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刚柔相济 |
范文 | 窦卫霖+李霁阳 “各位同事,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我们之所以选择水立方来举行这个晚宴,是因为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2000多年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亚太经合组织以太平洋之水结缘,我们有责任使太平洋成为太平之洋,友谊之洋,合作之洋,见证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繁荣、进步。” 这是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11月11日在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欢迎宴会致辞中的一个精彩片断,以他一贯的平实质朴的话语风格,生动表达了中国政府既有大国力量亦有大国情怀,既坚定做负责大国的刚性决心又立志打造亚太大家庭的柔性外交原则,以柔为主,刚柔兼顾。不仅为此次APEC峰会贡献了诸多亮点,更赢得了海内外媒体和民众的高度评价。 刚柔相济,刚柔互补,是这次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系列讲话的显著特色,是邓小平“韬光养晦”外交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也是我国外交原则的伟大实践,充分展示了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战略思想。 此次APEC会议是习近平担任国家最高领导职务后中国主办的第一个重大国际会议。在会上,习近平主席先后在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发表题为《联通引领发展 伙伴聚焦合作》的讲话、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在APEC欢迎宴会上的致辞、在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题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的开幕式致辞以及题为《为亚太经济发展挖掘新的驱动力和竞争力》的闭幕式致辞。本文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以习近平主席这五篇演讲为语料,以媒体报道和听众反馈为佐证,以“亚太大家庭”“APEC蓝”“新常态”“开弓没有回头箭”为关键词,分析“习式话语”在表达立场回应质疑的“刚”和谈及人民与伙伴时的“柔”,为深入理解习近平主席讲话深意和我国国际场合的政治话语传播贡献几点思考。 “亚太大家庭” “柔”的突出表现首先体现在亚太大家庭的柔性外交。“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大家庭。”习近平的开幕致辞题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短短的讲话中他对其他APEC成员领导人多次称呼为“同事”。除了“同事”,习近平提到APEC成员共同打造合作平台时还“接地气”地说,“伙伴意味着‘一个好汉三个帮,一起做好事、做大事。”“同事”(14次)和“伙伴”(22次)意味着大家一起在往相同的目标努力。习近平还以大雁喻亚太合作。“我们聚首雁栖湖,目的就是加强合作、展翅齐飞,书写亚太发展新愿景。”“亚太经合组织的21个成员,就好比21只大雁。”“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让我们以北京雁栖湖为新的起点,引领世界经济的雁阵,飞向更加蔚蓝而辽阔的天空”。这些称呼和比喻都是大家庭式的柔性体现,进一步拉近了APEC成员之间的距离,将APEC打造成推动一体化的制度平台。 在表示对亚太大家庭成员的欢迎时,他用“朋友”(16次)、“大家”(16次)、“邻居”(3次)相称,“大家不远万里来到北京,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大家有缘分,有缘千里来相会。”“看到各位都穿上中国式服装,既充满了中国传统元素,又体现了现代气息,让我们更感亲近。中国老百姓看了以后,也会感到亲切,会感到各位就像到邻居家串门,来朋友家叙旧一样。”“朋友越走越近,邻居越走越亲。”“我们要共同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朋友多了,路才好走。”“中国将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富邻、安邻的周边外交政策,贯彻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愿意同所有邻国和睦相处。”“广泛建立伙伴关系,心往一起想,劲朝一处使。”习式话语的这种平实质朴特色充分体现了中华大家庭的优秀文化传统以及中国一贯坚持的柔性外交原则。 另一方面,友好、友谊、和睦的愿望,也是需要力量和意志来保证的。作为此次APEC会议的主办国,习近平主席有力地发出了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是“刚性”对外发声的体现。“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我们有责任为本地区人民创造和实现亚太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坚持亚太大家庭精神和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共同致力于亚太繁荣进步;就是继续引领世界发展大势,为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就是让经济更有活力,贸易更加自由,投资更加便利,道路更加通畅,人与人交往更加密切;就是让人民过上更加安宁富足的生活,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话语充分展示了我们的善意诚意和实力底气,是“刚柔相济”的体现。 刚柔相济、朴实无华的“亚太梦”传递的信息也很好地被伙伴国家捕捉到。缅甸《联邦日报》就报道称“缅方完全支持中国主张,也完全相信中国有能力团结周边国家共创多赢”。巴基斯坦前驻华大使也评论说“中国的决定,再次突显了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与亚洲国家分享发展红利的积极政策,这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APEC蓝” “这几天我每天早晨起来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北京空气质量如何,希望雾霾小一些,以便让各位远方的客人到北京时感觉舒适一点。好在是人努力、天帮忙啊,这几天北京空气质量总体好多了,不过我也担心我这个话说早了,但愿明天的天气也还好。” 这一段关于“APEC蓝”的话语出自习近平在APEC全体首脑第一次亮相的欢迎晚宴上的致辞,甫一出口就赢得了现场嘉宾的一片掌声,而后更是在网络上收获“点赞”无数。“APEC蓝”本是源自国内社交网络的网民关于北京雾霾的戏言,也被外国媒体转载,颇有调侃意味。经过习近平拉家常式的大白话的幽默引用,“APEC蓝”已从转瞬即逝的美好成为“持久中国蓝”的预示。听众看到了拨开调侃尴尬之下的不回避的、坦率的、贴近民意的、负责任的官方态度。“每天早晨起来以后的第一件事”“让远方的客人感觉舒适一点”“担心我这个话说早了”等语反映的状态与普普通通的招待朋友的北京市民如出一辙,生活气息浓郁,是实实在在的“抒真性情”,“晒大众趣”;通过生活细节表达自己和群众一样的关心,分享国家领导人光环之外的常事常情,是典型的“柔性”表达。“人努力、天帮忙啊”“但愿明天的天气也还好”“感谢这次会议,让我们下了更大的决心”等语先承认“天帮忙”,不掩盖问题不夸大治理情况,获得信任和认可,再言决心、希望和努力,共建信心,化解外媒批评,积极与网络民意互动,体现了面对“成长的烦恼”和质疑的成熟沉稳的大国领导人形象。辅以习近平和风细雨、稳而不停、沉而不涩、缓而不滞、平而不淡的语气语调,更显以“柔”克刚的话语效果。 “新常态” 针对外界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关切,习近平在APEC讲话中系统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和前景,强调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发展给亚太和世界带来的商机是持久和无限的。“新常态”出现的频率高达8次,是中国政府的对外“刚性”发声。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事实上,这并非习近平第一次提出“新常态”,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时、7月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10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都有提及,但这是首次全面解读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总的来说,新常态就是“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新”是不同以往,相对于“旧”就要有破有立,就要摒弃粗放的增长模式,实现经济转型;“常态”说明稳步发展是趋势,也意指要以平常心对待增速放缓。无论是“新”还是“常态”都是简明易懂的常用词,并没有晦涩难解的深意,但平实文字背后确是有力的官方回应,这集中体现在场合和细节用词上。首次解读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场合选在了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一方面作为主办国向来宾介绍本国发展自然而然,另一方面正是利用世界瞩目、贵宾云集的APEC会议,对外回应近来国际上对中国经济衰退、后劲不足、硬着陆的质疑,对内注入强心剂。通过“中高速增长”“优化升级”“惠及更广大民众”“增量可观”“增长动力多元”“前景稳定”“活力释放”等词直截了当地说明中国政府有能力掌握经济发展的节奏、有能力顶住压力、保持定力,现阶段经济放缓是政府主导的、理性的、可控的“中医疗法”。这是对质疑声音“短平快”的回应。同时,承认新常态伴随新问题,直言风险的态度反而让前文的自陈更显笃定可信,这也是习式话语不同于其他政治精英话语的特别之处。可以说,直接在国际场合向世界剖析中国经济深刻地表现了大国的自信与包容,是与国际形势和会议场合匹配的对外“刚性”发声。 “开弓没有回头箭”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叫水立方,对面是鸟巢,这两个建筑一方一圆,这蕴含着天圆地方中国的哲学理念,形成了阴阳平衡的统一。中国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水上的项目比赛就在这里举行的,那一次共产生了44枚金牌,创造了25项世界纪录。” 习近平的讲话都巧妙地与北京APEC会议精心选定的地址紧密吻合,在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的开幕辞中以雁为喻强调亚太共同发展;在水立方的欢迎宴会致辞中以水立方和鸟巢一方一圆建筑描述阴阳平衡的中国哲学理念。刚柔相济孕育着这种平衡。在上述柔性外交的同时,习近平以数字说话表达中国的底气和中国政府在当前的新形势下继续坚定的改革决定。 习近平APEC讲话的高频词中包括“发展”(91次)、“合作”(57次)、“共同”(35次)、“改革”(33次)、“创新”(30次)等。“动力只能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从调整中来。”“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才能发展。”习近平在谈及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时连用三个“敢于”:“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目前,这些改革举措正在逐项落实。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将坚定不移把改革事业推向深入。” 除了全力推动改革创新中国国内的发展以外,习近平在讲话中也反复强调改革创新也是亚太发展之路:“我们认识到世界经济已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深度调整阶段,亚太地区必须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加快创新和改革步伐,为亚太经济发展挖掘新的驱动力和竞争力。”“亚太经合组织应该发挥引领和协调作用,打破种种桎梏,迎来亚太地区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新一轮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要打破亚太内部的封闭之门,敞开面向世界的开放之门。” 习近平在APEC峰会上慎重承诺:“中方将捐款1000万美元,用于支持亚太经合组织机制和能力建设,开展各领域务实合作。”“未来3年,中国政府将为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提供1500个培训名额,用于贸易和投资等领域的能力建设项目。“这就是习近平所说的“我们做了应该做的事。”中国展现出了足够的实力、决策力和动员力,一系列战略举措的提出彰显出中国在积极引导亚太战略布局,这是强大国力的体现。 习近平的刚性发声也赢得了更多国际理解和支持。法国《回声报》评论称,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APEC中的位置开始变化。文章指出,对中国来说,习近平主席对外展示了“民族复兴”战略。英国《每日邮报》的文章则做了今昔大对比: 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时,中国正准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那时的中国在APEC会场上“腕儿”并不大;如今却不一样了,从上海APEC到北京APEC,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不断增长、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国度。美联社11日报道称,在APEC会议开幕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敦促与会的21个成员向前推进地区经济融合并采取其他措施来促进经贸关系。这反映了北京力争在它认为美国主导的经济和安全机构中发挥更大作用,以显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纽约时报》也写道:“从中国为此次APEC会议细致而周到的工作,就能看出中国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 习近平主席此次APEC会议的五篇演讲和致辞中,“刚”“柔”之间的娴熟变换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实力、由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的对外政策、倡导和平崛起的发展模式、不断上升的国际话语权和国家影响力等高度匹配。政治话语与战略形势互相印证,抛去浮华包装的去精英化的习式话语作为我国官方政治话语体系的代表标志着国家正脚踏实地的稳步上升,刚柔相济的语言风格说明习近平主席的对外发声在张弛之间找到了平衡,做到了有技巧地利用话语策略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应对质疑、表达立场、塑造形象。 (此研究受到2015年度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的资助,项目编号15ZS263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