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绝对忠诚》看电视科技人物报道创新
范文 范曼瑜
摘 ?要 长期以来,电视科技人物报道存在着表现手法单一、选题模式化、趣味性与故事化难度大等瓶颈问题,2014年4月至今,湖南卫视《新闻联播》连续推出两季名为《绝对忠诚》的科技人物系列报道,其策划技巧、采编方式和表现手法上的创新都为电视科技人物报道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文以《绝对忠诚》为例,探讨电视科技人物报道的创新,对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人物报道创新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电视新闻;《绝对忠诚》;科技人物报道;报道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2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025-03
科技人物报道,是指以科技界的优秀人物为报道对象,常采用通讯、专访等形式,通过具体、生动地记叙科技人物的科技活动和成果,赞扬他们的高尚品质。2014年4月,湖南卫视《新闻联播》中一档名为《绝对忠诚》的科技人物系列报道片抢占了制高点,令科技人物电视报道瞬间鲜活起来。其自然生动的镜头,真实可信的场景与数据材料,精湛凝炼的电视语言,展现了11位科学家的卓越事迹,使人震撼。2014年8月推出《绝对忠诚》第二季,讲述了7名军工科学家忘我付出,忠于职守,把国家使命举过头顶的故事。节目播出后被各大门户网站转载,视频点击量已超过3000万,网络名博至诚大兵、点子正、书香满心、贺少集团、周碧华、画山论剑等相继撰写博客予以关注,并引发大量转发和热议。其中,至诚大兵的博文阅读量近34万人次,书香满心和周碧华的博文阅读量都超过了11万人次,画山论剑的博文《看好绝对忠诚的N条理由》,发表刚一天,转发量就高达188人次。人民网舆情频道在首页刊发红网舆情中心撰写的舆情分析报告,截至8月6日,《绝对忠诚》第二季网络浏览量已超过3000万次,新一季的《绝对忠诚》已经掀起一轮“绝对忠诚正气歌”。
2014年8月8日,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又声在湖南广播电视台调研时,对《绝对忠诚》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在“新闻立台”这方面应该说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这突出表现在《湖南新闻联播》在主题宣传方面更加鲜明,权威性更强,在传播正能量、主旋律的同时,也在新闻手法上也有创新,使得我们的新闻联播更加的好看,老百姓也愿意看。
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主任、少将孙继炼说:“绝对忠诚在我们这个社会里非常需要。我是这样理解忠诚的,你们的节目当中有句点评我非常认同,受命之时忘其家,击鼓之时忘其身。”
《绝对忠诚》是电视新闻创新之路中的范本,堪称电视科技传播的经典之作。
1 《绝对忠诚》的策划技巧
科学家是科学活动的主体,科技新闻报道常常涉及科学家形象的传播。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人物报道作为科技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选题策划和细节描摹中不断创新。
1.1 选题紧扣时代脉搏,从小人物见大愿景
一个好的电视新闻节目不仅要让观众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闻事实,更要使人观后余味长留,发人深省。《绝对忠诚》的选题定位于一批不为人知、淡泊名利的“人民科学家”传奇人物,避开了常规的选题路径和正面报道同质化的可能。在中国科学院、解放军总装备部等单位的支持下,湖南卫视《绝对忠诚》系列报道组派出11个摄制小组,南到西沙,西到伊犁,高至海拔4900米的昆仑山,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节目组挖掘到了珍贵的新闻人物,报道还原了他们一个个真实的科研故事,让许多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的科学家的形象渐渐高大、丰满起来,让受众能够通过电视摄像镜头走近这些忠于党、忠于人民、为国家利益无私奉献的科技工作者群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为于繁华中沉淀大爱,于喧嚣中不忘初心。物欲横流的时代对精神世界的需求让受众更偏好纯粹的、有价值的新闻。湖南卫视此次通过新闻的叙事手法让观众们第一次领略到科技人物的魅力。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也越来越高,对事物的理解力和判断力逐步增强,表现欲与求知欲也更加强烈,渴望担任更多的社会角色,而且公众对信息量的要求越来越多,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他们希望能够主动参与到新闻传播中来,能够自己发现和传播信息,展示自己的思维,表现自己的观察力与组织分析能力,这就对电视新闻中科技人物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满足上级要求、弘扬主流思想,又要满足受众收视偏好,表达群众的愿望、传递群众的心声。《绝对忠诚》看似是对11位“人民科学家”的赞扬和歌颂,实际上,从中表现出的大爱、奉献、无私、专注也是对现今浮躁社会的一种暗讽,对新时期人物报道的一种大胆探索,在特殊的社会转型期对公众意识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1.2 ?