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走向精彩的“四味”化学课堂?鄢 |
范文 | 吴海霞 摘要:从生活味、书香味、学科味和生命味等四个方面,对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中一节课进行了详细的点评。 关键词:生活;文本;科学;生命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8-001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8.005 2016年10月26日,江苏省首届教学名师、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梁雪峰老师在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中展示了一节“走进化学实验室(第1课时)——化学药品的取用”的课,非常精彩。整体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新颖独到, 教学思路明晰流畅,教学效果扎实有效。整节课师生处在一个动态、民主、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化学实验素养,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尤其体现出的“四味”课堂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一、有生活味,让学生体验真实有用的化学知识 好的课堂应该是一种德性充沛、情意充沛的教育生活,应该符合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是教师与学生以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对课程的补充,实现知识与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鸣。梁老师的这节课处处体现了知识与生活的交融。从课的一开始,和学生讨论走进实验室为什么要遵循实验教室规章、做实验要遵循实验操作规则时,她连续举了五个生活中的例子:1.感冒或咳嗽吃药要不要遵医嘱。2.炒菜放盐要不要适量。3.行走时要不要遵守交通规则。4.电器的开关能不能用湿手触摸。5.煤气管道和煤气灶安装时要不要尽量远离人生活空间等等。这一系列的设问和反问让学生对遵守实验规则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课的中间,和学生讨论药品取用规则时,梁老师出示家庭用的酱油瓶、醋瓶以及放置盐、味精、糖的调味缸,追问:生活中的固体液体等存放时,物质的状态和容器的形状之间有什么关系?与实验室的试剂和药品存放时有没有相关联的地方?形象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再例如,讨论液体倾倒时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上时,梁老师联系到了热水瓶塞和锅盖的放置;讨论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梁老师拿出一袋蛋糕,取出袋内的高效脱氧剂,说明放置高效脱氧剂,是为了防止蛋糕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一旦食品包装袋打开后,要尽快将食品食用完毕。这样一比较,让学生茅塞顿开;在课的最后,梁老师布置学生回家去进行家庭小实验,练习食盐、白糖、醋的取用,这样的课后作业,是将知识学活了用活了,锻炼了学生的生活技能,更是在生活中培养了学生的化学实验素养,让学生学习体验实践真实有用的化学。 一节好课,体现在教师不断将学生个体生活体验融入知识学习之中,通过自身成长至成熟,不断地获得新的成功。 二、有书香味,让文本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博而诺夫的教育人类学认为,“遭遇”在教育中具有特别的意义。本质上来说,教育无非就是一种相遇。与学生相遇,与文本相遇,与一种知识,一种解读,一种情感,一种思想猝然相遇。但每一种相遇,都应该是人与知识的相遇,人与人的相遇。九年级化学是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的科学课程,对初中生而言,是接触化学这门学科的初始阶段。“走进化学实验室——化学药品的取用(第1课时)”是第一单元课题3的内容,学生在这之前的化学储备知识很少,教材内容本身缺乏趣味性,怎么将课上得有味和有效呢?梁老师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充分研究教材、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和有效实施了读书指导法。可以说,梁老师的这节课真正发挥了课本的功能和教学价值,充分体现了“书香味”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实验素养上的特别意义。具体表现在设计的系列阅读活动上。读书活动1:“阅读教材附录Ⅰ中的内容,识别实验台上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小组同学相互帮助,试一试,准确说出这些仪器的名称。”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积极踊跃,互帮互学气氛浓,学习效果明显。在指导学生认识实验台上的实验仪器,并熟悉它们后,教师指出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么,进入化学实验室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大家很自然地进入读书活动2:“阅读教材第18页的实验教室规则。”学生很快投入到阅读中,在老师的讲解下,明白要在化学实验室做实验,首先要熟悉实验室规则。梁老师继续追问,实验室有那么多药品,它们的取用有没有讲究呢?为了保证安全,应该怎么做呢?这时读书活动3登场了,“阅读附录Ⅰ中的内容,实验室药品的取用规则。”而读书活动4“根据课前预习,阅读教材第19页的量筒和滴管的使用。”梁老师要求学生阅读后,模仿教材液体的量取、滴管的使用,演示和分组做两个实验:①用量筒量取5mL水;②练习向试管、烧杯中滴加少量液体。并巡视每个小组,及时指出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并加以修正。 本节课的读书指导法是个亮点,教师指导学生不是单调读书划文字,而是在读中想、读中做、读中评,所以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课本文字堆砌的简单拼凑,而应该理解为一系列的冲击,是困惑、是好奇、是美的冲击等,这对最初的化学学习具有特别的意义。 三、有化学味,让学科彰显其独有的育人魅力 一堂好的化学课就应该充满着化学味,化学味是讲求理性的“科学味”,这本来就是化学最纯最真的味道。每门学科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承载着“育人”的功能。认真研究学科内涵,尊重学科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必然是有“学科味”的。