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互联网+”时代地方广播媒体满足受众需求的策略 |
范文 | 姜笑君 袁媛 摘 要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受众媒介使用习惯的不断变化,受众出现了由被动到主动、信息接收方式由整体到碎片、信息需求由统一到多样的变化。面对受众的新变化,地方广播媒体需要抓住时效性强、权威性高、便民性强的优势,通过打造地方特色栏目,鼓励受众参与内容生产;改造新闻生产流程,满足受众随时随地接收信息的需要;利用“算法分发”,实现从“广播”到“窄播”的转变的方法满足“互联网+”时代受众的多种需求。 關键词 “互联网+”时代;地方广播媒体;受众需求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1-0094-0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理念的推动下,广播媒体也不断尝试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打造全新的融媒体平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若想在智能媒体时代拥有忠实的受众,使广播能够焕发出持久的生机,需要在充分了解和满足受众需要的基础上,发挥“互联网+广播”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广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互联网+”时代受众的新变化 随着我国网络强国战略进一步落实,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普通民众分享到的互联网红利水平不断提高。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7.53亿,手机网络新闻的使用率达82.3%[1]。可见,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新闻信息,特别是随时随地收发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习惯。 1)由被动变主动,参与内容生产积极性高。据《2016年中国互联网新闻市场研究报告》调查显示,2016年上半年 “通过社交媒体获取过新闻资讯的用户比例高达90.7%,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参与新闻评论的比例分别为62.8%和50.2%,通过朋友圈、微信公众号转发新闻的比例分别为43.2%、29.2%。”[2]在Web2.0时代,互联网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用户参与网络内容的生产成为可能,交互性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特点,应运而生的博客、百科全书、即时通讯等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发表个人意见、讨论交流、即时发布与获取信息的平台。随着Web2.0时代向Web3.0时代的过度,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成熟,受众网络参与性应用工具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受众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媒介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参与内容生产、表达个人意见与观点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2)由整体到碎片,信息接收方式越发随意。随着对新媒体的使用逐渐适应和习惯,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为了在固定的时间内能够做更多的事情,并将分散的时间有效利用起来,那种在大众传媒盛行时期的在同一场景、固定时段、接收相同且整体化信息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媒介接触时间越发分散、信息接收更加碎片化。同时,信息的接收方式也越发随意,有不少受众一边开着电视、一边看着手机,而且很多媒介接触行为都是伴随着日常工作和生活发生的,如户外休闲的时候听广播、看手机;乘坐交通工具的时候听广播、看手机或报纸;做家务的时候看电视、看手机等。从现阶段各层次、各年龄段广播受众收听习惯的调查分析显示,连续收听广播节目1小时以上的听众以老年群体为主,占听众总数的21.7%;而每次收听广播节目15~30分钟的各层次、各年龄段人群占听众总数70%以上,“碎片化”收听已经成为广播收听的主要模式[3]。 3)由统一到多样,信息需求个性化日益强烈。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的无限性相对于人们处理信息能力的有限性而言,无疑给受众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受众每天对信息不仅应接不暇,而且真伪难辨。而信息接收终端的不断多样化,使自主性设置与主动性选择成为可能,受众越来越不习惯在固定的接收终端、在相同的时段、接收千篇一律的信息。在新闻传播活动由信息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的当下,受众的注意力进入了史无前例的短缺时代,若能有针对性地为受众提供他们需要的个性化内容,节省他们筛选信息的时间,这种信息传播方式极易获得受众的青睐。这就是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聚合类手机新闻客户端在众多手机新闻App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2 地方广播媒体满足受众需求的策略 据2016年中国广播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中央级、省级、市县级电台的市场份额分别是10.7%、35.1%、54.2%,市县级电台的市场份额依然最大,超过50%,在非省会城市的市场份额超过70%。”[4]可见,地方广播媒体在收听市场中占有绝对优势。地方广播媒体具有地方特色明显,时效性和权威性较高,交通广播便民优势极强的特色。在“互联网+”时代,移动电台发展迅速,地方广播媒体与这些新兴的微电台拼内容的广泛性与娱乐性、收听的便捷性、资源的多样性恐怕难以获胜,但是可以学习它们传播路径与传播方式的特色,注入满足地方受众的信息内容,得以稳固占据一席之地。 1)打造地方特色栏目,鼓励受众参与内容生产,激发受众的互动热情。优质的地方特色内容依旧是“互联网+”时代地方广播的最大优势。在移动互联时代,节目内容的生产无需仅靠新闻媒体来完成,手机用户都是潜在的公民记者,只要传统广播媒体提供一定的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和微博等,畅通用户内容生产渠道,身处新闻现场的用户可以随时为新闻生产提供及时、独家的新闻信息,并且就报道内容进行评价和讨论。“PGC+UGC”相融合的新闻生产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和即时性,也最大程度地肯定了受众的新闻生产价值,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新闻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借助社会化媒体平台,节目主持人可以与受众进行实时互动,不仅可以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根据受众建议调整新闻事件的调查视角、了解受众最急切的信息需求,根据受众需要调整播出顺序,激发受众参与新闻传播的热情。 2)改造新闻生产流程,实现多终端有效分发,满足受众随时随地接收信息的需要。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中央厨房”建设已经在很多地方媒体平台展开。“中央厨房”比较注重资源的整合和协调合作,能够实现一次采集,多平台分发,这种形式既适合财力雄厚的大型国家级新闻媒体,同样也适用于资金比较有限的地市级新闻媒体。只要建设好“总编调度中心的决策指挥机制”和“采编联动平台的协作采集机制”,就可以实现新闻生产流程再造,打破地市级媒体不同媒介之间的壁垒,实现不同媒体内容及渠道的融合,将有限的人、财、物力资源有效配置,针对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媒体官方微博等不同平台的特点,实现新闻生产的多样化和特色化,满足不同媒体受众的需要。在差异化生产过程中,充分考虑广播非可视化、想象空间充分、便携性强的特点,打造适合传统广播和新媒体平台的广播节目,通过丰富的信息供给,满足受众随时随地接收信息的需要。 3)利用“算法分发”,实现从“广播”到“窄播”的转变,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以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为代表的聚合类手机新闻客户端,利用“算法分发”模式筛选用户感兴趣的新闻信息,实现了个性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推荐,深得用户欢迎。地方广播媒体打造的新媒体平台也可以借助这种新闻分发方式,通过搜集受众在手机客户端的收听偏好、在媒体官方网站的浏览历史、乃至其经常所处的地域位置等痕迹进行后台数据筛选,进而实现前台的精准化推荐,实现广播新媒体平台从“广播”到“窄播”的转变。借助传统广播媒体信息采集可信度和权威性高的优势,通过这种精准化推荐,使每位广播的手机客户端用户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变化情况接收到个性化的信息内容,减少信息搜索的压力和虚假信息的骚扰,从而提高用户黏性,延伸传统广播媒体在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3-0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t20180305_70249.htm.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中国互联网新闻市场研究报告[EB/OL].[2017-01-11].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mtbg/201701/t20170111_66401.htm. [3]黄卉.从广播节目的碎片化看广播媒体的发展趋向[J].中国广播,2014(1):72-73. [4]崔保国.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