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 |
范文 | 王斌 【摘 要】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本文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融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优势、创建协调化的课堂授课结构等方面,分析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效率提升方式。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现状;课改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只有真正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对文本的感悟,才能让语文教学有实效,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笔者现结合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学习被动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学生习惯于填鸭式的被动学习,在获得新知识时缺少独立思考,而是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一些学生甚至不能独立完成作业,需要教师的带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意识不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老师也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影响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小学语文教育质量下降。 (二)教学方法单一 许多学校的语文课堂仍以板书和教材为主,老师上课时受到教学用具的限制,教学方法很难创新,使学生对学习失去新鲜感甚至出现厌学的现象,严重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三)将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 现在的小学生学习时间不断增加课业负担不断加重,除了学校的学习外许多家长希望孩子多学知识,赢在起跑线上,为孩子报奥数、书法、音乐等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将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不仅身体素质不达标,而且缺乏实践动手能力。 二、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融合 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融合,也是有序的学科课堂授课效果提升策略。所谓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融合,并不是直接将所有的教学方式都融合在一处,而是科学、有序的进行教学策略的承接,这样方可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上来。其一,合理进行教学方式的运用,是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合理进行教学知识结构的规划,从而创造“多而不乱”的教学氛围;其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融合,体现为语言学习中听说读写,基础知识和基本情感之间的有序性衔接,丰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体验强度。 比如,小学语文进行教学工作安排过程中,教师为了提升课堂授课效果,就主要是从教学方法的视角上寻求解决策略:(1)教师以《盘古开天地》为教学内容,实行了多样性教学方法的运用分析;(2)课程开始前,教师以《盘古开天地》动画片段为导入条件,在课堂中打造灵活、充满趣味化的教学氛围;(3)教师在课文精细讲读部分,采取角色扮演阅读法,请学生对分析部分进行阅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课文学习和鉴赏空间;(4)教师在学生阅读后,均要采用一到两个问题发问引导,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学习的思路和框架,帮助学生构建语言知识体系;(5)课堂中教师进行板书书写环节上,一部分自己进行框架结构的绘画,一部分请学生对关键部分(关键词提炼等)进行补充,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思结合。 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授课效率得以提升上来,与教师在课堂中能够多样化方法的灵活运用有着一定的关联。一方面,丰富的语文学科教学方式,可以增加课堂授课的灵活性,一方面可实现提升课堂效率,开发学生潜在能力的效果,这也是有序的课堂教学实践形态。 (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优势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性提升,也应该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解决问题。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主要是学科知识为导向,进行学生学习过程的安排。新时期的教学实践方式,刚好与其相反,它是在展示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进行学科教学方式的调节。其一,小学生身心发展层面上还存在着诸多的不完善,他们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为此,教师的教学内容就应该以直观、具体化的展示为主;其二,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把握这一点进行教学。 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趵突泉》课文教学过程中,就主要是从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的视角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1)教师进行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趵突泉的相关照片,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理解;(2)课堂授课期间,教师也组织学生小组内进行课文阅读,并寻找出好的词语、句子等,集中性进行摘抄,增加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3)教师进行课文中“(妩)媚、晶(莹)”等词汇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组词,并运用相应的词汇进行造句、写片段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三)创建协调化的课堂授课结构 语文学科学习知识体系繁杂,如果单纯依靠课堂进行教学,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就会很局限,且容易出现“断章取义”的问题。为此,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就是要将课堂与生活串联起来,拓展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融合范围,从而实现语文学科教学效率提升的目标。 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课程安排过程中,就主要是通过创建课内外之间相互承接的课堂体系进行学习环境安排:(1)教师在课文教学前,指导学生以“家乡的最爱”为话题,收集有关自己家乡的相关故事;(2)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组织学生将课文中的情感领会与前期收集到的信息对比分析,以理解课文内容;(3)教师在课程结束前指导学生对文章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以“故乡的……”为题,指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未来社会生活环境这一优势,指导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期间,进行“情感转移式”的学习体会,其过程可以突破学生对学习内容之间的“生疏感”问题,以更为熟悉的环境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阻碍因素被逐步清除掉,语文知识的学习主动性也就会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就会逐步提升上来。 (四)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 小学生有颗好动好奇的心,面对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肯定会有抵触心理,我采取的措施是经常举办一些趣味活动来缓解学习的枯燥气氛。例如成语接龙活动,就是每个人以前一个人说的成语的最后一个字为首再说出一个成语,看看谁的词汇量大,大家争先恐后地抢答。此外,我还组织大家参加植树、春游等活动,在活动前给大家布置好作业,如记录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有什么感想之类的,然后写下来就是一篇小作文,这样的作业是学生们亲身经历的,写出来都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好的写作水平就是这样慢慢积累的。 (五)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学会生活。语文要为生活服务,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培养生活能力。结合时事,贴近生活,引发思考灵感。信息时代的学生消息灵通,尤其一些国内外大事要闻学生都比较感兴趣,时常会听到他们在一起议论从电视等媒体上知道的时事要闻。教师可结合时事要闻导入新课,可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克服学生对学习的畏惧心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为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就得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把培养学习兴趣放在首位,设计属于他们自己的课堂,进行教学改革,成为教育者必须面对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叶嘉梅.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J].杏林园地,2012,(2) [2]王敏.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J].吉林教育,2010,(1) [3]杨勇.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J].新课程,2010,(4) (甘肃省秦安县五营镇闫沟小学,甘肃 天水 7416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