近年来,我们发现不少化学公开课为了华美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变成了华而不实的东西,看起来很热闹,实则缺乏有效的学科知识教学与科学思维活动,很表面化,学科的味道没有了。梁老师所上的这节课“走进化学实验室——化学药品的取用(第1课时)”,充满着浓浓的化学味,最能突显这节课的研讨主题“关注学生化学实验素养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化学实验(探究)、化学的思维、语言和方法以及化学学科的价值取向。那些有着强烈学科特色的问题和实验是润物细无声的“化学味”教育,它教育学生尊重事实,引导学生理性思维,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特别是课上对取用两种不同状态的固体药品的方法的实验探究活动,合理对比,互动充分,启发到位,自主合作,效果明显,甚是精彩。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固体药品取用的操作要领:①取块状固体、金属颗粒——镊子(一横二放三慢);②取粉末、小颗粒固体——药匙、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药品用量没有说明的,当取少量——盖满试管底部。纵观整节课,我们看到处处给学生提供机会亲历感受实验过程,真正把新课程教学理念落到实处,让学生在体验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化学味”还体现在精确规划的课堂应该与随机出现的教育问题紧密结合,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或文化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彼此交织、互相渗透的。有这样一个片段:梁老师请一位女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取用碳酸钠粉末,该学生直接拿药匙取了药品送到试管口然后直立试管完成了操作(注意药匙太大,没能完全送进试管里头)。梁老師当时看到后有些震惊地问:纸槽呢?学生错误操作已经发生,怎样处理这样一个突发情况,对教师教学是否机智是个很大的考验。梁老师很巧妙地把问题抛给其他学生:“同学们,看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演示,你们肯定有想法了,为什么没用纸槽呢?当药匙的宽度大于试管口径的宽度时怎么办?”课堂上的突发状况在教师规范的示范操作中迎刃而解,原来解决此问题有两种选择:①用大药匙尾部的小药匙取用;②用纸槽取用。梁老师及时将学生的失误巧妙地转化为课堂上的亮点,真让人佩服她的教学智慧。 这种教师和学生互教互学的有机结合,是真实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规范实验操作技能的极佳途径。 四、有生命味,让课堂赋予师生成长的重要能量 相对学生而言,教师是成熟的生命个体,教育者自觉地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本位,每个课程最后的实施都会打着教师个人烙印的诠释。本节课,梁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体会安全的重要性,观看图片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以及播放两个视频警示案例:⑴化学品爆燃事故;⑵金属钠引发的爆炸事件,教育提醒大家生命安全最重要。从课程学习的角度来看,尊重生命意味着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方面,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皮亚杰强调课程的可接受性,主张通过课程让儿童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由形象的具体运算,发展到抽象的形式运算。维果茨基则强调挑战学生的现有认知发展水平,帮助他们由生活概念发展到科学概念。九年级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时期,而本课题又是初中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的启蒙,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最大程度地吻合九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最大程度地开拓学生身心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本节课的教学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本位。在课的尾声,大家再回顾一下所设定的5点教学目标:1.在做实验中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2.初步学会药品取用的基本实验操作。3.了解实验室规则,感受规范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4.尝试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述信息,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加工信息。5.通过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不禁让人感叹,如果把课的开始作为我们教育的“起点”,那么“教学目標”就是一个终点或阶段性终点。在起点与目的地之间的这段道路和历程,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教学。只是,这段道路的意义,绝不仅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行走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指向未来,同时也指向当下。从这个意义而言,当下的每一步也是目的地。因此,如果把教室作为师生生命发展的重要“场”的话,那么,课堂教学本身就是赋予师生生命成长的重要能量。通过课堂内外的叠加,师生、生生的碰撞,以各种形式互相作用,由量变而质变,最终知识与社会生活、师生生命达到共鸣。 综上,一节好课强调的是两者:课程内容的当时、当地、当下,将知识、经验变为体验和历程;教育者的入境、入情、入理,将体验变为生命的碰撞,师生彼此的启迪,从而教学相长。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被不断丰富、不停激发,最终得到真正的成长;教师的生命体验不断被回顾、被丰盈,最终实现真正的超越,这正是师生以穿越课堂教学来共同书写传奇的教育生命叙事。 参考文献 [1] 化学思想史编写组.化学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3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3] 李鹏.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4]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