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统编教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考
范文

    张杨丽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统编教材实施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对统编教材的内容进行重组,最大程度优化教学效果;创设真实的情境,打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开展多元的语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语文。有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最主要的是要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全面发展,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核心素养;语文课堂;教学方式

    2018年9月,上海市初中六年级开始率先使用五四学制统编语文教材。这套教材编写的一大特点是:强化素养,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科核心素养。新教材,新要求,新机遇,对语文教师来说,这是一次新的开始,新的挑战。

    语文课堂长期以来有这样几个教学误区:

    一、语文教学就是理解课文

    语文教师有时会把一篇篇文章的教学任务设定为理解文章,把一些重难点的句子分析完,就代表这篇课文教完了,学生学完了。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是跟着老师走,并没有自己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得不到提升的,将来他离开学校,会发现自己毫无用武之地。

    二、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各种习题

    不少教师在课堂里把课文的分析用大量的习题训练来代替学生的学习,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长期来看,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事实上,语文学科因其学科特殊性,单纯机械的习题训练,答题套路的教授,对学生来说只不过是会做题,实用性不强。

    三、语文教学缺少情感交流

    语文课堂里,文章需要学生品读分析。但有时候,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指向性,学生必须达到这一点才算教学成功。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多种可能的,学生应有自己的情感共鸣。但是往往因为各种原因,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多,没有让学生充分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缺少自己的心灵感悟。

    上述几点有时在一节课中全都融合了,有时只是其中某一点。这些问题的存在,其实是语文教师忽略了该学科的本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起到熏陶感染作用,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一线教师由于多种因素未能很好地对照课标进行课堂教学,没有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对于所教的教材和学生未深入解读,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

    统编教材的出现,无疑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要更准确,对课堂教什么,怎么教要重新思考。课堂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通过学习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品格。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曾在《教育的目的》中说:“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全部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是教育。”也许,剩下的这一部分就被我们称为素养。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这是语文学科的本分;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它与语言密不可分;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教师承担教育的任务;文化传承和理解,提升文化意识和理解。它以语文知识为前提,语文能力为基础,过程与方法主要体现为对学生语文思维和语感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情感态度、文化品位”等语文素养。

    基于上述论述,教师必须主动转换教学方式,改变固有的学习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才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统编教材教学内容的重组

    统编教材中的课文有些是教师以往接触过的,教师会根据教学经验确定教学内容,但结合新教材的要求,必须挖掘丰富的言语文本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拿六年级的课本来说,原来沪教版的课文在这套六年级的新教材里,全部推翻,看不到一丝熟悉的影子。所有的课文都被打乱了,一看目录,小学学过的课文竟然有五篇,有的还是五年级刚学完的。这些课文再次教学,学生还会不会有兴趣呢?到底还应该教什么?如何教才能体现在教材中的价值?

    比如:《月光曲》这篇文章景美、曲美、人更美,感情浓烈,意境深远。作者在叙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和心里想象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并用美妙的文字表达出来。考虑到学生小学时学过,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充分了解,文章主旨理解也不困难。结合王荣生教授曾经说过的话:“学生已经知道的是可以不教的。”因此文章的教学价值更多体现在语言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上。教学时,把这节课变成以读促写课,先分析文章第八节中对于月光曲的描述,品读语句写得美的地方,懂得文章是借助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方法来表达的。随后展开言语实践活动,以读促写,通过写作既能锻炼学生“写”的能力,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和思维。最后,学生之间分享交流,不仅会运用写作方法,还会品评他人的用词是否具有美感,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二、统编教材下创设真实情境

    统编教材中的课文有些对于学生来说年代感较远,所以在教学中设计情境,调动生活和社会资源,运用真实的情境,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提出自己的观点、自己查找多种问题的解决方案。

    比如,统编教材六年级《青山不老》一课,文章介绍了一位可敬的老人,生活在一片荒芜之地,他内心十分渴望把这变成茂盛的森林。他一个人15年如一日的坚守,持之以恒地种树,绿化沟渠,制造防风林带和林网。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让后代享福,老人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作者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结合文本内容,教学时,用当下流行的支付宝中的“蚂蚁森林”这一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表示自己正在使用这一功能,每日坚持到现在也不过才种了一两棵树。从而深切感受到种一棵树是很漫长,很艰难的一个过程,对文中主人公多年如一日的坚守肃然起敬。

    《竹节人》讲述了做竹节人和斗竹节人的乐趣,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眷恋。教学时设定情境为:现在你要发一條和竹节人有关的朋友圈,你会选择什么内容?这是和生活相关的情境,学生是有所知,有所感的,他们并不陌生,各个跃跃欲试,反响很好。

    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语文也要打通与生活的联系,学习与生活相关联,学生就会有感而发,畅所欲言。

    三、开展多元的学习活动

    语文学科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统编教材的编写强化了这一特点,除了传统的阅读文章以外,还设置了综合性学习活动、名著导读、口语实践栏目。教师要改变惯常序列化的课程计划模式,整合教材和课程资源,将单元内的一些活动联系起来,创设一些言语活动让学生去体验,激发学生热爱语文,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核心素养。

    统编教材六下《古代诗歌三首》全是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诗歌,教学时进行了一次“传统节日”赛诗会的活动,学生踊跃参加,不仅积累了很多古诗词,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一次次的灵感碰撞中,还有助于思维的提升。

    又如综合性学习栏目“话说千古英雄人物”,让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英雄人物,搜集资料,在班级进行演讲比赛。发言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推敲的,前后句的内容都是要进行深思熟虑的,这充分体现语言运用与思维品质这两点素养。

    借助统编教材的资源,再进行资源整合和开发,必能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教学前必须把学生的核心素养放在心上,这样才能有意义地教,学生才能更高品质地学习,最终才能成为一名真正有素养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六年级上册(义务教育教科书 五·四学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六年级下册(义务教育教科书 五·四学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上海市兴业中学,上海 20000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