新闻策划注重细节刻画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为使某些选题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对新闻报道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写在报道实施过程中不断接受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1]受众对科学家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相对陌生,所以对科学家真实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报道更能满足受众的求近心理。科技领域高、精、尖的特点又让很多记者难以驾驭,不能在专业领域与科学家进行深入探讨,这就需要记者巧妙转移报道重点,在进行科学人物报道前,对报道对象的前期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制定合理的报道计划。经过策划后的新闻结构严谨、主题鲜明,再加上对细节的描摹使得新闻更为生动形象。《绝对忠诚 陈偿篇》记叙了生物学家陈偿在南沙群岛艰苦科研,对珊瑚进行退化病理研究的故事。记者进入陈偿的实验室后,利用许多细节刻画了陈偿的工作习惯和个人品格。“实验室里,见不到一块钟表。陈偿说,用不着,他的习惯是,当日功当日毕,样本分析不过24小时。”记者通过对实验室内钟表的观察,表现出陈偿忘我奉献,专注科研的决心和耐心。
2 人物采写过程的特殊技巧
2.1 ?采访方式多元化,随机采访增多
传统的科技人物报道中,采访以面对面的约访形式进行,记者在采访前已经设置好了问题提纲,被采访者的回答往往也偏向程式化,导致科技人物报道千篇一律。随着传播环境的进一步开放,记者的采访方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绝对忠诚 陈偿篇》中,记者全程跟踪拍摄生物学家陈偿工作的全过程,拍到他下水采样时,立即传来渔船的轰鸣声。记者随即提问:“你会耳鸣么?”陈偿答到:“反正我天天都耳鸣,哈哈”这样的一问一答,既能够满足记者的采访要求,又显得轻松自然,不落痕迹。
2.2 ?以人为本的叙事化表达
这部长达11集的系列新闻中,一共讲述了11个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的故事,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杨壮说:“上帝死了,杨红兵、车著明、高敏忠依然鲜活在那里,精忠报国,车著明85岁的老妈妈还在那里,位卑未敢忘忧国。绝对忠诚,就是忠诚于党、于国、于人民,于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绝对忠诚,就是我们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忠诚在那里,我们就应该在那里。”该片选题有深度,话题有热度,叙述有温度,记者以第三视角真实还原了科学家们的生活常态,在满足受众好奇心理的同时也进一步刻画出了“人民科学家”的光辉形象。
2014年4月10日播出的《杨红兵:狼心山下航天人》一集中,解说词这样写到:“那时候,杨红兵经常一个人久久地眺望着狼心山,曾经让他壮怀激烈的大漠,这时多了几分荒凉。曾经的天之骄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似乎有些风光不再。就在此时,当过兵的父亲给儿子打来电话,他说,你要是走,就是个逃兵。”
湖南籍的航天人杨红兵离开湘楚大地远赴甘肃酒泉,浩瀚的大漠赋予它豁达的心态,可硬朗的男儿也会有脆弱的时候。1993年,他一心想要回家,不料却遭到老父亲的强烈反对。这里表现出了杨红兵的个人情感,也映射出了一个时代的特征。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下海经商潮席卷大地,不少年轻人在物质世界和精神家园中游离,身在西北的杨红兵也不例外。可是自身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及家人的支持让他毅然选择扎根沙漠,一干就是26年。
《杨红兵:狼心山下航天人》结尾处,记者这样写到:“在大西北的狼心山下,有一万五千多名像杨红兵一样的科研人员。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祖国的航天梦想,告别家乡、告别繁华,一头扎进了戈壁黄沙、苍鹰旷野的世界,一待就是十年、二十年,甚至埋骨狼心山下,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当我们为中国航天员迈出太空行走第一步、为玉兔登陆月球而鼓掌欢呼、扬眉吐气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掌声献给那些坚守在狼心山下的人们。为了在火箭发射时不缺位,他们一次次缺位了亲情,就像杨红兵一样,父亲21次住院,他却一次也没能回去探望照料。大漠之上,狼心山傲立苍穹,与它相伴的航天人都有一颗热血雄心,他们的心脏为祖国而跳动,中国梦在他们手上托起。狼心山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不该遗忘的传奇。”从单一人物的白描到对特定人群的刻画,仅仅十几分钟的节目以小见大,用小人物烘托大主题,深入浅出,高屋建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兢兢业业的科学家们的辛劳付出。科学家们怎么生活?他们和家人怎么相处?他们是否非常冷漠高傲?观众们都非常感兴趣。《绝对忠诚》生动再现了他们的真实生活状态,也是对观众质疑的最好回答。
3 人物报道的电视化表达
3.1 ?叙事语言视觉化
作为一档电视新闻节目,其画面与声音的配合必须十分紧密,这就要求记者在撰稿时要充分体会画面含义,使稿件语言充满视觉化气息。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画面配合语言的叙述更能够让受众印象深刻。首先,对于环境的描述细致入微、跃然纸上。无论是风沙漫天的戈壁还是荒无人烟的小岛,通过文字和画面的相互交映可以全方位还原科学家的生活环境,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真正忘我的科研工作者。其次,将高深的科学术语通俗化表达。例如,在《绝对忠诚 王俊杰篇》中,王俊杰这样解释恒星观测站的作用:“恒星和人一样有一个出生发展老年死亡的过程,我们这个望远镜主要在它怎么诞生怎么形成的阶段,也就是婴儿阶段的恒星。如果它建成,我们就能看到恒星在分子云中怎么形成,有些什么分子气体。” 这样的表达方式让受众轻松地理解了观测站的主要职责,直观又不失幽默。
