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理工科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及培育状况研究
范文

    摘 要:工匠精神是培育和踐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的有效路径。当前理工科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认同存在“四多四少”的特征,从思想革新、文化涵养、夯实课改和实践推动四个方面提出加强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认同;培育;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工匠精神是指在职业领域以追求极致完美为目标,体现出敬业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从事职业所必备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锲而不舍的职业思维和能力。弘扬工匠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的有效路径,也是在全社会树立崇尚劳动新风尚的内在要求。培养工匠精神是理工科专业全面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更好发挥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功能的体现。作为“准社会人”的理工科大学生,科学领悟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有利于形成正当的学业志趣,树立科学的事业理想。

    但在当前理工科大学生学习中,存在大量与工匠精神要求相悖理的现象。一方面,中国制造正向“中国智造”转型,对理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大学生的学习观、事业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大学校园的校园文化活动纷纷打出了践行工匠精神的口号,但多停留在标签层面,对其内涵和素养的落实缺乏明确的要求和实质性举措。另一方面,快餐文化滋养的新一代大学生惯于强调自我理解和感受,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只停留在字眼和概念认知上,在行为的内化上涉足甚少。再加上一些理工科专业在工匠精神理解和认同上的“失位”现象。因此必须及时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引导,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

    二、调查方法及调查对象

    (一)调查方法与问卷设计

    本研究以徐州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为样本,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调查。针对目前理工科大学生对工匠精神认知实际、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课题组编写了《当前理工科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状况调查问卷》,内容覆盖工匠精神的认知情况、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渗透作用、各类课程学习对大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协同状况等内容。

    (二)数据来源

    本课题研究在问卷设计和发放上考虑两个原则:一是强调专业性。选择驻徐高校中不同理工科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期反映理工科大学生的整体认知状况;二是强调广泛性。调研对象覆盖大一到大四,在力求均衡基础上加以抽样形式展开,以期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本着上述原则,项目组对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和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5所高校的10个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在收回的问卷中,按照大一至大四进行分类,各抽取出150份进行了统计。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问卷整理与分析,理工科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情况如下:

    (一)术语认知率高,内涵认同度低

    几乎所有理工科大学生都知悉我国正在提倡和弘扬工匠精神,也了解其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和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近一半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仅停留在细致入微、一丝不苟上,而对其内含的价值观和精神气质知之甚少,更不要说蕴含其中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理解了。理工科大学生对工匠精神了解的渠道90%来自网络,主要是网络文字浏览或者视频观看,而对于主流媒体推荐的《大国工匠》等纪录片知之甚少,而翻阅过类似于“工匠精神”相关书籍的同学仅为12%。单一的资源渠道是理工科大学生不能充分了解工匠精神的主因。

    (二)功能认知度高,学习主动性低

    关于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选项,对于积极选项,绝大部分学生表示认知和认同。98.66%的大学生认为“工匠精神是行业人员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生存智慧”;93.62%的大学生认同“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践行载体”;95.35%的大学生认同“弘扬工匠精神是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驱动力”。整体上理工科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持积极态度。对于消极类选项,约23%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已不适应智能化生产需求”、“工匠精神在未来智能型社会无关紧要”、“工匠精神在当前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中意义不大”;有5.77%的受访者认为工匠精神对工作学习未必就有帮助,对工匠精神的学习没有必要投入较多精力,在学习上无需投入太多精力。

    (三)受教方期望高,施教方供给低

    99%的理工科大学生认为需要培育“工匠精神”,因为它能够提高专业水平、提高专注力、提升学习效能。但只有3%的学生认为校方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很重视,认为一般重视占37%,不太重视和不重视约占60%。92%的同学认为学校没有开设“工匠精神”专门课程。有关“工匠精神”的教学内容方面,88%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没有提供相关内容,48%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在部分课时有所涉及,85%的学生认为校园团学活动没有涉及相关内容,86%的学生认为校方没有举办过工匠进校园活动。数据说明高校教师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尚不充分,“课程思政”建设尚不到位,“思政课程”的针对性不够。

