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Na2S与FeCl3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及思考 |
范文 | 朱华英 刘怀乐?? 摘要: 用实证的方法认识Na2S与FeCl3溶液混合与作用,从反应现象去认识反应过程,从而得出这样的认识: 在反应生成的黑色沉淀中,一定有FeS和单质硫S,但不含Fe(OH)3。一般说来,仅在Na2S过量的情况下,黑色沉淀中才可能有Fe2S3。 关键词: 双水解反应; 平行反应; 氧化反应; 先后反应; Fe2S3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8)80088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20多年前我们仔细思考过Na2S与FeCl3溶液反应的问题,并有文字的叙述[1]。最近有同行朋友不约而同地也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文章需要我们斟酌。仔细看了以后,我们觉得还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1 问题背景 在中学不少教辅资料上都出现了Na2S与FeCl3溶液反应的问题,无论是公开讨论也好,抑或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也好,既有相同的认识,也有不同的声音。例如: (1) 肯定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FeCl3+Na2S2FeCl2+2NaCl+S↓ 2Fe3++S2-2Fe2++S↓ (2) 可能还有黑色Fe2S3和FeS生成; 2Fe3++3S2-Fe2S3↓ Fe2++S2-FeS↓ (3) 是否还有Na2S与FeCl3之间发生所谓的双水解反应; 2FeCl3+3Na2S+6H2O2Fe(OH)3↓+3H2S↑+6NaCl 2Fe3++3S2-+6H2O2Fe(OH)3↓+3H2S↑ (4) FeCl3溶液有氧化性,当FeCl3过量时反应生成的Fe2S3,是否还有可以进一步被FeCl3氧化生成S的可能性。 以上陈述以及反应表达式似乎都是顺理成章的,但有两个问题在教学时需要面对。一是理论假设和实验事实是否一致,二是反应试剂的浓度、加入的先后顺序是否对反应现象和生成物的种类产生影响。 2 反应过程初探 2.1 添加试剂的顺序不同,现象不同 实验1 在稀的Na2S溶液中逐滴加入FeCl3稀溶液,直至过量。 为了观察方便,试管里注入不少于1/3试管体积的Na2S稀溶液,逐滴加入FeCl3稀溶液。从沿着试管壁加入的第1滴FeCl3溶液开始,静置观察几秒钟之后再振荡,可见即刻有浓浓的黑墨色沉淀生成;当滴入第2滴,第3滴,直至FeCl3溶液过量,可见黑色沉淀在逐渐增多之后又逐渐部分溶解,呈黄褐色浑浊样。 鉴于Na2S溶液呈强碱性反应,反应开初,FeCl3与Na2S溶液之间主要是以发生简单离子反应(复分解反应)为主,生成Fe2S3沉淀: 由于FeCl3溶液的浓度很稀,氧化能力弱,以下反应很难发生,即使发生了,在数量上也是很次要的。 随着生成黑色沉淀(Fe2S3)量的增多,Na2S溶液消耗殆尽时,溶液的pH减小,FeCl3的氧化性相对增强,因此反应后期滴入的FeCl3溶液可能将Fe2S3溶解(氧化),使反应混合液呈黄褐色浑浊样。 实验2 在稀FeCl3溶液中逐滴加入稀Na2S溶液,直至过量。 注意观察,当第1滴Na2S溶液与FeCl3溶液接触的一瞬间,也立即生成浓墨黑样的Fe2S3沉淀,当沉淀下沉扩散时又可以被下层的FeCl3溶解(氧化),这时的溶液因混有单质S呈黄褐色样(反应同前)。待后继滴入的Na2S把FeCl3消耗殆尽时(最先滴入的S2-几乎全部转化成单质S,黄褐色样更加浑浊;溶液中的Fe3+也几乎全部转化为Fe2+),之后滴入的S2-则与Fe2+结合生成大量同样呈浓墨黑样的FeS沉淀。反应过程可大致表示于下: 2.2 所用试剂的浓度、用量不同,现象也不同 不同浓度的FeCl3和Na2S溶液相混合,可以有下所示的4种不同作用情况: 如果相互滴加試剂的顺序、试剂的浓度不同,①②③种情况跟实验1和实验2的现象是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唯独第④种情况的反应显著放热。