3.2 ?真实的表现手法
现如今,为了满足新闻时效性,很多新闻容易粗制滥造。科技传播也往往集中在对科学家的科研成果的单一报道。《绝对忠诚》一反常态,高超的制作水平使得它的品质感极强,朴实又不失文学韵味的解说词、时而磅礴大气时而细致入微的画面、快慢适中的剪辑节奏让这个写实的新闻专题片处处流露着纪录片的影子。真实的创作理念加上平实自然的叙述让人们将关注点全都转移在了新闻人物身上。
每集节目开始前,都有一段长达30秒的宣传片。驰骋的海鸥、踏沙的脚步、无垠的公路、沉默的墓碑、下海的打捞者、林中的研究员、腾空的火箭、敬礼的士兵,这些具象的画面生动刻画了人民科学家的生活环境,还原了奋斗在科研一线研究者的真实品格。这里还有一段画龙点睛的无声解说词,此时无声胜有声,嵌入画面的豪迈字体潇洒地书写着:“你把生命交给了浩瀚,从此雄关漫道真如铁。八千里路云和月,君问归期,应是中华崛起时。”字字铿锵有力,句句落地有声。文学手法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使得新闻不再呆板无味,在“真实”的前提下使用恰当的修辞,可以更好地呈现新闻事实。
3.3 ?精良的电视制作技术
在中科院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观测点五道梁,风沙掩盖了来路,落日照亮了归途。记者四月初采访时,还是零下两度,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的一半,可坚守荒漠29年的屈建军及其队友在此艰难跋涉,喝着凉水啃着馕,风沙吹进科学家的嘴巴和眼里,可他们微笑着,这微笑中有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坚定选择。记者用镜头和文字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大摇臂长镜头的使用令沙漠的壮阔一览无遗,瞬间的抓拍和特写让我们能从主人公突起的皱纹、嘴角的微笑和坚定的眼神中体会到一丝特殊的情感。
在震撼人心的画面背后,我们也能够感受到新闻工作者扎根一线的奉献精神。为获取最优秀的素材,他们与科学家一道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映照出记者对新闻事业的绝对忠诚。
4 关于科技人物报道形式创新的思考
首先,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网台互动的全媒体时代。科学家是一个令人敬佩的群体,同时也是一个知名度高、曝光率低的群体,他们常年伏案研究或实地考察,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个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却往往忽视这些成果背后的故事。湖南卫视《绝对忠诚》播出之后,这一低调的群体获得广泛关注。网台互动的最佳模式使节目宣传最大化,红网等网站推出专版报道,将节目视频与节目文本、网友评论、权威发言同时推出,多角度全方位地满足了受众的视听需求。
红网联合湖南卫视共同推出《绝对忠诚》专题
其次,激发受众兴趣,有意设置相应议程,对舆论方向进行正向引导。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具引导性和支配性的力量之一,而网络逐渐由WEB1.0“门户网站”的时代迈入WEB2.0的互动时代,微博、朋友圈成为时下最流行的互动工具。在这里,热点话题的产生、发展给公众集体意识带来了极大影响。节目播出后,“绝对忠诚”、“人民科学家”等热词应运而生,在浮躁的社会给“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以致命打击。科学家的忘我与无私在该片中得到集中体现,这与现如今奢靡浮夸的贪腐之风形成强烈对比,广大网友的参与不仅最大程度调动了传播介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节目的传播效果,最大范围传播正能量。
再次,充分调动传播主体的积极性,从多角度、全方位对科学人物进行立体解读。在科技传播系统中,科技信息的传播者、接受者以及“守门人”都被称作是科技传播主体,三者共同组成了科技传播系统复杂的结构,共同推动科技传播系统逐渐向有序化发展。[2]科学家主体和高校师生作为科技传播的主要传播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他们不仅需要全身心进行科学研究,还要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才能够有更快更好地提高。而科学传播的过程恰恰就是反思总结的过程,科学家们可以将实验进展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享,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进行有序传播,为科技传播提供必要素材。同时,作为科技传播的接受者,每位受众对科学领域的关注度不同、兴趣点不同,但我们都应充分尊重珍贵的科学信息,在不同领域中提炼精华,实现多学科间的融会贯通。“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又称为“守门人”理论,是由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新媒体的产生必然会对传统媒体带来冲击和影响,这就要求传统媒体要推陈出新不断改革,适应新生变化。有学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应该弱化“把关意识”,给公众更多的表达空间。但笔者却认为,随着媒体环境的进一步开放,才更应该严密把关,确保传播效果。