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弹幕视频的传播模式构建与用户心理分析 |
范文 | 刘慧佳 摘 要 弹幕是年轻人观看视频的一种方式。基于弹幕视频的传播特点和生成规律,构建了弹幕视频的传播模式图,并从心理学角度对弹幕用户的传播行为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 弹幕视频;传播模式;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6-0020-03 弹幕原用于军事术语,指的是火炮、子弹等的密集攻击。1993年,日本游戏公司开发了一款射击游戏,其视觉效果为大量弹丸划过屏幕。随后,日本某一动画网站播放器增设了解说功能,观众在浏览视频时会看到评论在上面飘过,因这种形式很像弹幕射击游戏,弹幕视频由此得名。 目前,我国发展较好的弹幕视频网站有Acfun、Bilibili等,很多传统视频网站随之开启弹幕功能,如优酷、爱奇艺等,除此之外,电影也增设了弹幕功能。如今弹幕的应用扩展到很多领域,很多大型的直播节目中都引入了弹幕,这无疑增强了弹幕用户的参与性和话语意识。 1 关于弹幕 1.1 弹幕的编辑形式 弹幕的使用往往不是为了向人们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而是为观众构建一种独特的观看体验。随着用户需求的增加和编辑功能的完善,弹幕编辑形式越来越花样出新。主要有4种形式: 1)字幕弹幕。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呈现字幕效果的弹幕。2)遮挡弹幕。通过发送大量弹幕以遮挡视频部分画面或全部画面,达到护眼效果。3)预警弹幕。以“前方高能预警”等字眼为主的足以引起观众好奇心的弹幕。4)彩虹弹幕。指重复发送相同内容并予以不同色彩进行装饰的弹幕,常用来凸显内容[1]。 1.2 弹幕的传播特点 首先,弹幕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相比于传统视频的观看模式,弹幕视频的优势在于用户的评论可以即时显示在视频相应的时间节点上,达到评论内容与画面内容的高度匹配,给其他用户带来不一样的观看体验。同时,弹幕视频中任何人的评论都能在其他视频观看者面前呈现出来,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内收看视频的受众可以互动交流,在使用弹幕功能的基础上彼此建立传者—受者的关系。 其次,弹幕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匿名性和娱乐性。用户在发送弹幕时无需验证真实身份,匿名特点让用户的防备心理大大减弱,消遣心理随之提升。不需要为说话瞻前顾后的弹幕用户,大都抱着一种娱乐态度去发表意见和短评。按照个人的风格喜好编辑文字,通过对语言、符号及表情的运用,自由地决定发送时间、发送位置,极大地满足了用户的表达欲望和娱乐需求。 2 弹幕视频的传播模式构建 图1为弹幕视频的传播模式图。 由此可见,弹幕视频是在用户观看的过程中得到不断丰富和补充的,这个过程没有尽头,直到视频供应商下架原视频或者关闭弹幕功能。在一轮传播中,原视频是不含有任何弹幕文字的视频本身,接收原视频的第一批受众中包含着弹幕“一级用户”。在观看原视频的同时,这些“一级用户”开始加入对原视频的解读和评论,视频内容变成“原视频+一级弹幕”;随后,弹幕“二级用户”经过接收和评论,使其再度丰富为“原视频+两级弹幕”,完成二轮传播……在不断传播与接收之间,更多的用户相继发布弹幕。原视频由于多级弹幕用户的“加工创作”,就变成了“原视频+多级弹幕”的形式。每一级用户之间可以进行跨时空交流互动,以达到社交目的;同一位用户也可以多次浏览视频发送弹幕,因此,每级用户的身份存在重叠现象。 3 弹幕用户的心理特征分析 弹幕视频画面中划过大量评论,不符合其他年龄群体的观看习惯,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弹幕仍然是一种很流行的观影方式和社交方式。 而所谓“弹幕用户”,指的就是使用弹幕功能的视频受众,只要点开“弹幕”选项的受众都是弹幕用户。弹幕用户按照行为习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只观看弹幕内容不发送评论;2)在观看弹幕内容的同时发送评论。 在以上的概念里,弹幕用户具有双重身份,既可以是内容的传播者,又可以是信息的受传者,在传播过程中二者角色的转换具有高度自主性。因此,弹幕用户的心理分析对于弹幕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1 消除孤独感,增强参与感 许多弹幕用户表示他们并非想要单纯地观看视频,而是意在加入网友的“吐槽大军”。当一个人看视频所产生的喜怒哀乐无人知晓无人分享时,很多用户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独自观影,通常会在虚拟世界发送一些“找人弹幕”,例如:“有人吗”“人这么少”“我来了”“谁在”等的内容。弹幕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这些用户减轻现实世界中的孤独感,当看到这么多人都在视频上活跃着,一种“异地作伴”的心理感受由此而生。 經过对弹幕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有些用户带有明显的社交目的,例如:“想阅读小说的加我QQ”“联系方式××”。事实上,这些社交行为也基于一种孤独感,想知道对方是否和自己有着相同爱好,以期通过网络建立一种“精神友谊”。当发现彼此拥有相近的审美情趣、文化层次、观点看法时,他们会得到一种情感上的靠近或思想上的沟通。大家一起观看弹幕视频的感觉,打破了用户观看传统视频的习惯,满足了不同人的不同社交需求。 弹幕内容不受时空限制,其本身的互动性也引发了很强的参与行为。