就业方向,因此,在进校选择专业时多数学生及家长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选择了自己认为最适合的专业。而大多数营销专业的学生的特点就是爱说、爱闹,唯独不太爱学习。实践证明,并不是在校期间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毕业后的成就最高。对于营销专业来说:“情商”远比“智商”重要,“能力”远比“成绩”重要。看清了这一点,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在开发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激发学生的潜能,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最适合”的点。

    2.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果对所学的课程、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他的能力再强,再适合某个专业,也不可能成为“三乐”学生的。“营销+”模式能够帮助营销专业学生迅速找到兴趣切入点。而作为教师,则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关爱每一个学生,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开展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机会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真正激发其学习兴趣。

    五、结语

    “营销+”模式是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变革的新模式,通过对“营销+”模式的研究,从“教”与“学”两方面同步推进,一定能够加速专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专业抱团发展的格局,真正达到“生利”之目的,实现“利群”之本质。

    参考文献:

    [1]王艳艳.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7,(13).

    [2]周乐瑞,徐涵.新世纪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价值:审视与反思[J].职教论坛,2015,(33).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中等专业学校)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