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探索和谐发展的本源
范文

    吴胜林 陈洁

    【摘要】《传承与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解读》(以下简称《传承与复兴》)是一部对24字社会核心价值观解读的著作,从中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追溯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脉络,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引经据典并严谨地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观念,系统解读了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本源,阐述了其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明 “趋利性”的本质区别,是一部知识性与教育性俱佳的党建宣传图书。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核心价值观

    【作者单位】吴胜林,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陈洁,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24字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央办公厅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层面。在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主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后,共青团中央机关刊《中国青年》开辟“传承”专栏,该专栏由钟永圣主笔,以中国传统文化视角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稿内容在杂志连载后,引发读者关注,并收到大量反馈。2015年1月,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对专栏内容进行整理,出版了《传承与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解读》一书。

    该书作者钟永圣系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大连儒学会副会长与中国善财书院创办人。该书共分12篇,分别对应12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钟永圣博士在书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解读核心价值观及其历史渊流。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发展观的观念更和谐,更具可持续性

    钟永圣在书中指出:“民主与法制、自由与平等概念并非西方原创。中华民族传承的‘道统,乃宇宙、天地及人生的本质实相和变化规律。明道而悟、依道而行,是谓得道。尊道贵德,乃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书中引论《素书》中五位一体的“道德仁义礼”的解释阐述道:“礼”及秩序,要想做到“从心所欲不逾规”,首先要从“德治”开始,而法治作为社会规范的硬性防线,与“德治”一起并行成为社会治理软硬手的两个方面。正如美国法学家朗·富勒所指,“真正的法律必须符合一定的内在道德(程序自然法)和外在的道德(实体自然法)”。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此作者认为,“西方所言的平等是具有一定的蛊惑性,即便是当今的美国,也存在贫富差异较大、阶级不平等的问题,种族歧视事件时有发生。如果缺乏保障社会和谐的有效的德治,很难说他们的法律就能全面保障公民的平等与自由。因为西方民主是资本家的民主,并以经济利益为中心来实现自身民主政治及其法制架构”。对此钟永圣总结道:“莫把财主当民主。”商人们提出的民主是打折的,他们解决问题的初衷仅仅源于利益。

    钟永圣以批判和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西方的文化法则,认为“西经”并非是真经。由于西方经济学鼓吹纯粹的市场规律及丛林法则,其中的人与组织为了实现“局限条件下自利的最大化”,必然要避开道德底线,采取非常措施。由于其严重的趋利性,西方社会缺乏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协作性,屡屡造成金融危机。相对来说,中国强调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的策略就显得更有优势。对此钟永圣认为,“某个人、组织或阶级的富裕并不是大道,全民过上富足的生活才是中华传统文化要传达的要义”。他引《易经》阐述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这区别于西方建立在商业经济基础上的民主样式。钟永圣在总结中国历史各王朝兴衰的基础上分析道:“合道兴德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周代成康之治、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和清代康乾盛世,均遵循了这个规律。”而历朝历代的衰亡均与穷兵黩武、利欲熏心和道德沦丧等失道弃德有关。而西方推崇的纯粹商业经济及达尔文主义信条宣扬自私,鼓励逐利,也显露了其在文化发展中有失道弃德的迹象。