似乎可以这样认为,只要溶液稀了,反应热会被稀释,热现象不明显。 实验5 在FeCl3的浓溶液中,逐滴加入浓的Na2S直至过量。反应主要生成大量墨黑色的Fe2S3和FeS的混合沉淀。尽管不可避免也会有Fe3+与S2-,以及Fe3+与Fe2S3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黄色单质S,但是由于深黑色FeS等的掩盖作用,黄色无法显现出来。 实验6 在Na2S的浓溶液中,逐滴加入浓的FeCl3溶液,直至过量。反应开初也生成墨黑色的硫化物沉淀,但到反应后期,由于Fe3+的氧化作用,致使S2-、 Fe2S3、 FeS中的S均被Fe3+氧化成单质S,整个反应产物呈明显的淡黄色浑浊。实验5和实验6一墨一黄,形成鲜明的对比。 实验7 由实验1~实验6所得到的黑色沉淀,分别静置过夜,用吸液滴管吸出(弃去)上层清液,然后在沉淀中加入适量的酒精,振荡,静置,然后把静置后的上层清液吸出,轻轻注入盛有半试管水的液面上,你会发现液面上立即显白色浑浊,这是溶解在酒精中的S,因改换溶剂(水)而被析出。这是墨黑色沉淀中有单质S存在的铁证。 3 不可忽视的两个问题 3.1 沉淀中有没有Fe(OH)3 根据Na2S和FeCl3溶液的酸碱性,似乎顺理成章地可以写这两种盐溶液之间所谓的双水解反应: 于是,有人认为黑色沉淀中也含有Fe(OH)3。 我们认为,Na2S与FeCl3溶液之间的反应,无论是Na2S滴入FeCl3溶液中,还是FeCl3滴进Na2S溶液中,又特别是在Na2S溶液过量的情况下,黑色沉淀中几乎不可能有Fe(OH)3存在。下面的实验有力地支持了这种认识。 实验8 试管里装入新制的、经水充分洗涤呈中性的Fe(OH)3沉淀,当滴入Na2S溶液时,可见棕色的Fe(OH)3沉淀慢慢变成了黑色。如果把这种沉淀洗涤后加入FeCl3溶液,沉淀又复溶解。 3.2 FeCl3溶液不宜酸化 习惯上都要在配制好的FeCl3溶液中加几滴稀盐酸以防止FeCl3水解,本实验中若将FeCl3溶液酸化是不恰当的。原因有二: (1) Na2S容易被氧化成Na2SO3。即使是新购进的分析纯Na2S也多少含有少 量被氧化生成的Na2SO3。所以,将试剂Na2S溶液酸化,会出现乳白色浑浊。 显然,用盐酸去酸化FeCl3溶液对本实验会有干扰。 (2) 酸化的FeCl3的氧化性,比没有酸化的FeCl3溶液有更强的氧化性, 可能会产生多种干扰影响对本实验的观察和认识。 综上可见,Na2S与FeCl3溶液混合,无论溶液是稀是浓,也无论是Na2S滴入FeCl3溶液中,抑或是FeCl3滴入Na2S溶液中,也仅仅是反应过程稍有不同。在所生成的沉淀中,一定含有FeS和单质S,但不含Fe(OH)3,也仅在Na2S过量的情况下,沉淀中才可能含有Fe2S3。 4 导教导学思考 FeCl3与Na2S溶液之间的反应在教学中所要讨论的问题可能远不止这些,但它带给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导学思想可能还远不止这些。我们认为,明确以下几点导学思想会更有益处: 第一,类似像FeCl3与Na2S溶液之间的反应,在中学化学里作定量研究意义不大,要刻意去配制有准确浓度的试剂来做实验也没必要;两种溶液的浓度——浓与稀都是相对的,只要浓与稀在实验现象上有明显差别,则足以论证和说明问题。 第二,导学中应强调反应过程,特别是通过观察化学现象去认识化学反应过程,进而体味化学反应的复杂性: (1) 反应物相同,反应物的浓度、添加试剂的顺序不同,反应的现象、反应的过程都可能不相同。 (2) 一般来说,一个化学方程式可以表达一个事实;但是反过来,一个事实很难用一个方程式来表达。 (3) 反应物相同,条件不同,生成物不相同的反应已为大家熟知;还有反应条件相同,而又同时发生多种平行反应,也要讓学生有所了解和理解。 第三,有条件的学校和班级,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让他们感受“只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是能动的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盲目的实践比什么都可怕”的道理。 参考文献: [1]刘怀乐著.中华化学教学实证与求索[M].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29~13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