科学传播的网络的碎片化使受众冲破了时空限制,同时可以多次反复观看视频,更好地体会新闻内涵。碎片化的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网络编辑根据视频内容将其分类整理,并配上锦上添花的评论与图片,同屏共振,推动有效传播。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中对科技人物的报道一定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用新的选题思路表达科技人物,用新的叙事结构讲述科技人物,用新的表现手法刻画科技人物,用新的传播方式宣传科技人物。只有这样,科技人物的形象才能够更加鲜活,进而推动各界对科技的重视,加速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雯.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5.
[2]李皋阳. 论网络时代的科技传播机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3]蒋瑞松.科技人物报道的研究与探索[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1996(2).
在震撼人心的画面背后,我们也能够感受到新闻工作者扎根一线的奉献精神。为获取最优秀的素材,他们与科学家一道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映照出记者对新闻事业的绝对忠诚。
4 关于科技人物报道形式创新的思考
首先,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网台互动的全媒体时代。科学家是一个令人敬佩的群体,同时也是一个知名度高、曝光率低的群体,他们常年伏案研究或实地考察,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个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却往往忽视这些成果背后的故事。湖南卫视《绝对忠诚》播出之后,这一低调的群体获得广泛关注。网台互动的最佳模式使节目宣传最大化,红网等网站推出专版报道,将节目视频与节目文本、网友评论、权威发言同时推出,多角度全方位地满足了受众的视听需求。
红网联合湖南卫视共同推出《绝对忠诚》专题
其次,激发受众兴趣,有意设置相应议程,对舆论方向进行正向引导。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具引导性和支配性的力量之一,而网络逐渐由WEB1.0“门户网站”的时代迈入WEB2.0的互动时代,微博、朋友圈成为时下最流行的互动工具。在这里,热点话题的产生、发展给公众集体意识带来了极大影响。节目播出后,“绝对忠诚”、“人民科学家”等热词应运而生,在浮躁的社会给“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以致命打击。科学家的忘我与无私在该片中得到集中体现,这与现如今奢靡浮夸的贪腐之风形成强烈对比,广大网友的参与不仅最大程度调动了传播介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节目的传播效果,最大范围传播正能量。
再次,充分调动传播主体的积极性,从多角度、全方位对科学人物进行立体解读。在科技传播系统中,科技信息的传播者、接受者以及“守门人”都被称作是科技传播主体,三者共同组成了科技传播系统复杂的结构,共同推动科技传播系统逐渐向有序化发展。[2]科学家主体和高校师生作为科技传播的主要传播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他们不仅需要全身心进行科学研究,还要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才能够有更快更好地提高。而科学传播的过程恰恰就是反思总结的过程,科学家们可以将实验进展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享,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进行有序传播,为科技传播提供必要素材。同时,作为科技传播的接受者,每位受众对科学领域的关注度不同、兴趣点不同,但我们都应充分尊重珍贵的科学信息,在不同领域中提炼精华,实现多学科间的融会贯通。“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又称为“守门人”理论,是由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新媒体的产生必然会对传统媒体带来冲击和影响,这就要求传统媒体要推陈出新不断改革,适应新生变化。有学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应该弱化“把关意识”,给公众更多的表达空间。但笔者却认为,随着媒体环境的进一步开放,才更应该严密把关,确保传播效果。科学传播的网络的碎片化使受众冲破了时空限制,同时可以多次反复观看视频,更好地体会新闻内涵。碎片化的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网络编辑根据视频内容将其分类整理,并配上锦上添花的评论与图片,同屏共振,推动有效传播。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中对科技人物的报道一定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用新的选题思路表达科技人物,用新的叙事结构讲述科技人物,用新的表现手法刻画科技人物,用新的传播方式宣传科技人物。只有这样,科技人物的形象才能够更加鲜活,进而推动各界对科技的重视,加速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雯.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5.