    二、中华传统文化中宣扬的正确道德观及其要求更为系统与全面

    钟永圣认为,“群体心境影响国家及世界的和谐程度,个体的心境影响了群体心境”。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体心境长期处在激烈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中,且过于强调趋利性,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及缺乏信任。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文化,要求个体修身、齐家,进而影响群体及国家的和谐程度,其强调内先修身养性、外尚德兴仁的文化观念,可有效制止纷争,遏制灾戾,即便面对天灾人祸,人们仍可从容面对。而中华传统文化也恰好契合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由需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修身养性是提高自律的方法。当所有个体意识到和谐的重要性,并做到身体力行时,群体的和谐、国家的稳定便成为可能。《传承与复兴》中阐述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自律就没有自由。合情合理及合法合规的自由才是真正自由。”钟永圣引述道:“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学术上的自由境界;勤攻道艺而炉火纯青,才能达到专业的自由;熟悉并遵守社会及群体的规则和秩序,才能更好相融相生,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第二,平等要建立在德行基础上。钟永圣在书中指出,“西方的人权观念是‘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人与人相互尊重,以及现代中国提倡的人人享有基本生存权、发展权与受教育权,便是人权的基本内涵”。延伸开来,中国各个古典思想流派及佛道教均强调自然界里所有动植物平等,同样享有生存权的观点,强调生态平衡和绿色发展,这超越了西方仅限于人类范畴的平等观。而钟情于丛林法则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鼓励自私自利,虽然有基本宗教和法律这样德治和法治的结合,但西方社会的德行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全面贯彻的德行观点相比,在德治方面略显单薄。

    第三,公正需要建立在中道基础上。书中认为,“修身才能齐家,治天下。而修身则是防止人在、惧怕、好乐、嗜欲和患得患失等情况下失去中道。而中道是公正的根本,共产党人只有保持清澈、明镜、纯洁和淡泊等良好心境,以保持内心的中道,才能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儿”。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强调“公之正道”,朱镕基总理则引用郭允礼《官箴》中“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的话来阐述其从政的理念。

    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公民道德观的人文价值更为强烈

    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将“孝”作为家国天下的根本,其中“孝”作为基本教义一直被推崇至今,诸如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等内容,其不单单有儒家文化中伦理纲常的基本内涵,更是作为亲情及人伦情感的基本准则被论述至今。家庭、家族及乡梓文化备受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当然其也有糟粕的一面,但作为维系人文价值情感层面、文化根系的纽带,仍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是孝乃守家爱国根本。孝道一直被中国传统文化所重视,自古以来“孝”被认定为“至德要道”,以孝治国成为串联家、国和天下的主线。从《尔雅》的“善事父母为孝”,到《说文解字》中“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再到《孝经》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中国传统文化将孝道从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和敬师爱友延伸至爱国。二是以敬业为安定的基础。钟永圣认为,“敬业便是自利与利他的结合,敬业首先要尊道贵德,即所谓‘品质虽贵,必不敢惜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只有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追求精益求精,止于至善,才能做好每一件产品,更好树立工业大国品质”。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国家的理想状态为“安居乐业”,其中“乐业”便有敬业的含义。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的“事业”,乐在其中,则达到《道德经》所指“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的理想状态。三是虽然社会分工不同,但不同行业、专业及技术领域均平等。每个人的禀赋、社会属性及生存环境虽然不同,但我们依然可以在平凡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笔者认为,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读到了传承的真谛,并以此为视角,解释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传承与复兴》中还提到:“诚”作为认知和践行的德行根基,正如《中庸》中所指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一样,即诚实是人性中纯净的、圆满自觉的和自然的天性。《道德经》剖析“诚”与“尊道守德”的关系时认为,“道之为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即拥有本真的人的一言一行,如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一般真实可靠地运转,若逆行则“伐其本、坏其真”。而失道败德,其结果可能是纷争乱伐四起,世事混乱。因此,在社会结构中,每个人或组织均要遵守诚信之真,遵道守德,则上可以诚心取信于民,百业兴盛,下可使事事清宁,万事融通。另外,《传承与复兴》还阐述了“友善乃和谐社会起点”的观点,即“善”是人在顺应人间“道德”时,体现出的悲慈、仁义、宽容和谦逊等的胸怀。钱永圣认为,“以仁德之心待人接物,则心细气柔、友善谦让,可减少内心执念,消解人际纷争,化解社会矛盾,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当然,组织及国家间也可求同存异,合作共赢”。

    [1] 彭国翔. 重建“斯文”:大国崛起的当务之急[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6):18-22.

    [2]崔宇,胡素杰. 儒学宗教化的哲学递进——浅谈儒学与孔教[J]. 飞天,2011(2):104-105.

    [3]徐剑雄. 论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中的作用[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90-93.

    [4]李贵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28-3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5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