在时间顺序上后来接收视频的受众,只需点开“弹幕”选项,就可以看到之前的弹幕用户对于视频的诸多看法,也可以看到和自己同时异地的其他观看者的评论。除了新旧评论之间呈现的互动态势,新老用户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动。新用户可以在老用户的评论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回复,这种即时的表达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用户对于孤独感的注意力,促使着用户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3.2 精神分析学下的快乐原则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其研究成果在人格理论发展史上占据无可取代的地位。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地形观”,即人格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组成。在弗洛伊德看来,潜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包括原始冲动、本能以及后天形成的与本能相关的欲望。随后弗洛伊德提出了修正之后的人格“结构观”,即本我、自我和超 我[2]。本我指的是人类潜意识里最本能的一种欲望,遵循着“快乐原则”;自我指的是后天发展的结果,用以协调本能要求和现实社会要求之间的不平衡,遵循“暂缓快乐的原则”;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高层,通过社会规范和道德教养形成,目的是达到理想 人格。 弗洛伊德指出,实现本我的唯一目标是:满足欲望、追求快乐。年轻人在面对现实社会中的压力和约束时需要寻找一个能够发泄的窗口,于是在虛拟世界中释放压力和恶搞玩乐成为一种有效方式。从弹幕视频的内容来看,性质以娱乐为主,大多是一些无聊的戏谑、主观的吐槽、对编剧的质疑、对演员的评头论足等,这反映出年轻人消遣待物的心态。他们关注的重点在于弹幕能否满足个人的娱乐需求,这充分体现出弹幕用户的“游戏心理”。 弗洛伊德提出“自恋是一种自我关注”,他指出自恋是一种人人皆有的特质。在弹幕传播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内容,例如:“我来告诉你们接下来的剧情”“前方高能”或者“这个演员的演技真心差到爆”“这个女演员整容了吧”等的评论,不管是给大家的剧透还是对他人的点评,这些都反映出弹幕用户的自恋精神。出于对自我认同的追求,弹幕用户对于这种匿名又随意的评论乐此不疲;同时,在认同他人精彩的评价或看到娱乐性的文字时,用户本能需求中的“快乐原则”也能得以实现。 3.3 狂欢心理与简易阅读 巴赫金提出的著名狂欢化理念源于西方的狂欢节。在狂欢节期间,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等级秩序和教条常规,可以与任何人随意互动歌唱玩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仿佛得到了打碎重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娱乐化。民众在狂欢广场上对国王“脱冕”与“加冕”的仪式进行模仿,反映的正是一种大众狂欢,他们以期通过表演得到暂时的放纵与欢乐。 “脱冕”与“加冕”同样是弹幕的生成机制[3]。弹幕是弹幕用户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见对视频文本进行的再创作,通过弹幕进行二次创作可以使原视频的内容意义得到延伸。弹幕视频改变了传统视频中的“编辑-受众”的关系,通过用户自由表达观点从而增加视频文本内容,“加冕”的正是弹幕用户的创作权;同时“脱冕”的则是视频创作者的权威。弹幕出现之前,创作者与受众之间是一种单向传播,弹幕出现之后,受众与创作者之间实现了多方面互动,例如“编剧你出来我绝对不打你”“小编该领盒饭了”等的隔空示音。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习惯了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冗长的文字无法始终吸引人的注意力。受众不自觉地接受着媒体带来的非完整的、零碎化的信息,被动地培养了阅读简易文字的习惯。弹幕正符合这样的阅读需求,简短明白言简意赅。当用户观看弹幕内容时,一条条评论像流星一样划过屏幕,转瞬即逝最终消失;当用户发送弹幕内容时,表达的信息可以不具备逻辑性,更无需斟酌用词,例如:“你懂的”“潜台词”“穿帮了”等的评论。 4 小结 “弹幕”自发展以来成为年轻人观看视频的方式,也成为一种网络社交方式。从弹幕的传播模式图可以反映出,弹幕视频的生成像一个“滚雪球”的过程,内容逐渐得以丰富。对于弹幕用户的使用行为和使用内容进行心理学方面的探究,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一小众年轻人的心理状况。把握用户的心理对于传播者来说极其重要,因此对弹幕用户进行心理研究是也对弹幕发展做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聪,常昕,陈颖.浅析“弹幕”对大众传播模式的革新与影响[J].东南传播,2014(12):12-14. [2]肖玮颉.从弹幕看群体传播时代传播主体的心理特征[J].今传媒,2015(8):20-21. [3]汤天甜,陈卓.弹幕的传播效果及其影响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72-17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