    (四)整体期望度高,环节执行力低

    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的有效手段。调查显示,所有学校、教师和理工科学生均认同用工匠精神浸润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是时代之需。但在实践工作中,却存在口号多、举措少的状况。参与调研的各校在领导讲话中都提到用工匠精神引领学生培养,但大部分师生认为,理工科专业在人才培养制定和课程大纲设计中缺乏相关内容,教学活动对工匠精神的介绍仅限于宣传,具体操作层面缺少推进机制;部分老师在教学中会谈到工匠精神,但基本没有系统梳理。在专业实践中,专业理论的检验和深入较多,而对其间蕴含的事业心和职业态度重视不足。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较多,价值引领不足现象普遍存在,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挖掘,“水课”现象普遍存在。

    四、新时代加强理工类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与对策

    (一)革新意识:全面强化“工匠精神”的系统认知

    毛泽东同志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1]同样,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首要的也是认清国情问题。中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进行迈进,我们要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占据主导地位,工匠精神的培育和践行必不可少。对于理工类专业来讲,校方、教师和学生必须树立蕴含工匠精神的国家情怀,从历史责任高度提升工匠精神的认同度,将其作为文化自信的组成部分加以建设。对校方来讲,要将工匠精神融入理工科大学生教育放在“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将其作为校园主流价值予以强化,以顶层设计推动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和课程建设完善,以校园整体的爱岗、敬业、奉献作风为弘扬工匠精神创造潜移默化的氛围;对教师来讲,充分领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是“四个回归”的基本要求,积极投身“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建设活动,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当代价值,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将价值引领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将工匠精神资源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讲,要将个体价值的实现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加以定位,从事业信仰高度理解培育工匠精神对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

    (二)文化涵养:增强理工科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情感体验

    高校校园文化是培育理工科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基石。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加强对中国人民光荣历史和中华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重点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国人的骨气和底气。”[2]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其丰富的物质内涵、灵动的精神指向、科学的行为指引和易行的制度设计增强理工科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情感体验。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校专业文化的结晶和反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打造富有工匠精神色彩的文化空间,在物质文化打造上要铸造出蕴含“工匠精神”的代表产品,让中国制造、中国品牌、中国技术成为物质文化载体和文化符号;在精神文化培植上,要注重树立崇尚劳动的观念和弘扬职业平等的价值取向,将国家层面的创新驱动战略和个人层面的创新创造精神统一起来,将职业精神与国家需要有机整合;在行为文化引领上,突出现代工匠不断进取、追求完美的示范作用;在制度文化建构上构建和传承工匠精神的校园管理服务体系,以精细化的管理服务渗透工匠精神的价值和精髓,最终实现理工科大学生在工匠精神认知上的文化自觉;在载体创设上,构建和完善传承工匠精神的传播平台体系,将工匠精神资源充分体现在校史馆、微信公众号、宣传栏、校报校刊上,提升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在活动开展上,开展工匠精神模范人物进校园活动,让理工科大学生了解、体验工匠精神魅力和价值,结合专业创建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学生社团组织,利用团学组织讲好工匠故事等,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工匠意识。

    (三)夯实课改:深化以“工匠精神”为内容的教育供给侧改革,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协作的教学共同体建设

    首先,推动工匠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三进”工作,增强理工科专业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工匠精神是连接思政课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契合点。通过案例开发、实例研讨、翻转课堂等方式将工匠精神作为素质构成融入思政课教学,实现丰富教学资源和利用鲜活案例的有机统一,在满足学生的成长和期待中落实思政课教学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基本原则;其次,以“金课”建设为抓手,将工匠精神融入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中。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的编制中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之中,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要求体现到具体的教学评价标准之中,将专业教学的价值引领功能进一步放大,把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转化为对学生精益求精和爱岗敬业的价值要求。

    (四)实践推动:在充分开展各类实践教学的隐性教育中不断渗透工匠精神

    实践活动是人们认同、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使之内化为自身意识并最终外化为行为举止的重要环节。首先,充分利用理工科学生参加的各类学科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积极推进专业和课程教学的项目化与常态化建设,引导学生在参赛实践中检视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德技并修中加快工匠精神的有效转化;其次,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基地建设,为理工科大学生技艺和技能操练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通過实训提升专业技能,同时在观察、参与和磨砺中不断体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形成、发展和强化对工匠精神的情感与认知,实现思想意识的全面升华。通过产教融合平台建设,让工匠精神巧妙地融合进专业实习,在潜移默化中生成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第2版):633.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7年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17SJBFDY750)

    作者简介:安克杰(1972—),男,甘肃临泽人,硕士,徐州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