[2]李皋阳. 论网络时代的科技传播机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3]蒋瑞松.科技人物报道的研究与探索[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1996(2).
在震撼人心的画面背后,我们也能够感受到新闻工作者扎根一线的奉献精神。为获取最优秀的素材,他们与科学家一道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映照出记者对新闻事业的绝对忠诚。
4 关于科技人物报道形式创新的思考
首先,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网台互动的全媒体时代。科学家是一个令人敬佩的群体,同时也是一个知名度高、曝光率低的群体,他们常年伏案研究或实地考察,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个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却往往忽视这些成果背后的故事。湖南卫视《绝对忠诚》播出之后,这一低调的群体获得广泛关注。网台互动的最佳模式使节目宣传最大化,红网等网站推出专版报道,将节目视频与节目文本、网友评论、权威发言同时推出,多角度全方位地满足了受众的视听需求。
红网联合湖南卫视共同推出《绝对忠诚》专题
其次,激发受众兴趣,有意设置相应议程,对舆论方向进行正向引导。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具引导性和支配性的力量之一,而网络逐渐由WEB1.0“门户网站”的时代迈入WEB2.0的互动时代,微博、朋友圈成为时下最流行的互动工具。在这里,热点话题的产生、发展给公众集体意识带来了极大影响。节目播出后,“绝对忠诚”、“人民科学家”等热词应运而生,在浮躁的社会给“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以致命打击。科学家的忘我与无私在该片中得到集中体现,这与现如今奢靡浮夸的贪腐之风形成强烈对比,广大网友的参与不仅最大程度调动了传播介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节目的传播效果,最大范围传播正能量。
再次,充分调动传播主体的积极性,从多角度、全方位对科学人物进行立体解读。在科技传播系统中,科技信息的传播者、接受者以及“守门人”都被称作是科技传播主体,三者共同组成了科技传播系统复杂的结构,共同推动科技传播系统逐渐向有序化发展。[2]科学家主体和高校师生作为科技传播的主要传播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他们不仅需要全身心进行科学研究,还要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才能够有更快更好地提高。而科学传播的过程恰恰就是反思总结的过程,科学家们可以将实验进展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享,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进行有序传播,为科技传播提供必要素材。同时,作为科技传播的接受者,每位受众对科学领域的关注度不同、兴趣点不同,但我们都应充分尊重珍贵的科学信息,在不同领域中提炼精华,实现多学科间的融会贯通。“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又称为“守门人”理论,是由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新媒体的产生必然会对传统媒体带来冲击和影响,这就要求传统媒体要推陈出新不断改革,适应新生变化。有学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应该弱化“把关意识”,给公众更多的表达空间。但笔者却认为,随着媒体环境的进一步开放,才更应该严密把关,确保传播效果。科学传播的网络的碎片化使受众冲破了时空限制,同时可以多次反复观看视频,更好地体会新闻内涵。碎片化的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网络编辑根据视频内容将其分类整理,并配上锦上添花的评论与图片,同屏共振,推动有效传播。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中对科技人物的报道一定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用新的选题思路表达科技人物,用新的叙事结构讲述科技人物,用新的表现手法刻画科技人物,用新的传播方式宣传科技人物。只有这样,科技人物的形象才能够更加鲜活,进而推动各界对科技的重视,加速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雯.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5.
[2]李皋阳. 论网络时代的科技传播机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3]蒋瑞松.科技人物报道的研究与探索[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1996(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6: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